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梁
页数:296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426727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解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经典诗篇,提出了一种完整的诗歌理论,既有文艺范,更有学术创新。在想象研究目前,创造性想象被表述为将杂多性综合在一个整体中加以把握的能力,这揭示了人类心灵认识功能的一个重大奥秘。本书将其与诗歌创作与批评关联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诗歌的整体性理论,即诗歌的各个部分——包括诗歌展开层次、意象、结构、时间、空间、节奏等要素——都应该围绕主题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完成这一功能的就是想象力。与西方结构主义诗学不同之处在于,“想象诗学”没有统一的阐释程式,它纯粹以激活阅读主体面对诗歌文本的潜在灵性为圭臬。
作者简介
杜梁,文学博士,现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本书特色
“诗和远方”,都在这本《想象诗学》。缺乏想象力,不能领会想象力的联结功能,就无法理解有“诗和远方”的生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主题不是“幸福”的宣言,而是一个绝望的人要告别尘世;李白的《将进酒》开篇,“君不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之间不能断句,而应该连起来读,形成一个长句,这样才与黄河蜿蜒千里奔流赴海的气势相符……
目录
第一章 想象研究史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阴影
第二节 创造的奥秘
第二章 诗歌主题
第一节 主题的凝聚作用
第二节 赋比兴与诗歌主题
第三节 主题的展开层次
第四节 主题的隐藏与并置
第三章 对立元素
第一节 对立元素与新诗整体性嬗变
第二节 对立元素的对峙与运动
第三节 不在场者
第四章 诗歌结构
第一节 诗行的排列
第二节 诗行的反复
第五章 时间、空间、节奏
第一节 诗歌中的时间
第二节 诗歌中的空间
第三节 诗歌的节奏
后记
节选
《亚洲铜》中的对立在1985年6月再现,《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诗人小心翼翼降生人世,四肢手足俱全,不幸在于自己是历史的创造物:“我不声不响地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爱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他因此咒骂造物:“老不死的地球你好”。传统的力量禁锢着每一个人,“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安放在肩膀上”。到此为止,诗歌是静止的。但最后一节显示出强烈的运动渴欲:“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埋葬半截”。“幸福”之路在于摆脱这个诞生的地球,甩掉与生俱来的“包袱”。“痛苦”则是继续“睡在黑暗的壳里”。“幸福”与“痛苦”不能共存。很显然这就是标题:两只鞋,选择一只。 飞翔是海子诗歌非常瞩目的一个主题,飞翔的能量来自对民族血液黑暗基因的清醒自觉。《黎明:一首小诗》对立元素非常明显,运动的渴欲成为现实:“我挣脱一只刻划麦穗的陶罐”,飞向天空和太阳。“陶罐”与天空和太阳对立。“陶罐”是双关语,形象上它呼应第一节末“一只陶罐/或大地的边缘”,圆形地球,从太空看像一只陶罐,泥土质。另一方面,陶瓷与中国在英语中是同一个单词,所以这里“陶罐”与“亚洲铜”同义,“挣脱”则与怀疑、飞离、改革的姿态是一致的。在《水抱屈原》中,同样的表述与运动姿态再现:“我要离开一只平静的水罐/骄傲者的水罐——/”诗歌中诗人打着火把寻找屈原,发现屈原已死,遂绝望于现实,带着对世界的美好祝福走向毁灭,与屈原合一:“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尸骨难收”。这几首诗中,亚洲铜、陶罐、水罐都指向自我与生俱来的困境,在向对立项的运动中,海子的离开姿态亦如出一辙。 如果说屈原尚隐身历史迷雾中若隐若现,尼采、普希金、叶赛宁等人则更常被海子用来折射现代性图景。如<> 海子幻想与伟大诗人比邻而居:《两座村庄》,一座是普希金的,一座是“我”的。但这首诗的对立元素不是普希金和海子。诗歌最后一句可能误导我们:“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得更沉”。这是类比而不是对立。诗歌中的普希金是海子诗歌愿望的自我靠齐。虽然在具体战场上,后辈诗人有杀死前辈的强烈冲动,但这里没有。在“和平与情欲的村庄”,海子“沉默孤独”。为什么呢?“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普希金只活了38岁,死亡对存在的压迫才是产生张力的源泉。所以,第一节海子就写道:“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村庄的危机来自风:“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夜里风大听风吹在村庄”。复沓结构营造出强烈的压迫感,这是对立面的疯狂运动,不杀死不罢休。乡村死去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大衰落开始于几十年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海子没有看到。这首诗像一个预言。所以后来欧阳江河才宣布海子和骆一禾死后,“源于乌托邦式的家园、源于土地亲缘关系和收获仪式、具有典型的前工业时代人文特征、主要从原始天赋和怀乡病冲动汲取主题的乡村知识分子写作,此后将难以为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