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邦炜
页数:490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45815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18个皇帝波澜起伏之画卷。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亡国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作者简介
张邦炜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2008年荣休)。
本书特色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主线,涉及了有宋一朝的主要典制与重大决策,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学底色,更有总揽全局的史家视野,在勾勒一代大势时兼顾生动的细节,在回放历朝大事时摹绘关键的人物,论史卓有识见,行文畅达雅健,融铸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在宋史入门中洵为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的一流读物。
——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波澜起伏之画卷。全书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章节处处点睛之笔,叙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彼时的人,彼时的事,或引人深思,或令人激昂,或使人慨叹。复杂套叠的内外连环,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跌宕盛衰。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扼要概述了两宋王朝的历史进程,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亡国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本书资料充实,叙述谨严,文笔流畅,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一部简明扼要、叙事流畅的两宋王朝兴亡史,三百二十年,十八个皇帝,几多千古风流人物,东京梦华靖康耻,西湖风暖厓山惨,历史如长卷,徐徐展开。变革与保守,偶然与必然,内在的稳定与外敌的强大,种瓜得豆的政策选择,历史如长河,逝者如斯。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太祖创建北宋
第一节 陈桥兵变
一 将门之子
二 黄袍加身
三 走马换将
第二节 南征北伐
一 南北战略
二 用兵南方
三 以善代暴
四 防御契丹 讨伐北汉
第三节 文武并重
一 强干弱枝 重内轻外
二 抑相权 防外戚
三 注重文治
四 加强武备
第二章 太宗完成统一
第一节 即位前后
一 太宗继位
二 烛影之疑与金匮之盟
三 武功之死与涪陵之祸
四 赋以重禄
第二节 天下一家
一 攻灭北汉
二 北伐燕云 一败再败
三 守内虚外
四 一身二疾
第三节 重文轻武
一 压抑武将
二 文臣当政
三 路的建立与官职差遣
四 川峡事变与张咏治蜀
第三章 真宗因循守成
第一节 真宗继位
一 元佐之废与王李之谋
二 墨守旧规
三 小改小革
第二节 澶渊之盟
一 辽军南下
二 澶渊结盟
三 东封西祀
第四章 仁宗难返积弊
第一节 刘后垂帘
一 刘后得子
二 寇准罢相与丁谓专权
三 刘后临朝
四 政争延误改革
第二节 仁宗亲政
一 郭后之废与台省相争
二 宋夏和战与庆历增币
三 庆历新政与奏邸之狱
四 王则兵变与狄青冤死
五 改革呼声再度高涨
第五章 英宗、神宗变旧图新
第一节 英宗入嗣
一 曹后听政
二 宋夏之战与濮议之争
