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淑梅
页数:29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3080621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是人类古老的审美愿望与科学技术的结晶。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又是一门前所未有的、不寻常的新艺术。“因为它同时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路易·德吕克1919年《电影及其他》)。作为活动影像的艺术,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电影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诸多美学原则,实现了多样融合。首先,是一门以科技为前提的艺术,电影的科技性不仅表现在电影诞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诞生于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而且表现在电影发展的每一历程,百年来电影从最初的机械玩具发展为成熟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高科技的数字影像。其间,电影艺术本体的确立,电影艺术观念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无不包含着科技互动的深广内涵。
相关资料
第一讲 格里菲斯与《一个国家的诞生》
语言记录了人类自身,也创造着这个世界的意义,一门艺术的成熟
以其语言的自觉为标志。人类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直观自身,达到人的主体性的自我实现,艺术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一、电影之父一大卫·格里菲斯
[生平与创作]
大卫·格里菲斯(David WarkGfiffith,1875-1948)1875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拉格兰基。父亲在南北战争担任南方军队上校军官。10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格里菲斯由他的姐姐抚育成人,后者是一个小学教师,用菲薄的收入来养活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时代与家庭的环境,使格里菲斯成为一个“谜一般带有几分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热爱文学,曾立志当个作家,他的一生都保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气质和诗意理想。因家境所迫,格里菲斯从事过多种职业,当过售货员、消防队员、冶金工人、小报记者等。1907年,格里菲斯进入爱迪生的比沃格拉夫公司当演员,他视其为羞愧的职业,起先用别名,后来才恢复自己的真实姓名。在当演员之余,格里菲斯也创作电影剧本。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名导演麦克·寇琼年老退休,格里菲斯接替了他的工作,成为导演。同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描写一个小女孩被吉卜赛人拐走的故事。
格里菲斯并不熟悉梅里爱,但他说过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我的一切应归功于梅里爱。”“格里菲斯写过戏剧,也写过小说和诗。他从自学中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文学修养,使他能够采取一些比较高尚的题材。
他东鳞西爪地从托尔斯泰、莫泊桑、杰克·伦敦的小说,丁尼生、勃郎宁的诗,安德烈·德·洛德、弗朗索瓦·科佩的戏剧中吸取题材。”正当电影初具雏形、向艺术发展的时刻,格里菲斯跨进了电影行业。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电影“诗人”。在他“广泛的文学修养”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实现了电影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飞跃。
格里菲斯是个多产的电影导演。他的早期创作(1908-1912年)以平均每星期两部影片的速度,为比沃格拉夫公司共拍摄了400多部30分钟以内的短片。拍摄短片虽然限制着格里菲斯才能的发挥,但却培养了他在很短的篇幅内进行叙事的能力。这一时期,格里菲斯一方面进行他的技术实验,一方面又发现了许多有才能的演员,培养了丽莲·吉许、玛丽·璧克馥、托马斯·英斯等一批早期知名电影演创人员。在格里菲斯从事短片创作的几年里,美国电影企业中展开了一场独立制片反托拉斯专利公司的斗争,这场斗
本书特色
第一讲格里菲斯与《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二讲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第三讲卓别林与《淘金记》
第四讲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
第五讲费穆与《小城之春》
第六讲黑泽明与《罗生门》
第七讲英格玛·伯格曼与《第七封印》
第八讲阿伦·雷乃与《广岛之恋》
第九讲安东尼奥尼与《云上的日子》
第十讲费里尼与《八又二分之一》
第十一讲塔可夫斯基与《镜子》
第十二讲科波拉与《现代启示录》
第十三讲罗斯托茨基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第十四讲施隆多夫与《铁皮鼓》
第十五讲侯孝贤与《悲情城市》
第十六讲陈凯歌与《黄土地》
第十七讲贝尔托鲁奇与《末代皇帝》
第十八讲王家卫与《东邪西毒》
第十九讲基耶斯洛夫斯基与《蓝》、《白》、《红》
第二十讲阿巴斯与《樱桃的滋味》
目录
第一讲 格里菲斯与《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二讲 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第三讲 卓别林与《淘金记》
第四讲 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
第五讲 费穆与《小城之春》
第六讲 黑泽明与《罗生门》
第七讲 英格玛·伯格曼与《第七封印》
第八讲 阿伦·雷乃与《广岛之恋》
第九讲 安东尼奥尼与《云上的日子》
第十讲 费里尼与《81/2》
第十一讲 塔可夫斯基与《镜子》
第十二讲 科波拉与《现代启示录》
第十三讲 罗斯托茨基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第十四讲 施隆多夫与《铁皮鼓》
第十五讲 侯孝贤与《悲情城市》
第十六讲 陈凯歌与《黄土地》
第十七讲 贝尔托鲁奇与《末代皇帝》
第十八讲 王家卫与《东邪西毒》
第十九讲 基耶斯洛夫斯基与《蓝》、《白》、《红》
第二十讲 阿巴斯与《樱桃的滋味》
附录
后记
节选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是人类古老的审美愿望与科学技术的结晶。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又是一门前所未有的、不寻常的新艺术。“因为它同时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路易·德吕克1919年《电影及其他》)。作为活动影像的艺术,电影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电影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诸多美学原则,实现了多样融合。首先,是一门以科技为前提的艺术,电影的科技性不仅表现在电影诞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诞生于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而且表现在电影发展的每一历程,百年来电影从最初的机械玩具发展为成熟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高科技的数字影像。其间,电影艺术本体的确立,电影艺术观念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无不包含着科技互动的深广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