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黑森林:风险管控与危机应对的本源

封面

作者:雷彦璋//潘帝全

页数:213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80856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经济优选化加剧的21世纪,风险管控与危机处理已经是公共关系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模式下,危机管理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本书的主题对于新形势下企业风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作者通过对黑森林、黑天鹅、灰犀牛、情感类聚等概念的引入介绍,分析了现代企业危机发生的本源,论证了从源头进行危机管理布局的重要性,通过翔实的案例,还原了危机从苗头初现到酿成灾害的种种表现形式,很后从行为科学管理,辅之以法律法规的角度,提供了风险防范与应对的措施。

作者简介

雷彦璋,笔名三月雷, 1961年1月生,湖北仙桃人,正高级经济师,证券投资分析师,律师,某央企特聘法务专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律师协会证券与投资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律师协会企业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委员。1995年以来一直从事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律师工作及大型央企法律顾问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风险管理经历。在国家刊物发表论文《博弈理论对民事诉讼代理的指导》《反倾销调查程序中证据收集》《经济情感流观念树立与实证分析》等一百多篇。个人著有:《对风险说不:涉外合同关键词导读与解析》《风险博弈:非诉实务技巧与公司法务精要》《胜在博弈:民商实务技巧与代理实务精要》等十余部专著。
潘帝全,福建联合信实(泉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金融保险证券专业律师,福建省律师协会民商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泉州市律师协会金融保险证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执业以来,积极钻研金融法律事务、公司法律事务等领域,兼任公司法律顾问,擅长于债券发行、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民商事诉讼纠纷等法律服务,《商品房预抵押登记效力认定的思考》《浅析双层SPV资产证券化下的“破产隔离”》等论文获得同行好评。

本书特色

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
本书作者曾担任大型央企的法律顾问,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经手过大量的案件,对风险和危机的体会尤为深刻。书中非常形象地引入黑森林概念,更加立体地展现出企业危机的种种表现,由果溯因,大有从雾里看花到拨云见日之感。企业管理者可引以为戒,转变思维方式,防微杜渐,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助力企业良性成长。

目录

第1章 黑森林:构建公司危机应对的行为经济理念

危机应对:如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一样复杂 003

惯性思维:潜伏在危机管理边界的魔鬼怪兽 007

情感类聚:危机管理不可多得的行为经济理念 011

第2章 本源探究: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滋生的温床

蝴蝶效应与黑天鹅 019

墨菲原理与灰犀牛事件 022

黑森林事件与危机应对 027

第3章 风险管控:从识别行为惯性开始

破窗效应:不可忽视的随意恶习 033

尿裤效应:信息反馈失真引起的功能紊乱 036

危机:“投资有风险”不是一句空话 037

归纳:推理如同魔术师的幌子 042

骗局:为什么总能迷住人的双眼 044

警示:黑森林没有风险评估师 045

第4章 合作与背叛:道德风险无处不在

动态博弈:昭示风险无时不在 051

事先估计:最优策略产生的开端 053

投资心结:合作与背叛的两难决策 055

第5章 理性选择:隐含着人为的掩饰行为

严格占优:风险应对策略的最佳选择 059

适度谨慎:风险评估的基本立场 060

反对性规则:让思维变得更加严谨 062

利害性规则:让行为目的更加明确 063

类聚性规则:让决策策略更加可行 064

第6章 路径依赖:成功的路径不可能是坦途

丛林法则:充分理解风险来源的动物本能 069

风险法则一:物竞天择,智者生存 070

风险法则二:有敌则壮,迎奉则伤 071

风险法则三:老大是老二实现梦想的绊脚石 072

风险法则四:择机而动,不打无把握之战 073

旅鼠效应:成长型公司值得借鉴的迷局 075

詹森效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干系人的不满 080

第7章 趋利避害:走出用数据说话的迷局

数据:可能隐含着骗人的迷局 085

口径:统计数据合理解释的依据 088

粉饰:识破统计数据的业绩性功能 090

不确定性:统计数据难以预测未来的行为方向 092

第8章 信息不对称:揭秘逢赌必输的黑幕

免为鱼肉:市场主体在不对称信息中需谨慎决策 097

号脉问诊: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097

策略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101

第9章 集思广益:与投掷具有同样的效果

投币占卜:只是一种情感行为的强化 109

权力巅峰:最现实的风险源 110

三鹿集团:不会是最后一只黑天鹅 112

第10章 赢者通吃:黑森林现象的财富毁灭

马太效应:自古有之的财富集中定律 117

食品安全:不仅仅用剂量来定义毒性 120

黑科技:颠覆普通人思维的风险所在 122

千年虫:20世纪电子领域最大的骗局 123

第11章 道德风险:不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情感行为:令危机管理者束手无策 127