第二节 熙宁变法
一 王安石拜相
二 推行新法
三 新旧党争
四 新法有利有弊
第三节 元丰改制
一 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
二 改革官制
三 整顿军队
四 熙河开边与灵州战役
第六章 哲宗绍复熙宁
第一节 元祐更化
一 哲宗登基
二 高后垂帘
三 党争加剧
第二节 绍圣绍述
一 高后人亡
二 宋夏言和
三 新党当政
第七章 徽宗、钦宗亡国被俘
第一节 蔡京专权
一 向太后垂帘与建中之政
二 蔡京迫害异己
三 丰亨豫大
四 崇尚道教
五 方腊、宋江揭竿而起
第二节 金军南下
一 宋夏再战
二 宋金通好
三 童贯伐燕
四 徽宗退位
第三节 北宋亡国
一 钦宗继位
二 李纲退金军
三 开封失陷
四 二帝被虏
下编 南宋
第一章 高宗偏安东南
第一节 宋室南迁
一 赵构称帝
二 李纲辅政
三 高宗东幸
四 黄汪之罪与苗刘之变
五 兀术南下
六 刘豫称帝
第二节 定都临安
一 建立制度
二 武将崛起
三 剿抚并用
四 钟相、杨么遇害
第三节 绍兴和议
一 刘豫被废
二 秦桧拜相
三 兀术毁约
四 岳飞北伐
五 岳飞之死与绍兴和议
六 秦桧专权
第二章 孝宗壮志未酬
第一节 壬午内禅
一 高宗退位
二 孝宗继位
三 孝宗有所作为
第二节 隆兴和议
一 张浚北伐与符离败北
二 和议达成
第三章 光宗、宁宗政治日昏
第一节 绍熙之政
一 己酉传位与绍熙初政
二 李后骄横
三 吴后垂帘
第二节 开禧北伐
一 宁宗初政与赵汝愚罢相
二 韩侂胄用事
三 庆元党禁与开禧北伐
四 吴曦之叛与安丙矫诏
五 玉津园之变与史弥远擅权
六 嘉定和议与山东忠义
第四章 理宗国势将亡
第一节 联蒙灭金
一 理宗之立与霅川之变
二 三凶横行与联蒙灭金
三 揭竿而起
第二节 理宗亲政
一 端平更化与三京之复
二 孟珙抗蒙与余玠守蜀
三 阎马丁当
四 蒙哥南征与鄂州之战
五 刘整降蒙与公田之置
六 郝经之留与李璮之乱
第五章 度宗、恭帝亡国
第一节 贾似道专权
一 度宗不理朝政
二 襄樊失守
三 咽喉被塞
第二节 元朝灭南宋
一 恭帝之立与鲁港之败
二 恭帝被俘
三 端宗之立与各地抗元
四 空坑之战与厓山之役
附录一 两宋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两宋帝王世系表
再版后记
节选
寇准罢相与丁谓专权
刘后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天禧四年(1020年)。这年春天,真宗得了风疾,手足麻木,严重的时候连说话都困难。真宗因病很少上朝,政事多由刘后处理。随着刘后权势的增长,在她周围团聚着越来越多的大臣。刘后干政遭到部分大臣反对,他们主张太子监国。于是,真宗晚年统治集团分裂为太子党与皇后党,彼此相互倾轧。
太子党的首领是宰相寇准。他于天禧三年六月再次出任宰相,恰逢刘后的族人在家乡横行霸道,真宗看在刘后的脸面上,打算予以赦免。寇准反对,请求依法惩治,因而得罪刘后。寇准正统思想根深蒂固,眼看刘后大权在握,忧心如焚,他私下向真宗提出由太子总揽军国大事的建议,真宗在口头上认可。寇准接着叫翰林学士杨亿秘密草拟奏表,准备相机正式提出。太子赵祯年方十一,寇准的这个主张,即使不是为了把太子变为自己操纵的傀儡,至少也是一种迂腐的书生之见。但是,“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准”。
皇后党的头目是枢密使丁谓。丁谓起初与寇准关系不错,他在寇准的力荐下,于天禧三年六月出任参知政事。一次,丁、寇二人在宰相办公处共进午餐,寇不慎把菜汤洒到胡须上,丁立即站起来替寇擦掉,溜须拍马,令人作呕。寇说了句玩笑话:“参政,国之大政,乃为官长拂须耶?”丁的脸面大受伤害,从此对寇怀恨在心。他把刘后作为靠山,在她跟前说了不少寇准的坏话。在大臣中,党同丁谓的为数也不少。枢密使曹利用与寇准有旧仇,在丁、寇之争中,始终站在丁谓一边。翰林学士钱惟演是刘后的前夫、后来的干哥哥刘美(原名龚美)的妻兄,属于皇后党。他为了巴结丁谓,同丁谓结为儿女亲家。
寇准是个有名的酒罐子,太子监国正在筹划之中,他酒后失言,泄漏密谋。丁谓及其党羽抓住这个把柄,加紧中伤寇准。宋真宗或者是由于老来糊涂,或者是迫于来自刘后以及某些大臣的压力,竟忘记他赞同过寇准的请求,准备处分寇准。他把钱惟演叫来询问,钱大谈寇准如何专横,竭力推荐丁谓出任宰相。天禧四年六月,寇准罢相,真宗给了他一个太子太傅的虚衔,封为莱国公。不少人对此愤愤不平,开封满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他们把丁谓视为“眼中丁”。
