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南(第二版)

封面

作者:王腊春等

页数:24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931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在庐山地区进行野外实习60余年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在阐述庐山地区地理概况和野外实习计划的基础上,分别从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水文水资源)、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叙述了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基本内容、方法、技能和要求,同时也介绍了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进展。
本书适用于学习过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的本科生在庐山地区进行系统、综合的地理学实习也可供以庐山为实习基地的有关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用书。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庐山地区地理概况 1

第二章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计划 5

第三章 地质学野外实习 18

第一节 庐山地质野外实习基本内容 18

第二节 地质学野外实习基本方法 27

第四章 地貌学野外实习 31

第一节 庐山地貌野外实习基本内容 31

第二节 地貌野外调查基本方法 45

第五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野外实习 54

第一节 庐山地区气象气候基本概况 54

第二节 气象学与气候学野外工作方法 65

第三节 庐山地区气象气候典型现象及分析 71

第六章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 76

第一节 庐山植物地理野外实习基本内容 76

第二节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的要求和基本技能 82

第七章 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 97

第一节 庐山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基本内容 97

第二节 土壤地理学野外调查与制图方法 104

第八章 水文与水资源学野外实习 120

第一节 庐山水文水资源概况 120

第二节 庐山水文水资源野外实习基本内容 133

第九章 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 143

第一节 庐山人文地理特征 143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调查工作方法 190

第十章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庐山” 194

第一节 地图与地理学野外实习 194

第二节 手持卫星导航定位装置的原理及其使用 212

第三节 “数字庐山”建设 222

参考文献 242

节选

第一章 庐山地区地理概况 本书所提及的“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不仅指庐山的自然山体,还包括自然山体之外的山麓地带及邻近区域。按现行行政区划,“庐山地区”的地理空间大致涵盖了江西省九江市所辖的庐山市(县级市,2016年设立,由原来的星子县和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合并而成)、濂溪区和浔阳区的行政范围,总面积超过1000km2,其中庐山自然山体的面积约250km2。区内有著名的庐山中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滨水平原等。庐山集“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景区”于一身,自然景观和人文要素都具有显著的特色。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北滨长江,东和东南为鄱阳湖环绕,山、江、湖浑然交融(图11)。受构造运动影响,庐山是典型的断块山,在褶皱构造的影响下发育了大型的复背斜构造地貌,其地质、地貌类型丰富,层次齐全,形迹明显,成因复杂。庐山山体总体走向北北东,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约15km。庐山平均海拔在1100m以上,比山下的九江城高出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m。断块山由前震旦变质岩和南华系碎屑沉积岩构成,顶部有峰岭90余座,分别被宽谷相间,岭、谷的排布受到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节理构造以及地层岩性和产状的控制。庐山北段以大月山背斜山为轴,两侧对称地分列向斜谷、背斜山以及次一级的次成谷和次成山,并受背斜构造的倾伏与向斜构造翘起的控制,次成山与次成谷在平面上构成之字形(S形)延展。庐山的东南坡与西北坡均为峭壁陡坡,呈阶梯式递降。庐山山前多丘陵,并间以宽谷平原。 “江城八月苦炎晖,潇洒山间挟纩时”。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北亚热带过渡区,位于东部季风湿润区,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绝佳的气候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此外,庐山山上局部谷地与鄱阳湖湖口段的地形,决定着局部地区的气候、水分、植被和土壤发育均有一定的特殊性,构成独特的地理景观,如山顶黄龙寺周围,竟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和黄壤;在山麓星子沙岭、都昌老爷庙等地的鄱阳湖滨,竟发育了风成沙山和沙生植被;等等。 庐山山体绝对高度虽不比我国西部高山,但其植被与土壤依然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庐山生物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植物近3000种,为这座名山注入了无限生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竹林、山地矮阔林、灌丛、山地草丛等植被类型比较齐全,逆行演替与顺向演替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然状况下的植被类型与土壤发育相匹配。从山下的江边湖滨到庐山的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沼泽土以及水稻土、浅色草甸土等,各类土壤的剖面分层结构及理化特征均可一一观察测试。 图1-1 庐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江与第一大淡水湖的交汇地带 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雨量丰沛,山上的地表潜水及岩石裂隙水、断层带承压水均十分丰富。庐山地区的沟谷水系自成系统,各以庐山为源,呈放射状流向山下鄱阳湖或注入长江。山顶上行行宽谷通过袭夺作用而沟通,下切V形谷多瀑布跌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在庐山景区多借袭夺弯筑坝蓄水成湖,并建给排水系统调节用水,或借以发电补充供电,同时增加了水体风光旅游之功能。 庐山地区的地学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积累了丰富的地学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为后人深化探索和继往开来奠定了基础。如庐山山上的围椅状刻蚀凹地、宽谷、宽谷中的巨砾和泥砾堆积以及山前地带成片的泥砾混杂堆积等,曾被李四光教授等认定为古冰川作用的遗迹,但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山前的泥砾混杂堆积实为泥石流堆积所致,山上的围椅状凹地的发育可能与古冰缘气候条件下的劈裂作用有关。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庐山有着异常丰富的人文资源,包括宗教文化、理学文化、山水文化、别墅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庐山的人文要素、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其文化价值自东晋始日益彰显,历代诗人、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多有登临庐山的记载。更有很多影响了中国文化史的事件起步于庐山,如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周敦颐的新儒学、朱熹的理学教育等。山城(庐山牯岭镇)、江城(九江市)、县城(原星子县)、旅游景区、水陆交通枢纽等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现象,为人文地理学实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 庐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曾筑城设郡。庐山北侧山麓的九江市坐落于长江南岸沿江阶地带的前沿,位于自然堤堤后湖湖群之中。九江市借助于长江主泓逼近凹岸和抗蚀能力较强的江岸边界条件所构成的天然良港港址,建设并不断扩展港口码头群。加上京九铁路穿境而过,致使九江据有“横截长江,扼控川鄂,席枕三吴,染指中原”的重要地位。