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史研究

封面

作者:韦庆媛

页数:37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25874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为研究主题,时间为1912-1949年,以民国第一时期北京的124多所各类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种类型、四个时期,考察在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现代化语境下,北京的图书馆萌芽、发展阶段、馆舍建设、藏书汇聚、业务工作进展、专业教育、学术活动、学者群体等问题。并立足于对上述问题的阐释,系统梳理北京的图书馆发展脉络,还原历史发展轨迹,厘清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弘扬北京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人的学术与精神传统,分析北京的图书馆发展成效与制约因素,反思历史,提出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为今日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适合历史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及社会公众阅读。

作者简介

  韦庆媛,1963年生,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图书《清华大学百年图史》、《戴志骞文集》(上、下)、《邺架巍巍——忆清华大学图书馆》、《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下)、《体魄与人格并重——清华大学百年体育纪略》,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本书特色

北京在中国传统与西化的思想碰撞中较为典型,但学术界过去对此研究相对薄弱,还未见北京的图书馆史研究专著出现。因此,有必要将北京的图书馆放在民国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在整个民国历史的长时段中,全面系统地揭示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状况,深化图书馆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图书馆担负着繁荣文化的重任,民国时期站在中国图书馆发展潮头的北京图书馆发展经验,可以为今日图书馆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顺应时代战略需求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之处及资料来源
第五节 核心观点及主要贡献

第二章 清末北京的图书馆萌芽
第一节 早期教会图书馆
第二节 开放的共读楼
第三节 维新时期的学会和学堂藏书楼
第四节 清末的阅报处
第五节 新政时期的图书馆

第三章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阶段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初创时期(1912-192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时期(1928-1937)
第三节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萧条时期(1937-1945)
第四节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恢复时期(1945-1949)

第四章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建筑扩充与馆藏建设
第一节 新式馆舍的建筑与扩充
第二节 藏书的汇聚与发展特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业务管理与流通服务
第一节 图书馆组织管理
第二节 图书分类编目
第三节 图书馆流通服务

第六章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专业教育与学术活动
第一节 北京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北京图书馆专业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第三节 全国图书馆专业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第七章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构成及特点
第一节 北京的图书馆员总体分布
第二节 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与学术组织
第三节 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学者群体的构成
第四节 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特点
第五节 北京的图书馆学者著述与学术出版

第八章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成效与制约因素
第一节 北京的图书馆发展成效
第二节 北京的图书馆发展制约因素

第九章 对民国时期北京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反思
第一节 图书馆在促进近现代学术体制的转型方面成果显著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民众教育收效未达预期
第三节 城郊乡村图书馆处于空白,未能发挥基层权力作用
第四节 关注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但没有得到良好的答案

第十章 民国时期北京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启示
第一节 贯彻为民众服务的宗旨,提高图书馆开放程度
第二节 将民众的喜好纳入考量,设计民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 重视基层图书馆建设,构建合理的图书馆网
第四节 加强理论研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创新,促进发展

附录 近代北京地区图书馆发展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发展史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9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