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简明东方文学史(修订版)

封面

作者:孟昭毅,黎跃进

页数:2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3012099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为线,对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东方文学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论述。东方文学具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内倾化与直觉化、人际关系伦理化及等级化、生活方式克俭无争等文化潜质。而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多元发展和相互交流、追求主体内在的主观真实、文学观念为载道教化劝善惩恶、民间文学占突出地位。全书既有对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和文学概况的描述,又有对每一时期重要作家作品的重点评析,能使人清楚地了解东方文学的历史发展。

作者简介

  孟昭毅,北京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天津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出版《东方戏剧美学》、《东方文学交流史》、《比较文学通论》、《中国翻译文学史》、《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20世纪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黎跃进,出生于湖南资兴,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印度文学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教材和专业辞书30余种,出版学术著作《当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论——一种比较文化的透视》、《外国文学新论》、《东方文学史论》、《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世界文苑论谭—一以亚洲文学为主体》、《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多重对话:比较文学专题研究》等。

本书特色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量规划教材,多年在全国高校使用,反映良好。本版为修订版。

目录

绪论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一 东方·东方学·东方文学
二 东方文学的文化潜质
三 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上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上古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概况
第二节 美索不达米亚史诗与《吉尔伽美什》
第三节 《亡灵书》
第四节 《旧约》文学
第五节 印度史诗与《罗摩衍那》
第六节 《阿维斯塔》
第七节 上古东方文学交流

第二章 中古东方文学
第一节 中古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概况
第二节 迦梨陀娑与《沙恭达罗》
第三节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第四节 杜勒西达斯与《罗摩功行之湖》
第五节 菲尔多西与《列王纪》
第六节 萨迪与《蔷薇园》
第七节 《一千零一夜》
第八节 中古东方文学交流

第三章 近代东方文学
第一节 近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概况
第二节 夏目漱石与《我是猫》
第三节 泰戈尔与《吉檀迦利》、《戈拉》
第四节 伊克巴尔与《自我的秘密》
第五节 黎萨尔与《社会毒瘤》、《起义者》
第六节 纪伯伦与《先知》
第七节 近代东方文学交流

第四章 现代东方文学
第一节 现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概况
第二节 川端康成与《雪国》
第三节 普列姆昌德与《戈丹》
第四节 陶菲格·哈基姆与《灵魂归来》
第五节 赫达雅特与《哈吉老爷》
第六节 阿格农与《婚礼华盖》
第七节 “黑人性”运动与桑戈尔
第八节 现代东方文学交流

第五章 当代东方文学
第一节 当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与文学概况
第二节 大江健三郎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第三节 耶谢巴尔与《虚假的事实>
第四节 奈保尔与《印度三部曲》
第五节 普拉姆迪亚与<>
第六节 艾特玛托夫与《断头台》
第七节 帕慕克与《我的名字叫红》
第八节 马哈福兹与“三部曲”
第九节 索因卡与《路》
第十节 戈迪默与《七月的人民》
第十一节 库切与《耻》
第十二节 当代东方文学交流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节选