九江市外围阶地漫滩平原和内湖水面的开发,使九江市在历史上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庐山的地理环境、文化基础、资源条件为庐山、九江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庐山地区从庐山制高点到江滩湖滨,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山江湖遥相辉映,云雾飘摇、林深溪秀,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说。庐山上,盛夏避暑冬赏雪,享誉四海。山峰下绿树丛中,一栋栋别致的建筑,一行行古人的足迹,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庐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开发,以及九江市的规划建设,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庐山山下的原星子县及鄱阳湖旅游资源则尚处在待深开发阶段。庐山地区有条件抓住旅游开发杠杆,促成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庐山外围,还多(花岗)岩、(瓷)土、(型)砂、(温泉)地热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支援了建设,但也带来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庐山地区尚需深入研究高水平综合性经济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高效利用资源与改善旅游环境等和地理学研究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 第二章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计划 一、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总则 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分别具有理科、文科和工科性质,专业跨度大,学科差异明显。新形势下,地理学服务国内重大需求和国际全球战略等前沿问题,需要应对更加复杂多元的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三大分支跨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按照学科分化进行课程教学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滞后于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野外实践教学在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方面具有独特的时空优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任美锷教授、杨怀仁教授的关注与推动下,南京大学率先在庐山地区开展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迄今已有6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从单一的地质地貌实习点,到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再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创新地理学实习基地。庐山实习基地具有鲜明的自然特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极高的地学科研价值,在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示范价值,为开展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全国每年到庐山开展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高校有数十所,参加实习的大学生有数千人之多。纵观庐山地理实习,大多具有以下特点:教学内容主要为自然地理实习;教学方法主要为传统的地理认知实习;带队教师的学科背景多限于自然地理学,带队教师数量较少,师生比偏低,“生多师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实习时间大多在1周左右,实习范围大多限于庐山自然山体范围以内。 近年来,为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南京大学积极推进庐山地区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在面向综合创新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总体而言,南京大学明确以具有“跨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三元结构特征的综合创新地理学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野外实习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三项核心能力——知识融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形成高校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庐山模式”。 二、庐山地区地理学实习的教学方法 庐山地区野外实习凸显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为特色,组织三大分支学科共同参与的“大地理”教学,实现从自然地理单一学科到地理学全学科覆盖的综合交叉和深度融合,重点提升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南京大学为庐山地区野外实习组建了跨学科教学团队,配备指导教师16名,专业涵盖三大分支学科,师生比高达1∶5。指导教师全程参加野外实习教学,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教学合作,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同时,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全程安排了15天的野外实习时间,其中12天的路线实习(山上9天,山下3天)、1天的自主分组调查、1天的小组汇报和实习考试,以及1天的机动时间。 庐山地区野外实习过程和实习内容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个模块的实习内容:第一阶段是以老师实地带领讲授为主的基础认知模块;第二阶段是以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为主的野外考察与综合填图模块;第三阶段是以“专业交叉、混合编组、自主选题、团队汇报”为特色的科研启蒙训练与交流模块。在以上三个模块的实习教学中,学生自主作用的发挥逐级提升:第一阶段老师起主导作用;第二阶段老师起引导作用;第三阶段,老师则完全放手,将学生跨专业进行混合分组(6人左右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以庐山为研究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及小组协商的结果,自主选题,小组讨论,野外实习过程中完成对选题的调研、资料收集、数据分析、PPT制作和汇报交流,老师仅在学生提出明确需求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对学生完成的选题报告给予点评和鼓励。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索转变,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学习,强调跨专业合作,激发自主创新。 整个庐山地区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以庐山“人地关系”为主线,有机整合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经济、文化、城镇、旅游等人文要素,形成地质地貌、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区域规划、环境治理、旅游区建设等综合交叉的教学内容;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地形建模、空间分析、专题制图等教学,实现地理信息科学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深度融合。 以上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认识性实习是野外实践教学的基础。主体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典型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过程,阐述其本质、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实习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而巩固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和提高科学认识,并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南(第二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8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