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荣
页数:43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338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民外交”概念经由日本进入中国。“国民外交”实质是一种民间外交。近代国人因应于内忧外患的时局,出现了由中等社会发动和引导、以广大下层民众为核心力量的国民参与外交运动。本书中讨论的“国民外交”并非是“国民”与“外交”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动因。本书通过对近代国人认识、阐述与演绎“国民外交”的历时性考察,揭示外来“国民外交”的本意和基本内涵,通过厘清中国“国民外交”的渊源脉络,进而揭示近代国人接受外来思想观念时,如何以本国国情为基础,改造外来概念,调适自我观念,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诠释不同时期“国民外交”的具体涵义。借以厘清清末民初中国“国民外交”的渊源与流变。
作者简介
曾荣,教授、云山学者、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先后荣获中国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奖(省部级)、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校优秀科研业绩一等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目录
代序: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
绪论
章 “国民外交”的渊源与生成
节 “国民外交”思想进入中国
一、“国民外交”初入中国
二、“国民外交”的本意及影响
第二节 拒俄运动与中国“国民外交”的生成
一、从“无国民之国”到国民思想的鼓动
二、“国民”参与“外交”的尝试
三、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
第三节 拒法运动前后的“学生社会”
一、拒法运动的缘起
二、张园集会的发端
三、“学生社会”与排外运动
第二章 “文明排外”与国民参与外交
节 周生有案与“文明排外”
一、周生有案的发生
二、绅商与知识阶层参与交涉
三、“文明排外”与周生有案的了结
第二节 抵制美货运动前后的“文明排外”
一、“合大群”、“结团体”、“保利权”
二、文明抵制美货的倡导与发动
三、“外交之本体实在国民”
第三节 上海会审公堂案与“文明排外”
一、案发后民众团体的应对
二、争取权势与借重舆论
第三章 预备立宪与国民外交
节 南昌教案前后的立宪与“国民外交”
一、预备立宪“大有关系于外交”
二、“启民智”与“保利权”之议
三、预备立宪与“开国民外交之常识”
第二节 江浙铁路风潮与“立宪的国民之外交”
一、议废路约前后的立宪与国民参与外交
二、拒款运动与“国民的外交之时代”的到来
三、代表入京之议与“立宪的国民之外交”
四、舍“国家的外交”而为“国民的外交”
第三节 二辰丸案前后的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
一、二辰丸案的发端与中外交涉
二、次抵制日货运动前后的国民外交
三、“使政府的外交变而为国民的外交”
第四节 谘议局、资政院与国民外交
一、“开国会”以行“国民外交”之议
二、谘议局与外交议案
三、清末议员参与外交的困境和结局
第四章 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
节 从“主体”到“后盾”
一、清末国民外交的“主体”地位
二、民初国民外交的“后盾”趋向
三、国民外交宗旨的演变
第二节 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
一、政党与外交关系之议
二、政党主导下的国民外交
三、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的复杂面相
第三节 国民外交团体与列强承认民国政府交涉
一、列强承认问题的提出
二、国民外交团体的成立
三、国民外交团体的活动及影响
第五章 重心转移与对内趋向
节 从“利权”到“主权”
一、“二十一条”交涉与国民外交重心转移
二、中日国民外交团体“相抵抗”局面
三、反日运动前后的国民外交
第二节 “由无后援而进于有后援”
一、对德抗议前后的国内外形势
二、对德绝交声中的国民外交团体
三、国民外交后援会与对德宣战之争
第三节 对内趋向与国民外交协会的出现
一、“对外”与“对内”的考量
二、“对内监督”功能的强化
三、国民外交协会的出现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章 “国民外交”的渊源与生成
节 “国民外交”思想进入中国
一、“国民外交”初入中国
二、“国民外交”的本意及影响
第二节 拒俄运动与中国“国民外交”的生成
一、从“无国民之国”到国民思想的鼓动
二、“国民”参与“外交”的尝试
三、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
第三节 拒法运动前后的“学生社会”
一、拒法运动的缘起
二、张园集会的发端
三、“学生社会”与排外运动
第二章 “文明排外”与国民参与外交
节 周生有案与“文明排外”
一、周生有案的发生
二、绅商与知识阶层参与交涉
三、“文明排外”与周生有案的了结
第二节 抵制美货运动前后的“文明排外”
一、“合大群”、“结团体”、“保利权”
二、文明抵制美货的倡导与发动
三、“外交之本体实在国民”
第三节 上海会审公堂案与“文明排外”
一、案发后民众团体的应对
二、争取权势与借重舆论
第三章 预备立宪与国民外交
节 南昌教案前后的立宪与“国民外交”
一、预备立宪“大有关系于外交”
二、“启民智”与“保利权”之议
三、预备立宪与“开国民外交之常识”
第二节 江浙铁路风潮与“立宪的国民之外交”
一、议废路约前后的立宪与国民参与外交
二、拒款运动与“国民的外交之时代”的到来
三、代表入京之议与“立宪的国民之外交”
四、舍“国家的外交”而为“国民的外交”
第三节 二辰丸案前后的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
一、二辰丸案的发端与中外交涉
二、次抵制日货运动前后的国民外交
三、“使政府的外交变而为国民的外交”
第四节 谘议局、资政院与国民外交
一、“开国会”以行“国民外交”之议
二、谘议局与外交议案
三、清末议员参与外交的困境和结局
第四章 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
节 从“主体”到“后盾”
一、清末国民外交的“主体”地位
二、民初国民外交的“后盾”趋向
三、国民外交宗旨的演变
第二节 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
一、政党与外交关系之议
二、政党主导下的国民外交
三、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的复杂面相
第三节 国民外交团体与列强承认民国政府交涉
一、列强承认问题的提出
二、国民外交团体的成立
三、国民外交团体的活动及影响
第五章 重心转移与对内趋向
节 从“利权”到“主权”
一、“二十一条”交涉与国民外交重心转移
二、中日国民外交团体“相抵抗”局面
三、反日运动前后的国民外交
第二节 “由无后援而进于有后援”
一、对德抗议前后的国内外形势
二、对德绝交声中的国民外交团体
三、国民外交后援会与对德宣战之争
第三节 对内趋向与国民外交协会的出现
一、“对外”与“对内”的考量
二、“对内监督”功能的强化
三、国民外交协会的出现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