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俊生
页数:23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3890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东北亚区域安全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从地区安全环境、安全困境缓解、多边安全机制、区域领导权四个维度对其进行理论考察。这是研究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新探索,也为中国周边战略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战略制定提供了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
王俊生,1980年3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先后任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兼职),中共绵阳市委副秘书长(挂职)。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特等奖、一等奖等。202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青年”称号。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本书特色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讨论东北亚安全,首先要分析该地区安全环境,本书第一部分主要从东北亚地区双边安全关系视角(第一章),以及最大的外部因素——美国因素视角(第二章)对此进行了考察。第二部分,本书首先讨论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形成原因及如何缓解(第四章),然后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外交上提出的最恢宏倡议——“一带一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五章)。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在该地区建立信任合作关系(第六章)。第三部分首先讨论了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建立起来(第七章),以及如何在当前背景下做好基础工作和实现突破(第八章)。本书在最后部分讨论了东北亚地区领导权问题。首先从“应然”角度指出在东北亚地区推动构建“双领导体制”的必要性(第九章),然后从“实然”角度分析了构建基础与可能路径(第十章)。
目录
第一节 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以双边安全关系为基础的东北亚安全网络
第三节 东北亚安全网络的特点和动力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美国在东北亚地区军事同盟的逻辑与未来
第一节 美日和美韩军事同盟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演进逻辑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弱军事化”符合各方利益
第四节 中国如何推动其“弱军事化”?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对中国在东北亚地区轻重缓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问题提出、争论及共识
第二节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轻重缓急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优化中国东北亚政策的理论思考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
第一节 安全困境的特征及其缓解的传统分析
第二节 是什么导致了安全困境的形成?
第三节 安全困境的缓解与超越
第四节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形成与缓解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一带一路”缓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可行性与路径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安全困境缓解
第二节 东北亚地区为何成了“一带一路”的缺口?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的可行性
第四节 如何将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倡议?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东北亚安全合作如何从恐惧均衡走向信任均衡
第一节 信任关系与东北亚安全合作
第二节 信任、安全合作以及两种均衡
第三节 国家间信任关系生成的逻辑
第四节 当前东北亚安全合作被恐惧均衡主导
第五节 东北亚安全合作如何实现信任均衡?
第六节 结语
……
第七章 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进展与前景
第八章 如何逐步推动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
第九章 构建东北亚安全区域领导机制必要性探析
第十章 双领导体制构建路径的理论探析
后记
节选
《大变局时代东北亚区域安全理论探析》: 从国家关系互动角度看,“二战”以来的东北亚安全秩序与大国合作密不可分,包括中俄合作、美俄合作、中美合作等。冷战期间大国间合作与竞争泾渭分明,中国与苏联曾经长期合作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展开竞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与美国建立“蜜月期”关系,合作抵抗苏联霸权。冷战结束后,在东北亚安全问题上,中美合作、中俄合作、美俄合作总体上并行推进,中美俄也曾一度开展紧密的三方合作,这典型体现在2003-2008年为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而召开的多轮六方会谈上。美国通过与联盟外的中国和俄罗斯展开合作,不仅弱化了体系外大国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使用权力的反感,而且有助于该地区各国对体系的合法性认同。 但是近年来,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已降至冷战以来最低点,与中国合作的动力不仅不足,而且有将中美关系“冷战化”的迹象。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经贸问题上对华发起贸易战,在台湾问题上踩压中国底线。2017年12月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更是把中国和俄罗斯、朝鲜、伊朗并列为美国的对手。截然不同于此前美国此类报告中把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的基调,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显然把中国作为了假想敌。这就导致迄今两国即使在最应该合作的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成果。中美关系的这种变化不仅会对相关具体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东北亚安全秩序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从中美关系的互动发展看,未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中美建立起成熟的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国外交部的解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美“要走一条和传统大国冲突对抗的老路子不一样的新路子,要开创一条大国间能够长期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子”。也就是说,成熟的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意味着两国没有竞争与分歧,但竞争将是良性的竞争,分歧将是在合作背景下的分歧,中美两国届时将真正实现互相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这就意味着在攸关中国核心利益的东北亚相关安全问题上,比如钓鱼岛问题等,美国将逐渐不持立场。在中韩合作上,美国也不再起到破坏性作用。美国将与中国相向而行和形成合力推动朝鲜半岛问题向共赢方向发展。美国将逐渐接受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影响力增大和与东北亚国家利益进一步融合的事实,在地区安全秩序上更加尊重中国作用。最终在东北亚安全秩序上,美国将逐渐放弃全面主导的态势,和中国形成某种形式的高质量合作态势。 第二,中美关系继续呈现出既合作又拆台的态势。这表明美国一方面将在全球气候问题、经济发展、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等议题上强调与中国合作,另一方面将积极利用并介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某些分歧来分散中国的战略关注,延缓和迟滞中国的发展与崛起。鉴于两国在这种态势下都想斗而不破,中美关系的这种竞争性尽管不能排除在东北亚地区因某一方战略误判致使中美兵戎相见的可能性,但两国在东北亚地区大体上能维持一个相对和平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这却会进一步增大两国本已存在的广泛信任赤字,也会变相纵容鼓励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向中国“无理”声索。如果美国在安全上继续“拉拢”韩国对付中国、韩国又甘愿被“拉拢”,这还会影响到中韩实质性合作。 如果日韩两国在美国的错误信号下踩到中国底线,与中国的关系将不可避免陷入紧张。考虑到中国影响力届时会继续提升,来自中国的压力也必然会增大。届时日本与韩国也很有可能在美国的幕后推动下,发展小多边联合制华。这其实也符合美国的一贯做法,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想要的局面是分而治之,便于美国主导该地区。这种背景下,中美在东北亚安全秩序上很难开展实质性合作,考虑到中国与日韩两国的紧张关系,由它们推动秩序演进的能力也将很有限。届时,该地区国家的多边合作将主要是议题导向型——就具体议题进行合作,但是地区安全秩序等战略性问题上的合作很难展开。“中美很可能在一些战略节点问题上形成长期僵持局面,两国彼此都无法将自身的意志和诉求单方面地强加给对方。”届时东北亚安全事务上中美高质量合作难以建立,安全秩序将维持在目前这个局面。 第三,中美关系进入全面的恶性竞争状态。如上所述,2017年年底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基调与美国此前几任政府对华合作是主流截然不同,行文中充斥着将中国作为“对手”的情绪,这本质上源于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与崛起,美国对中国的焦虑很可能将进一步加深。如果美国决策层和战略界固守历史上守成国对崛起国的围堵思维,那么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关系有可能更逼近“全面摊牌”阶段。届时,鉴于东北亚地区是中国的周边地区,无论是对于崛起国实现崛起还是对于守成国遏制崛起国,都具有特殊意义。再考虑到东北亚地区的巨大战略意义,那么中美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将更为白热化,两国的摊牌也很可能首先在该地区爆发。 这种背景下,美国有可能出于战略误判直接站到与中国有领土和历史纠纷的日本一方和中国对峙,甚至直接出面在安全上主导构建以围堵中国为目的的美日韩“联合反华阵线”。届时,中国会发现东北亚地区烽烟四起,和平发展的努力和权利已被全面阻隔,进行反制的动机将大大增大,这种背景下,东北亚安全秩序极有可能出现美日韩和中俄朝对峙的两极格局局面,也不能排除爆发冲突或者战争的可能性,然后借由这些冲突与战争决定出由中美两国中的一个成为主导。总之,届时东北亚安全秩序不仅不存在形成中美高质量合作的可能性,而且局势会十分混乱,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期性都将大大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