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一种危机应对的常规操作 128

道德风险:市场盈亏平衡的支撑点 130

道德底线:一切人文习俗的起点 132

第12章 两分思维:危机应对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理念

效益优先:“两分”思维也不例外 137

属性分析:弄清情感类聚的划分、分类与归属 141

结构分析:弄清情感类聚形成的原因 144

合作与背叛:投资博弈的心结 148

第13章 随意注意:投机钻营总会招致无可挽回的报复

优先准则:经验与熟悉会产生误判 153

危机应对:从泛塘效应中领悟公司风险所在 155

权力红线:一切偏执、贪婪的终点 160

第14章 危机识别:高度盖然性与荒谬逻辑的较量

盖然性规则:基于执法者的内心确信 165

社会公正:法治文明的重要支撑 168

资源集中:强权会滋生黑森林效应 169

第15章 蜈蚣博弈:危机管控从逆推开始

逆推策略:志愿填报能够完美地得到体现 173

框架效应:不同情感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 174

罗素悖论:非理性思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177

第16章 权责界定:不相容职务的严格分离

权力集中:帕累托最优的异化 181

权力分散:组织的危机应对能力显著降低 183

权力制衡:严格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186

“灯下黑”:风险识别不能留有死角 188

制度流程:在血的教训中得到完善 191

第17章 完美运作:现代公司治理的法务秘籍

合资谈判:围绕公司股权设计治理结构 197

僵局突破:公司属性与股东权益价值转换 201

重组并购:统筹策划尽职调查的形式与实质 203

破产清算:一切围绕僵尸企业的资产盘活与净值利用 207

节选

危机应对 : 如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一样复杂 是什么原因让长春长生这样拥有优良资产的上市公司一夜之间臭名昭著?其教训如此惨痛,难道是他们没有法律顾问保驾护航?难道是它们没有构建强大的
风险管控体系?难道是它们连基本的质量体系与制度流程都没有构建?都不是。
往往这些公司不仅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配制有完备的法律事务管理人员,而且制度流程、组织机构、授权体系都十分完整,那为什么
教训还会如此深刻?面对危机来临,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铤而走险,甚至违背良知、道德、法律,去修改已产生的证据记录,甚至毁损证据记录,使得本可化解
的危机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境地,甚至表现出掩耳盗铃的愚蠢。对于业界来讲,那些行为都似乎是十分低等的错误,充其量算作自欺欺人。 潜伏着的危机,如同黑森林里隐藏的自然竞争被包裹在葱葱绿绿之中,一切量变到质变的裂变似乎只在一念之间,连留给管理者、责任者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有点心梗似的猝不及防。看来,风险管控与危机应对就如同人体预防心梗与脑猝死的突然而至。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血液的流动性受到影响而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症状致人死亡的一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 50% 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 1500 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而该类疾病正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特点,发病前,受害者往往看起来并无健康上的异常,甚至满脸红光,走起路来精神十足,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危机的应对也如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一样重要。某一公司一旦危机出现,其法定代表人或董事长或实际持有人就会首当其冲地被推到风口浪尖,不仅个人前途受到影响,资产受到贬值,甚至还会被卷入难以逃脱的牢狱之灾。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大量案例进行了分析,对大量危机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研究,甚至找到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关行为经济学的原著进行研究,似乎都很难找到答案,而黑森林效应似乎更能接近危机管控与危机应对的本原与实质。 三鹿奶粉败走麦城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产品质量检验套用欧洲标准那么简单?
长春长生的假疫苗难道仅仅是因为一次飞行检查发现的问题被曝光这么偶然?京东股票一月之内市值蒸发数百亿,难道仅仅是因为公关部长对董事长酒后涉嫌强奸案事件的一句不当陈述? 俗话说得好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也有其个人身体素质脆弱为诱因,只是病人因自认为身体强壮,忽视了对身体的维护、保养甚至治疗,从而导致疾病突发,猝不及防。或许身体的某个部位早有不适,已经出现了异常的征兆,只是病人没有及时地察觉,或者察觉到了也感到无关紧要,甚至一拖再拖,一旦病情加重,就是华佗再世,也无济于事。 为便于分析,作者将一家处于生产经营旺盛时期的公司比作一座黑森林,那么,它就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 第一,公司的实际控股或经营管理高层处于黑森林团队的鼎盛时期,时刻想到的是公司经营维系的持久性,任何事情对公司正常经营的打乱都难以说服经营管理决策层痛下决心去停产整顿,因为惯常的经验已让经营管理者有足够的信心应对一切与持久经营相比都显得不够重要的小事; 第二,高层管理处于权力顶端,一言九鼎,往往自以为是,会忽视对知识的更新,缺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充满对公众认知力的藐视,如同温水中的青蛙,渐渐失去了对环境识别与对潜在风险识别的敏感性,甚至忘掉了生产经营中的科学尊崇与专业的谨慎。小事故会视而不见,一旦酿成大事故,就为时晚矣。 第三,公司规模一旦处于行业的前列或公司历史经营的最好时期,自然就会偏重对利润与营收的关注而忽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与权益保护,也自以为公共关系维系正常,不会阴沟里翻船,在规则面前会抱有侥幸心理,容易让贪婪蚕食一切用血汗凝成的工艺流程、设计规范、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甚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黑森林:风险管控与危机应对的本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9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