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潮州工艺美术:1860-2019

封面

作者:李炳炎

页数:552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181480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潮州工艺美术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潮州文化丛书·第一辑”中的一种,全面呈现了潮州精湛的工艺美术,包括潮彩、艺术陶瓷、朱泥壶、潮绣、潮州抽纱、玉雕、金漆木雕、泥塑、麦秆贴画等,讲述其艺术特点、工艺流程技法、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其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丛书的编撰出版有利于更好做好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归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帮助提升潮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丛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有利于打造潮州特色文化品牌,更有利于实现潮州文化“ 走出去”,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炳炎,1962年生于潮州城区,研究馆员、高级工艺美术师。1981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第六届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潮州窑》,出版专著《枫溪潮州窑(1860-1956)》《近当代新马泰潮人陶瓷业研究》等7册;设计陶瓷作品《和谐万方瓶》《笔架山窑古典系列瓷》等获得国家、省多个奖项。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本书特色

生动展示绚丽多彩的潮州文化图景
书写潮州对中华文明史的突出贡献
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为了让社会各界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潮州文化,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与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打造《潮州文化丛书》,2021年出版第一辑共10种,以全新视角引领人们领略潮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

目录

概述
一 潮州地理、历史与文化特征
二 潮州工艺美术的种类与特征
第一章 近代以来潮州工艺美术的发展
一 近代的潮州工艺美术(1860—1949)
二 潮州工艺美术行业体系的形成(1950—1977)
三 改革开放后的潮州工艺美术(1978—1991)
四 精品化与产业化的形成(1992—2019)
第二章 潮彩
一 潮彩的传承发展
二 主要技艺特征
三 现当代潮彩代表性名师
四 精品赏析
第三章 艺术陶瓷
一 艺术陶瓷的发展
二 主要技艺特征
三 相关单位及代表性人物
第四章 朱泥壶
一 朱泥壶的发展
二 主要技艺特征
三 朱泥壶的代表性人物
四 朱泥壶培训的代表性大师工作室
五 精品赏析
第五章 潮绣
一 潮绣的发展
二 主要技艺特征
三 相关单位及代表性人物
四 精品赏析
第六章 潮州抽纱
一 近代以来潮州抽纱的发展
二 主要特色技艺
三 相关记述
四 精品赏析
第七章 服饰
一 绣衣
二 珠绣
第八章 金漆木雕、漆画
一 潮州木雕
二 金漆画
第九章 玉雕
一 潮州玉雕工艺的历史沿革
二 产品类型
三 主要单位
四 潮州水晶业
第十章 麦秆贴画
一 潮州麦秆画的发展
二 主要特色技艺
三 主要相关单位及代表性人物
四 精品赏析
第十一章 泥塑
一 泥塑的发展
二 主要技艺特征
三 相关单位及代表性人物
四 精品赏析
第十二章 嵌瓷
一 嵌瓷的发展
二 主要技艺特征
三 相关单位及代表性人物
四 精品赏析
第十三章 金银饰品
一 金属工艺的历史沿革
二 金属工艺的制造技巧
三著名艺人
四 精品赏析/47工
第十四章 其他工艺品
一 竹木制品
二 花灯
三 剪纸
四 通草花
五 潮州核雕艺术
六 粉塑工艺
七 饶平彩青艺术
八 仿古欧式宫廷瓷
九 铜铸胎掐丝珐琅
十 古法琉璃
十一 彩绘
附录
后记

