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封面

作者:谢燕娜

页数:214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36654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山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地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其对脆弱的山地环境影响凸显。在这些形势下,开展对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以豫西山地旅游强县——栾川县为案例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书共由九章组成。主要包括引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处理、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旅游用地驱动力分析、旅游用地发展预测、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结语。本书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学以致用,为我国山地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作者简介

谢燕娜,女,1981年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山地旅游等方面。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高中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20余项。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本书的引言部分,包含了本书主要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书中涉及的主要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四章对所选案例区和所用数据来源进行介绍。第五、六、七、八章为本书的专题研究,分别从山地旅游用地的多维变化及驱动因素、山地旅游用地的发展预测、山地旅游用地的结构优化展开。第九章为本书的展望。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前沿;注重层次性和完整性;书中有大量图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书可以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读物,也可作为旅游行业爱好者的读物。

目录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研究进展

121山地旅游用地演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122旅游业开发对山地环境的影响研究

123山地旅游用地优化研究

124山地旅游用地利益相关者研究

125评述

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与归纳分析法

142遥感与GIS分析法

143野外调研与实证分析法

144对比分析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山地

212山地旅游资源

213旅游地

214山地旅游地

215旅游用地

22理论基础

221人地关系理论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山地垂直地带性理论

224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5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3研究区概况

31地理位置及区位

32区域历史沿革

3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331地形地貌

332气候资源

333水资源

334森林资源

335矿产资源

336旅游资源

337土特产资源

338土壤与耕地资源

34社会经济特征

34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42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343矿业为全县支柱产业

344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35旅游业发展特征

351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352旅游景点数量多、品位高

353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强

354交通方便,通达性高

4数据来源与处理

41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

411遥感数据选择

412遥感数据处理

42实地调研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实地调研数据来源

422实地调研数据预处理

43社会统计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社会经济数据来源

432社会统计数据预处理

5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

51旅游用地类型划分及技术路线

511旅游用地类型划分

512旅游用地变化研究技术路线

52旅游用地现状

521旅游用地数量结构

522旅游用地空间分布

523旅游用地垂直梯度

53旅游用地动态变化

531旅游用地数量结构变化

532旅游用地类型变化

533旅游用地垂直梯度变化

534旅游用地空间扩张和服务功能变化

54小结

6旅游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61定性分析

611自然环境因素

612社会经济因素

613政策制度因素

62定量分析

621多元线性时间序列回归模型

622Logistic空间回归模型

63小结

7旅游用地发展预测

71旅游用地规模预测

711平均增长率预测

712灰色系统预测

713线性回归预测

714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72旅游用地发展趋势

721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导致旅游用地大幅度增加

722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是未来全县旅游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723休闲农业用地将会大幅度增加

724生态景观用地和道路用地将会增加

725其他相关旅游用地数量也将增加

73旅游用地来源分析

731农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2林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3建设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4水体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5未利用土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4旅游用地空间扩张预测

75小结

8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研究

81旅游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811旅游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812旅游用地空间优化结果

8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

821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方法

82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结果

83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结果

84小结

9结语

91主要结论

92创新点

93讨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图1-1技术路线25

图2-1旅游地构成31

图2-2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38

图5-1旅游用地变化研究技术路线65

图5-2栾川县旅游用地结构(一级分类)67

图5-3各景区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68

图5-4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72

图5-5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高程的分布73

图5-6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74

图5-7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度的分布76

图5-8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77

图5-9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向的分布78

图5-10第一阶段(1991—2001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6

图5-11第二阶段(2001—2011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7

图5-12第三阶段(2011—2015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8

图5-13各景区林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2

图5-14各景区农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3

图5-15各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4

图5-16各景区水体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6

图5-17各景区未利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7

图5-18各景区林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98

图5-19各景区农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99

图5-20各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0

图5-21各景区水体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1

图5-22各景区未利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2

图5-23各景区林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3

图5-24各景区农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4

图5-25各景区建设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5

图5-26各景区水体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6

图5-27各景区未利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7

图5-28重渡沟景区旅游用地时空分布111

图5-29倒回沟景区旅游用地时空分布112

图6-1旅游用地驱动因素118

图6-2新增建设用地与旅游景区发展周期关系124

图8-1各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161

图8-2栾川县土地利用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162

图8-32015年栾川县旅游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164

图8-4旅游景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绿当量的影响173

图8-5研究区旅游用地生态优化结果176

表3-12013年洛阳市各县市主要经济指标47

表3-2栾川县2014年限额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49

表3-32000—2015年栾川县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50

表3-4栾川县山地旅游景观类型52

表3-5栾川县已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构成52

表3-6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能力主要指标54

表4-1栾川县遥感数据来源56

表4-2栾川县社会经济数据来源60

表4-3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匹配表60

表5-1旅游用地分类63

表5-2栾川县旅游用地现状66

表5-3各旅游景区用地现状(一级分类)67

表5-4栾川县1991—2015年旅游景区用地数量变化80

表5-5栾川县1991—2015年各类旅游用地面积和占比81

表5-6栾川县各景区1991—2015年各类旅游用地面积变化82

表5-7第二阶段(2001—2011年)土地利用转移较明显的景区90

表5-8研究基期和研究末期各景区建设用地扩展情况110

表5-9各景区旅游用地种类变化112

表6-1各个旅游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阶段的增长对比123

表6-2不同主题旅游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模式对比124

表6-3旅游用地面积与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129

表6-4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关系数130

表6-5模型方差分析131

表6-6模型系数131

表6-7模型中已排除的变量132

表6-8变量设计135

表6-9“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37

表6-10“林地转为农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39

表6-11“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41

表6-12“林地转为水体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42

表7-1栾川县旅游用地增长可能方案146

表7-2旅游用地GM(1,1)预测结果148

表7-3GM(1,1)模型精度等级148

表7-4基于线性回归方法的旅游用地预测结果149

表7-5栾川县旅游用地未来10年可能变化态势150

表8-1生态因子及其影响范围所赋属性值160

表8-2全县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类统计162

表8-3各景区旅游用地适宜性分级面积165

表8-4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重分类167

表8-5生态系统的各种环境保护功能评价168

表8-6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169

表8-72015年栾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169

表8-8热带、亚热带地区耕地和草地全年平均绿当量系数170

表8-9栾川县各景区最佳森林覆盖率及绿当量171

表8-10栾川县生态绿当量未达标景区旅游用地结构优化175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8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