  《简明东方文学史(修订版)》:  上古东方文学成就  尽管上古东方的社会历史表现出发展的缓慢性,但古代东方人民并没有放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探索,在探索中留下了人类最早的第一批文学遗产,对东方“巨人”艰难的历史步伐作了艺术的记录。  最早的文学产生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在公元前4000年已经获得很大发展。之后在巴比伦、古埃及、希伯来、叙利亚、古波斯、印度和中国出现上古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各类诗歌、散文故事和文人创作的戏剧。其中尤以巴比伦、埃及、希伯来和印度成果卓著。  (一)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东方各族人民最初的口头文学,也是上古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幻想的形式表现了亚非地区各民族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古代东方人民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意识和能力。与其他民族一样,东方民族神话传说中最多的是关于开天辟地、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和为本民族利益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传说。  对天地万物的来源、人类的产生,古代人都有朴素的解释。埃及有拉神开天辟地的神话,希伯来有耶和华六日创世的神话,古波斯人认为是神主马兹达在与恶魔阿赫里曼的斗争中创造了天国和尘世万物,印度有水生金蛋、蛋成羊、羊成生主、生主以口创众神、身变万物的神话,中国则有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在东方的创世神话中,以巴比伦叙事诗《咏世界创造》中的神话最为生动。远古时候,既无天也无地,只有原始天父阿普苏海洋和地母娣阿玛特深渊,他们的水混合,成为太初的混沌,后生出众神。众神不满地母深渊的统治,预谋造反篡权,娣阿玛特大怒,众神惶恐,只有马尔都克挺身而出,力战地母,经一番苦斗,终于获胜。他将地母撕作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作地,继而创造出星辰万物,又以黏土和神的血调和,创造了人类。创世竣工之日,众神在天庭兴建神庙和巴比伦塔,拥戴赞颂马尔都克。  古代东方有不少解释四季变换、自然万物的神话。苏美尔神话《杜姆兹和印南娜》说:丰产之神杜姆兹和储备女神印南娜秋天结婚,后因丈夫被冥王劫去,整个大地凋零枯萎。印南娜闯地府与冥王协商,每年让杜姆兹定期返回大地,大地又充满生机。这个解释季节变换的神话在巴比伦衍化为《伊什塔尔下地府》的神话。后经叙利亚辗转传到希腊,成为著名的美神阿佛洛狄忒与俊少年阿都尼斯的恋爱故事。在说明季候变化的神话中,埃及奥西里斯的神话曲折而富于东方特色。奥西里斯是自然之神,在他担任埃及法老的时候,教人民耕种、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受到民众爱戴,也引起了兄弟塞特的忌恨。塞特将他诱入一金柜,抛人尼罗河漂流至地中海。奥西里斯之妻埃西丝将丈夫尸体找回,恳请神让他复活。但塞特又将其尸切成14块,分撒各地。埃西丝历经艰辛又找回尸体的各部分,再次求神使其复活。但因奥西里斯已为冥王,无法再复活。埃西丝悲伤哭夫时受孕,生下荷拉斯。荷拉斯长大后为父复仇,经多次战争打败塞特,加冕为王。这一神话以人世社会活动来解释四季枯荣的变化过程。  在东方各民族早期神话中都有关于洪水浩劫的神话。虽然各族的洪水神话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对洪水汹涌泛滥,吞噬一切的情形都有具体生动的描述,保留了原始东方人对洪涝灾祸的恐怖记忆。印度神话中说:洪水猛涨,大地不见了,在茫茫混沌之中,仅存下一条鱼和人类始祖摩奴。苏美尔神话讲到洪水淹没世界7天7夜,整个人类变成了一片淤泥,一切生命都被毁灭,只有虔诚的赛苏罗陀秉承神意建造方舟躲过了洪水。苏美尔的这一神话在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再现,并深深影响了希伯来神话,流传下“挪亚方舟”的著名传说。古代波斯的洪水神话带上伊朗高原的特点,先是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雪,然后是奔腾咆哮的山洪,地面的一切都被淹没。受命神主的贤明君主贾姆希德为避免灾害修建了坚固的城堡。对于方舟或城堡的建造,神话中表现非常细致,艺术地反映了初民与洪水抗争的艰难与勇气。  在上古东方各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某些祖先以其智慧或勇武,为民族的生存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受到人们的赞美,在民间传诵不衰。在流传过程中赋予某些神话色彩,成为神话的重要一支,即英雄传说。苏美尔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吉尔伽美什,印度神话中的友邻王、黑天,波斯神话中的神箭手阿拉什、民族英雄扎里尔,希伯来的亚伯拉罕、摩西等都是传说中的英雄。他们都有不平凡的身世、超凡的本领和高尚的情操,他们或者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显示身手,或者代表正义与邪恶作艰苦的较量,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薄伽梵往世书》中的黑天,传说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他父母结婚时天上传来声音:他们的儿子将杀死当时在位的残暴国王。国王将其父母囚禁。但黑天出生后被调换寄养在牧民家中。少年时期黑天与前来牧村捣乱的各种妖魔战斗,杀死化作牛犊、巨鹤和大蟒的阿修罗,消灭了危害人类的阿修罗部落。他曾吞下突然爆发的森林野火,保护牧童和牛群的安全。当猛烈的暴风雪和冰雹袭来时,他单手托举一座大山,庇护牧民和畜群躲过灭顶之灾。长大后他和异母哥哥大力罗摩一起杀死暴君,救出父母,击退邻国的多次进犯。在婆罗多族大战中,他支持正义的般度族,为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除去黑天身上的神话色彩,他是一位降妖伏魔、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英雄。神箭手阿拉什是古代波斯的一名勇士,以善射著称。当年波斯与突朗交战,波斯军队失利。后双方媾和,协议重新划分国界,由波斯军中挑出一名战士发射一箭,箭落之地为国界。阿拉什担此重任,他健步登上达马万德山顶,举弓搭箭,倾尽平生之力将箭射出,旋即倒地身亡,为国捐躯。这些英雄传说,既体现了上古东方人民对英雄祖先的怀念,也寄寓着他们的社会伦理观念和人生理想。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简明东方文学史(修订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8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