在太子党与皇后党之间,宋真宗企图搞平衡。他在天禧四年七月,先后把李迪、丁谓任命为宰相。李迪兼任太子宾客,身为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党的重要角色。太子赵祯毕竟年纪还小,不会装模作样。他一听说李迪将拜相,马上喜形于色,向真宗磕头道谢。丁谓拜相的时间稍晚于李迪,但名列李迪之前。丁谓反对太子监国的理由是:“即日上体平,朝廷何以处此?”李迪当即驳斥:“太子监国,非古制邪?”双方“力争不已”。寇准罢相后,内心不服气。他在真宗跟前鸣冤叫屈,指责丁谓之流系奸人结为朋党。丁谓及其党羽则企图把寇准置于死地,攻击寇准的两枚重磅炸弹是周怀政策动政变案和朱能伪造天书案。
寇准请求太子监国一事与宦官周怀政有关。真宗患病期间,生怕自己一病不起,曾同周怀政商议,让太子监国。周怀政把这一内廷机密告诉寇准,寇准才向真宗这样建议。真宗出尔反尔,寇准反而因此被罢相,周怀政预感大祸即将临头。他串通一批同伙,准备抢先在天禧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发动政变,杀掉丁谓及其党羽,恢复寇准的宰相职务,奉真宗为太上皇,拥立太子赵祯为皇帝,废刘后为庶人。殊不知,周怀政的两个同伙在二十四日晚向丁谓告密。二十五日天刚亮,周怀政即被丁谓的党羽逮捕,在当天被处斩。丁谓及其党羽想用这个案件株连太子,真宗拟废太子为庶人。李迪及时上奏:“陛下有几子,乃为此计!”赵祯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留。但寇准受到牵连,当月被贬为太常卿,出知相州(治今河南安阳)。
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巡检朱能是走周怀政的门路才做上官的,他于天禧元年伙同周怀政在乾祐山(在今陕西柞水)伪造天书。当时,寇准判永兴军,朱能竭力奉迎,寇准对他有好感,因此卷入此事。丁谓及其同伙在处理周怀政策动政变案的同时,又把朱能伪造天书的旧案翻腾出来,派专人前往永兴军捉拿朱能归案。朱能早有准备,杀掉来人,并率部叛乱。天禧四年八月,他被朝廷派来的军队战败,自缢而死。寇准受到此案牵连,再贬道州(今属湖南)司马。寇准一再被贬官,并非完全出自宋真宗本意。一年后,真宗突然问身边大臣:“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真宗这时简直昏聩之至。
寇准远贬道州是丁谓的一大胜利,丁谓利用上述两个案件罢免了不少寇准同党,其权势炙手可热,其亲信飞黄腾达。可是,太子党与皇后党之争并未停息,丁谓仍然不能完全为所欲为。李迪表示绝不向丁谓低头,他说:“迪起布衣,十余年位宰相,有以报国,死且不恨,安能附权臣为自安计乎!”丁谓、李迪这两位宰相事事针锋相对。李迪的官阶按照规定应当由侍郎升为尚书,丁谓拒不照章办事。丁谓准备把林特提拔为枢密副使,李迪坚决反对,并痛骂丁谓。这两位宰相几乎在朝廷上动起手来。天禧四年十一月,宋真宗一气之下,将丁谓、李迪一并罢相。丁谓有刘皇后替他说情,不久便复相。李迪曾经反对立刘氏为皇后,拜相后又触犯刘后。一次,真宗气急败坏地对大臣们说:“昨夜皇后以下皆之刘氏,独留朕于宫中。”这是病中说胡话,但反映真宗内心担忧死后赵家天下被刘氏篡夺。李迪马上进谏:“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真宗这才清醒过来,掩盖道:“无是事。”刘后在屏风后听了这番对话,对李迪恨之入骨。李迪被罢相,刘后心欢喜。接替李迪出任宰相的是冯拯,他倾向于丁谓,于是宰相成为清一色的皇后党。
宋真宗在妻子与儿子之间,也企图搞平衡。真宗宣布在他生病期间,太子听政于外,皇后裁制于内。可是,刘后与赵祯母子俩闹得冤怨不解。参知政事王曾调停于其间。他一面劝告赵祯:“太子幼,非中宫不能立”;一面又劝告刘后:“中宫非倚皇储之重,则人心亦不附”。刘后与赵祯的关系才没有彻底破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