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京市溧水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页数:481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533314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溧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中山是溧水的古称、雅称之一。《中山史话》一书集中收录了50余篇有关溧水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分为古邑史地、名胜古迹、乡贤名流、流寓过客和艺文拾萃五个板块,分别对溧水的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遗迹、乡土风俗、名宦事迹、诗词文章等内容展开考证和论述。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资料性,不仅是溧水区文史专家及文史爱好者对溧水地方历史文化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也是对溧水地区很好传统文化的一次挖掘、整理和传承,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地情书。
作者简介
南京市溧水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当地各文学艺术家协会和文艺社团的联合组织,近年来在组织文艺创作、开展艺术活动、举办文艺评奖、促进文艺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编写出版《溧水红色故事》一书。
目录
赖国考
溧水与丹阳
话说溧水城
石湫坝与石湫镇
高淳从溧水析出
二、名胜古迹
杜城山
蒲塘桥
永昌桥
李新和江南运粮官河
东汉校官碑的是是非非
羊、左墓的文化内涵
寻仙观与《仙坛山铭》
亦幻亦真上方寺
乳山与石柱庵
漫谈溧水的古代牌坊
西横山消逝的古迹
溧水明清时期的五所书院
成宁公主与宋瑛合葬墓
三、乡贤名流
唐礼部侍郎刘太真
状元俞栗
南宋武进士严晃
齐泰就是溧水人
光禄寺卿王守素
赵居仁下东洋
明刑部尚书端木复初
湖广布政使武尚耕
明朝大理寺卿茆钦
明太仆寺卿杨公翰
……
四、流寓过客
五、艺文拾萃
节选
《中山史话》: 如果说宋元时期已有石湫村,那也只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村。元代溧水州分为十七个乡,四十七个里。石湫村地处思鹤乡,《至正金陵新志》记载,思鹤乡有三个里:良西里、解塘里、上方里。石湫村如果不属于其东边的上方里,就属于其西边的解塘里,或者是良西里。 顺便说一下,古代的“里”,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顾炎武《日知录》:“以县统乡,以乡统里。”“里”是由几个小村合成的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比方说,我的老家叫“解塘里”,解塘里共有大傅村、小傅村、陈家、塘头边等几个小村组成。元代的里比较大,一里大概有好几百户,明代的里比较小,洪武十四年规定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据明《万历溧水县志》记载,万历七年时溧水全县划分十一个乡和一个坊厢,共“编户一百六里”。 万历七年的《溧水县志》中,收录在思鹤乡名下的规模较大的村庄共有十七个之多,石湫村仍未被收录。石湫村不被县志收录,倒不是因为名气小,那时的石湫已经很有名了。石湫村上的王守素考中举人、进士,全县轰动,当时的溧水人谁不知道王守素是石湫人,王守素同时又是《万历溧水县志》的赞修人之一。石湫村当时未被县志收录,我估计其原因就是村子的规模太小,不具备收录的资格。 也就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石湫村开始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在明万历四十八年间,石湫村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村庄。 由于王氏家族的崛起,石湫村很快盖满了房屋。首先是孟冈公王实在苏州、南京经商发了大财,在石湫买田买地盖楼房。到他的孙子王可大手里,从万历九年到万历三十二年的二十多年中,新建房屋三百二十二间。王家的另一房——王守素家,也有多处房产。王守素虽然在京城做官,长住京城,但在石湫仍有住宅三处,每处楼房五层,每层五间;另有别墅,桥西草堂一所。王家子孙分爨后,各家各户又另建住房。韩仲雍在《王氏宗谱》的《富九公传》中说:“我过石湫上,连甍若云,峨弁若星。”也就是说,那时石湫的房子已经是鳞次栉比、星罗棋布了。当时除了王氏家族,石湫的李家、端木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明朝末年,石湫已是百户以上的大村子了。 石湫成为百户以上的大村,有力的证据是这里始称“石湫里”。崇祯年间修订的《王氏家谱》中已反复出现“石湫里”,如王氏“自太原营居石湫里”“居溧水西原之石湫里”“石湫里之王氏最著于溧水”。这些记载,足以说明明朝末年的石湫够得上称为“里”的资格,已经是个百户以上的大村庄了。 石湫,明末为石湫里,清初叫石湫坝。 石湫坝建成以后的若干年,因为这里有了这个标志性建筑,石湫村就被人叫作石湫坝。大概到清朝时,就没有人再叫这里为石湫里了,大家都称这里为“石湫坝”了。清嘉庆四年(1799),王家续修宗谱,《王氏家谱》中不再说“世居石湫里”了,而是说“王氏自宋以来世居溧邑之石湫坝”。从清朝开始,石湫就叫石湫坝,地名上的这个变化,说来也是很有意思的。 在清《顺治溧水县志》中,我们可以在卷之五《山川志·村保》中查到“石湫坝村”,石湫坝村仍然属于思鹤乡管辖。 直到清朝初年,石湫坝仍是一个村,一个规模很大的村庄,还不是市镇。《顺治溧水县志》中记载的当时溧水的市镇(除在城镇外)有:官塘镇、蒲塘镇、孔家镇、蒲干镇、杨塘市、乌山市、柘塘市、邰村市、洪蓝市。而石湫坝,还不能列名其中。这说明石湫坝村当时虽然有商品贸易,但还没有形成集镇,还是一个农村。 石湫成为市镇,时间比较晚,大概在清中期。从石湫坝村到成为石湫坝镇,大概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溧水地方志中“石湫坝镇”这个名字的出现也比较晚,直到清光绪八年的《溧水县志》才将石湫坝镇列入溧水的市镇范围,我们才见到“石湫坝镇”这个名字。当然石湫坝成为市镇的实际时间要远远早于光绪八年。 石湫坝村中间出现的市镇当然叫石湫坝镇。但无论石湫坝村也好,石湫坝镇也罢,老百姓都一律称之为石湫坝。直到石湫坝镇改名为石湫镇以后的多少年,远近的老百姓仍叫它石湫坝,甚至今天许多老人也没有改口。 那么,石湫坝镇又是什么时候改名为石湫镇的呢?那个“坝”字什么时候去掉的呢?准确的时间应该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以前。 尽管民国二十五年出版的《江苏六十一县志》仍称为石湫坝镇,但事实上在民国二十三年以前,官方已经称石湫坝镇为石湫镇了。民国十八年,溧水全县划为6区、166乡、19镇;民国二十三年,溧水县重新划并乡镇,全县分为5区、45乡、7镇,其中第四区管辖的镇,名字为石湫镇,而不是石湫坝镇。最迟至民国二十三年,官方就将石湫坝镇正式定名为石湫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