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乡愁与现代性的冲突与重构

封面

作者:亢宁梅

页数:30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426743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乡愁”这个当代社会复杂矛盾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当代乡愁的文化书写、城市空间的再生产与乡愁、乡村社会的乡愁与重构、现代性语境中的民俗与民俗主义等几方面展开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现代乡愁是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双向性。

作者简介

  亢宁梅,女,江苏省南京市人,硕士,副教授。执教于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长期从事美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农民画的国家话语、民俗性、商业性三重奏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愁与现代性的冲突与重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苏北地方文化形象话语体系研究”,以及一般项目三项,完成研究专著三部,创作散文集《水一样的乡愁》,诗歌集《坚硬的天空》。发表论文八十余篇,文学作品三十余篇。

本书特色

“乡愁”包含着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现代性”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进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乡愁与现代性的冲突与重构》收录了“中国乡愁的文化本源”“现代乡愁的文化意义”“当代乡愁的文化书写”等内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乡愁的文化本源
第一节 乡愁的起源
第二节 传统乡愁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现代乡愁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现代乡愁的源起
第二节 现代性主体的建构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文化乡愁

第三章 当代乡愁的文化书写
第一节 主流话语的乡愁书写
第二节 乡土文学与乡愁
第三节 社会学文本中的乡土书写
第四节 小城书写的不同路径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城市空间的再生产与乡愁
第一节 现代性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历史
第二节 中国的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理想审美实践
第四节 城市化中人与自然、传统融合的路径

第五章 乡村社会的乡愁与重构
第一节 传统乡土社会遭遇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乡村建设语境下的田园重构
第三节 艺术乡建与乡村文化重构
第四节 关于艺术乡村建设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第六章 现代性语境中的民俗与民俗主义
第一节 传统民俗文化遭遇现代性
第二节 民间目的性叙述与国家民俗主义
第三节 民俗审美的逻辑和民俗主义的意义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乡愁与现代性的冲突与重构》:  前文我们给出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几个文本,表征了现代中国人的乡愁,预示着现代新文化类型的诞生。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出于启蒙的目的,猛烈抨击传统文化,造成了文化传统断裂,直接影响了对现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现代文化史上的新文化领军人物与整理国故派、西医与中医、国画与油画的论争,无一不是对文化话语领导权的争夺。抗战时期,中国前途最黑暗的时候,钱穆先生针对主流话语的这种文化价值观,感慨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怀着“不过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的拳拳之心,在漂泊动荡中撰写了卷帙庞大的《国史大纲》,痛呼:“文化与历史之特征,日‘连绵’,日‘持续’。惟其连绵与持续,故以形成个性而见为不可移易。惟其有个性而不可移易,故亦谓之有生命、有精神。”“一民族政治制度之真革新,在能就其自有问题得新处决,辟新路径。不管自身问题,强效他人创制,冒昧推行,此乃一种‘假革命’,以与自己历史文化生命无关,终不可久。”“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以我国人今日之不肖,文化之堕落,而犹可以言抗战,犹可以言建国,则以我先民文化传统犹未全息绝故。”“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而遽丧其国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①整部《国史大纲》从头到尾贯穿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忧心忡忡的危机感。民族认同既是现代性的出发点,更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归宿。现代性是西方的内生性原发性文化,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中国近代被迫走上了文化转型之路,继发性的现代性意味着水土不服,东方亚细亚的共同体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金惠敏认为,在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凝聚社会、构建民族身份的功能不是由西方那种逻辑、知识式的百科全书建构的,而是由历史和神话来承担的。无论历史还是神话,都是钱穆先生呼唤的不可移易的连绵与持续的民族心灵史,都可视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共同体的主体,是一种神性的存在,珍藏着民族认同的基因、密码。  如果我们承认连绵与持续的历史文化构筑了民族文化主体,那么“文化记忆”就是文化最大的社会功能。德国学者阿达莱·阿斯曼提出了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概念,认为记忆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个体行为,个体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记忆。文化因为是人类的一个永远处于生产性的“形成与构成的过程”,文化内核抽象成一种“凝聚性结构”,通过民俗、节庆、纪念日等形式使过去的事件延续到当下,流逝的时间就成为绵延不断的时间,事件因为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而成为集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记忆包括神话、历史、传说、事件,作为建构民族文化主体的权力话语,“文化记忆”显然属于记忆政治学,是一种主动的历史建构,在不断地叙述中“重现”历史,建立一套与过去保持联系的新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罗·康纳顿指出:“我们保持回忆的方式,是把它们和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我们的记忆若要重现,那么我们所必须关注的,正是那些被我们占据的、不断步步回溯总可以参与其中,随时能够重构的社会空间。”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甚至认为,作为一套意义系统的国家认同,正是通过不同层面文化想象被不断塑造出来的,国家也只有通过基于历史、空间和制度等多层面的文化指示框架,才能创建出一体化的、稳定的心理归属感和共同体符号系统。当然,通过想象创建的符号系统不是随意的、虚构的,它只是借想象的力量建构起来的,想象是多民族创建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和渠道。①这套体系为了验证主体,必须与历史、过去保持内在的连续性,这套话语就是乡愁,就是对文化记忆和自我的呼唤。这些学者的论述都是对现代性语境下主体认同的阐释,给我们研究中国现代主体认同问题以深刻的启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乡愁与现代性的冲突与重构》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9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