节选

近现代潮彩(1860—1949)
潮彩,指的是潮汕地区传统瓷器彩绘的通称,它创始于潮州。本章所述潮彩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今潮州市(含湘桥、潮安、枫溪三区及饶平县)等地的瓷器彩绘艺术。
潮彩的历史从广义上来说是唐代以前的事了,明代潮彩以釉下青花彩绘为主,清代则流行粉彩彩绘。潮彩以应用釉上彩绘为主而言,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清末,潮彩的彩绘工艺得到迅速发展,为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开始采用进口颜料,并按西洋画法进行彩绘,潮人称之为“洋彩”,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新彩”。新彩的艺术特点是:绘画感强,色彩鲜艳,表现力强。它的优点是容易掌握,烤烧前后色差变化小。
清末,潮州陶瓷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瓷业集中在潮安枫溪、饶平九村以及与九村一山之隔的大埔高陂等地。九村青花瓷器此时青花色调深浅明亮、画法工整,后期青花画风趋于简率写意。枫溪等瓷区瓷器彩绘在明代釉下青花的基础上,已明显从釉下彩演变为釉上彩,尤以粉彩承前启后。潮彩的发展可说是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清末时江西景德镇等地彩瓷产品大量倾销沿海一带,影响并促进了潮州彩瓷业的发展。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的五彩、素三彩、粉彩、斗彩等江西瓷器的彩绘技艺和陶瓷颜料逐渐传入潮州,给潮州彩瓷输来新的养分,使潮州的釉上彩绘有了较大的突破,无论是瓷器款式、形态、图饰、风格都呈现新的面貌。同时,粉彩被潮州彩瓷工匠广泛采用,更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才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各种花色品种,使潮州彩瓷艺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瓷器彩绘上开始由工笔勾线平涂演变为写意彩绘,一改明代青花粗犷、简拙而朴素的风格,逐渐走向讲究神韵,讲究用笔、用色等,更具写意中国画效果。还进一步发展了洗染手法,潮彩工艺更显多姿多彩。瓷器出现了有的外壁文字和花纹并排;有的一侧加纹饰,一侧题字,图文并茂,境意相融。彩绘题材也有很大拓展,如彩绘花纹有“四季花”“八桃五福”“柳燕”“红团龙”“美人如玉”和鱼等,大都象征吉、庆、福、寿的纹样,同时还有莲、鸳鸯、蝶、山水、人物图案。此外,瓷器装饰还出现了“开光”的构图形式。起初只是在瓷器上用笔勾画出菱形或荷叶形,里面装饰山水、花鸟,后来逐渐将开光外面全部填满绿地、黄地或织满花纹,以色彩烘托,使主体开光部分的画面更突出。
随着出口的需要和生产的发展,这时潮州彩瓷业已出现私人陶瓷商号,从事陶瓷的生产、彩绘和经营。清康熙年间,潮州开始出现私人陶瓷商号。仅潮州枫溪就有商号30多家,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潮州的陶瓷商号不断出现,如潮州枫溪就有吴老实创立的“和记”、吴怀念创立的“利合”、郑阿取创立的“玉合”等。与此同时,饶平九村日用瓷的碗盘圈足流行题字款,常见的有“元玉”“永玉”“文利”“仁利”“永兴”“怡和”等几十款,均是商号名称,这些商号流行在碗盘圈足题字款作为产品标志。这些陶瓷商号不断从大埔高陂、饶平等产瓷区购进批量较大的白胎瓷,从省城购进外省陶瓷彩绘颜料,从事彩绘加工并直接贩运出口,其生产品种大多是壶、碗、盘、花瓶、烛台、香炉、挂壁、花盆、笔筒等日用瓷器。瓷器彩绘则从个体作坊发展至彩瓷庄。咸丰年间,潮州城已有多家颇具规模的彩瓷庄。光绪年间,潮州枫溪有“公合成”“永利”“和顺”等诸家彩瓷庄。光绪十年(1884)枫溪陶瓷工匠姚华经常到广州做陶瓷生意,接触到我国其他瓷区的彩瓷技术和彩绘颜料,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枫溪开创了首家彩瓷庄,彩绘纹样古色古香,俗称“本彩”。光绪十五年(1889)枫溪吴合禧因枫溪所产的白瓷质不适应出口需要,他采用饶平、大埔高陂白瓷加彩,为便于运输便在开创了潮州城第一家彩瓷庄——玉顺彩瓷庄,随后,枫溪各彩瓷庄相继进城,潮州城彩瓷业逐渐发展起来。彩绘品类主要是日用瓷器,使用从广州进口的陶瓷颜料进行彩绘。
光绪后期,潮州民间画师对瓷器彩绘技艺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名气较大的詹云画师以半工意人物见长,他的门徒庄淑與、谢兰圃、许云秋、谢锐、蔡友南等都有很深造诣,是当时著名的潮彩艺人。他的学生转入瓷器彩绘之后,运用詹云画派技法,结合瓷器装饰特点,使潮彩富有国画风味,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随着对外通商贸易的发展,日本等国生产的中温色釉红、绿等彩料,经香港从日本进口,枫溪陶瓷艺人开始试烧中温五彩瓷器,俗称“大窑五彩”。后来进口瓷用金水(俗称“金油”)的这一应用,为潮州瓷绘技艺增添了金碧辉煌的光彩,提升了潮彩的品位。
