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东明著
页数:168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39706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论述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演变,分析它在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的社会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是怎样发展的,并试图揭示其发展的规律。近代以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农村经济也在向现代转型。这个过程反映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曲折艰辛,对于认知近代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撰写,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选择若干反映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变迁的重要课题进行探索,能够向纵深前进一步,从而将这些专题串联起来,以窥探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新陈代谢。近些年来,针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研究,总体上有“衰落论”“增长论”及“过密型增长”等几种结论。笔者希望此书能够对已有论断有所回应,读者应该能有所判断。新时期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已经广及各个方面,出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而这些研究正是我们今后交流和论证的基础。以往的论点,究竟孰是孰非,仍取决于大量具体的实证研究。仔细审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深度探讨,尤其是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环节,大有深入分析之必要。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注意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水利、牲畜、农业技术等因素扮演的角色,也论述了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变迁与金融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后,则分析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演变和发展。 希望《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内容能够对既往研究有所补充,以推动这个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当然,重大历史问题往往需要长期的研究,不是一两代人就能解决的,每一代人都有可能有所突破,而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增砖添瓦。
作者简介
李东明,江苏沭阳人。工商管理硕士,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出版作品: 《江苏民俗文化及其审美研究》 《中国民宿与乡土文化》 《中国民宿经济模式研究》
目录
第一节 人口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耕地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概况
第二章 中国近代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分衫
第一节 中国近代农村地理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村人文环境分析
第三节 思想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交通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水对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节 水利技术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水利技术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水利技术
第四节 当代农村地区的水利技术
第四章 牲畜对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节选
《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 第三节 种植技术的研究与传播 一、甘肃地区农业种植技术研究和传播 甘肃省在清末新政时期开始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设立了农工商矿总局,开辟出了试验场并召集学生前来学习。试验场的成立为农业生产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中等农业学堂,研究土壤、作物、肥料以及园艺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甘肃省又成立了农务科,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农场试验以及森林、牲畜等农业活动。1906年在兰州成立了农业试验场,1908年成立了农务总会,积极开展振兴实业的活动。 北洋政府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推广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春小麦、玉米、大都、落花生、烟草以及其他园艺类作物等,并在农作物品种、栽培、肥料以及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上进行了有关试验。1918年在西宁大通县成立了农事试验场。 到了民国时期,张掖成立了农会,有农业之学识经验及有耕地、牧场、原野等土地者,皆为会员。市乡也成立了年会组织。1920年,民乐县在县城西南开办农事试验场,地约10亩,购买美国柳子、阳木小麦、奉天梁反、四川烟草等。渭源县也纷纷成立了农事试验场,在试验场中种植棉花、果树等作物。但是该试验场的成立,在收成上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效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肃省建立了第一农事试验场,对品种进行观察、开展肥料试验、进行播种期试验是第一农事试验场主要的工作内容,并附带家禽研制试验。1929年第一农事试验场引进了鸡爪棉和三原棉,均有所收获。1936年在甘肃的各县开始种植烟草、棉花等作物,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抗战时期,甘肃省开始改良农业种植技术,该时期是推广农业种植技术的关键时期,各个县纷纷成立了农业推广所、农事试验场,并形成了以省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良系统。1938年甘肃省将牧场、农场、苗圃等并购在一起,建立了甘肃省农业改进所,让农户按照参股的方式加入,取到了不小的成果。1942年甘肃省就西北水土保持工作展开了深入研究,成立了中央农林试验所,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区,并积极开展苗木、牧草试验等农业活动。 二、甘肃地区种植作物的推广 小麦是甘肃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比较靠前的。1942年,甘肃省粮食增产督导团制定了《四十一年度推广检定小麦品种暂行办法》。一方面在张掖、靖远两县继续进行小麦优良品种检定,另一方面对1941年检定的28个小麦品种进行复查,检查其分布面积、品种特性、亩产量、成熟期、病害种类及抗旱能力。在划定的县份,检定人员按照检定办法,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如泾川县农业推广所首先选定检定范围和麦田,按照公布的检定办法,进行询问和田间调查,对全县早熟、中熟、晚熟的12个小麦品种的特征、优缺点、分布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记录。 之后为了将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甘肃省又成立了粮食增产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积极推广小麦优良品种,并研究可以增产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比较试验,选择产量比较好的小麦,在农户中推广种植。在甘肃省粮食增产委员会的带领下,皋兰等县纷纷开始选择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并将高品质的小麦品种逐渐推广开来。选择的小麦品种除了具备产量高的优点,还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如金陵大学西北农事试验场开展了泾阳302小麦实验,发现该品种小麦的优点是:抗倒伏能力强,秸秆坚硬;成熟期较早,粮食产量较高;小麦抗严严寒的能力较强,并且还能抵抗霜冻;抗病虫害的能力强;小麦成熟后颗粒圆满,有较高的出粉率,在市场上深受人们的欢迎。 三、宁夏地区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和传播 1929年3月宁夏成立了第一农事试验场,该试验场占地共有20亩,并具备温室,可以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和多种农作物培育试验。1930年宁夏地区又成立农业推广所,农业推广所的主要作用是对水利工程进行整顿,改进畜牧养殖业,并鼓励农户发展手工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推广任务。宁夏地区农业推广所在最初成立的时候,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农业推广所的成立并没有为农户带来经济上的可观效益,因为政策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比如宁夏地区1933年开始组建的县级农场,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明显。针对该地区农业推广所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做出整改。1935年冬季,将省级农场加以整理扩充,在距离城镇地方购买数百亩土地,设立农事试验场。经过建设厅的努力,1936年除了盐池、豫旺、磴口三县外,其他七县均成立农事试验场,“各场圃皆选聘专门技术人员,从事研究试验,为民作导”。在经费方面,各县农场经费从1936年1月起“由财政厅统收统支”,以保证试验取得成效。宁夏地区在1937年开始积极推广新品种的种植,比如该地区开始种植棉花,在种植技术改良基础之下,该地区的棉花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亩产超过20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