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敏光
页数:212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20999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而非有机智能。 本书总结提炼出理论极限与现实基线这一分析框架。 在理论极限方面,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理性计算范畴、不可能脱离自身条件而发展、不可能超越既定历史而创新,从而与司法场景中的不可计算性、动态博弈性、能动创新性不相契合;其对司法形态的型塑,包括诉讼从线下搬到线上、规则从物理走向网络、司法从解纷扩至治理,也要受到司法程序价值、司法本体价值的必要限制,并有相关外溢风险的考量。 在现实基线方面,存在司法需求技术导入不足和技术导入司法支撑的不足,具体包括司法需求理解不全不准、司法需求导入机制的不畅、相关制度建设并未充分助力司法大数据的真正形成、数据结构化、机器学习和算法监督的困难等。 在极限与基线的分析框架下,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司法人工智能的总体方向,对人工智能持工具主义的定位、强化司法的主导性,在充分研判司法场景的基础上,加强司法和技术的合作,强化司法需求的技术导入、强化技术应用的司法支撑、强化交叉人才的培养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框架和总体方向,通过对服务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法院管理、司法审判三大板块司法场景的系统梳理总结,对司法人工智能具体场景应用的可能、限度、主要条件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审视和考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目录
前言
绪论
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内容、框架和方法
第三节 贡献和不足
理论篇
章 人工智能走向司法
节 人工智能的工具主义定位
第二节 “司法人工智能热”的兴起
第三节 司法人工智能的条件和动因
第二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基本矛盾
节 工具属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善假于物的内在冲动
第三节 司法异化的若干隐忧
第三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理论极限
节 并不清晰的理论极限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三个不可能”
第三节 人工智能在司法场景中的“三重不适”
第四节 司法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三个反制”
第四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现实基线
节 不清晰的现实基线
第二节 司法需求的技术导入不足
第三节 技术应用的司法支撑不足
应用篇
第五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总体方向
节 基本态度的明确
第二节 应用场景的研判
第三节 司法与技术的合作
第六章 服务当事人、社会公众和法院管理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节 服务当事人和社会公众
第二节 审判管理——以智能分案为例
第三节 司法人事——以法官绩效考评为例
第四节 司法决策——以司法社会治理为例
第七章 司法审判场景中的具体应用——以民商事审判为重点
节 网上立案
第二节 电子送达
第三节 智能庭审
第四节 智能裁判
结语 拥抱并审慎地对待司法人工智能
附录 关于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20条建议
参考文献
绪论
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内容、框架和方法
第三节 贡献和不足
理论篇
章 人工智能走向司法
节 人工智能的工具主义定位
第二节 “司法人工智能热”的兴起
第三节 司法人工智能的条件和动因
第二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基本矛盾
节 工具属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善假于物的内在冲动
第三节 司法异化的若干隐忧
第三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理论极限
节 并不清晰的理论极限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三个不可能”
第三节 人工智能在司法场景中的“三重不适”
第四节 司法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三个反制”
第四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现实基线
节 不清晰的现实基线
第二节 司法需求的技术导入不足
第三节 技术应用的司法支撑不足
应用篇
第五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总体方向
节 基本态度的明确
第二节 应用场景的研判
第三节 司法与技术的合作
第六章 服务当事人、社会公众和法院管理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节 服务当事人和社会公众
第二节 审判管理——以智能分案为例
第三节 司法人事——以法官绩效考评为例
第四节 司法决策——以司法社会治理为例
第七章 司法审判场景中的具体应用——以民商事审判为重点
节 网上立案
第二节 电子送达
第三节 智能庭审
第四节 智能裁判
结语 拥抱并审慎地对待司法人工智能
附录 关于司法人工智能应用的20条建议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