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南洋劝业会,潮州府选送的一批彩瓷工艺品随同潮州花灯、潮州木雕、潮州刺绣等一并送展,潮彩艺人廖集秋创作的百鸟朝凤四季盘,以及许云秋、谢梓庭创作的釉上彩人物挂盘等获得奖励。其他碗类等日用瓷也得到了好评。自此潮彩瓷器开始在我国瓷坛上崭露头角。1915年2月,潮彩瓷器还被送往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这个博览会是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而举办的一次盛会,展出历时280天,潮彩作品在该会的工艺美术教育馆展出,引起各界关注。潮彩瓷器随着国外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产品大量行销东南亚、欧美各地。由于订货增多,彩瓷从业人员猛增,潮州彩瓷行业得到空前发展,这时不少从事刺绣、蓬扇、花灯、纸幅人物画绘制的民间画师加入瓷器彩绘,更使潮彩艺术达到新的境地,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宣统三年(1911)潮州枫溪陶瓷商号只有20多家,工人也只有200多人,全业年产值约为3万洋元。到民国4年(1915)陶瓷商号增到40多户,工人500多人,全业年产值约为14万洋元。民国4年以后数年略有发展,全业年产值约为40万洋元。辛亥革命后,仅潮州枫溪就有彩瓷庄17家,工人300余人,比辛亥革命前增加了一倍。此时,陶瓷彩绘颜料也由广州供应改为大量从日本进口。据《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记载,这一时期,潮州各地的陶瓷生产以潮安枫溪、大埔高陂、饶平的石井等地景况最佳,产量最大,特别是靠近枫溪的潮安长美、凤塘、湖下、林板、角树、人家前、为子关、梅林等村落,几乎家家户户从事陶瓷制作或彩绘。
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饱受外国列强欺侮蹂躏的年代。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限令中国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从而激起全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而形成一致抵制日货的热潮。潮安枫溪制瓷工人也以实际行动予以响应,还在生产的日用瓷器上书爱国口号。更有厂家在生产的八瓣梅花形彩瓷盘上,内绘菊花、飞燕,在环盘的花边上书“五月七日国耻诸君纪念勿忘”12个字作警句,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反抗外强侵略,体现了枫溪制瓷工人的爱国热情和革命传统。五四运动前后,全国各地掀起反帝高潮,抵制洋货进口,国内市场对瓷器需求增大,潮州各地的陶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仅饶平九村就有95条窑生产,产品种类增多,畅销国内外。潮州枫溪的陶瓷商号也以每年增加10多户的速度发展。
民国8年(1919)潮梅守使刘志陆在大埔开创潮梅瓷厂,招用江西和潮州大批彩瓷工匠,从事陶瓷制作及彩绘生产。1927年该厂倒闭,潮州彩瓷艺人苏植筹、余岳勋、陈宏阳等人将学到的江西瓷器彩绘技术,结合潮彩技法,首先在潮州瓷器彩绘上应用刷花和贴稿,使潮彩技艺更加丰富多彩。民国17年(1928)潮州枫溪大小商号已发展到80多户,工人达1300多人,全业年产值约为110万洋元。民国18年(1929)以后,由于抵制日货运动,国内对国产彩瓷器需求量增加,又一次刺激潮州等地陶瓷业的发展。到民国25年(1936),潮州枫溪的陶瓷商号已达100多家,工人增至2000人左右,企业年产值300万国币。制瓷业的兴旺,直接地促进了潮彩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而彩瓷业的发达使得陶瓷彩绘颜料需求量日益增多。潮彩艺人张若眉、李佩文等研制彩瓷颜料获得成功,枫溪也开始生产大窑五彩颜料,从而使潮州彩瓷逐步减少依赖进口彩料的局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潮州工艺美术:1860-2019》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0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