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好望角)

封面

作者:[美]柯博文

页数:468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131022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很后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其建筑师是,而非蒋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也恰好成为蒋介石留给的政治遗产。

作者简介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历史学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历史学系教授。

著有《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日本新秩序下的中国资本家:1937—1945年被占领的下长江》等。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区域社会生态史,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著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一1950)》等。

译有《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一1937)》等。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极富价值的延伸阅读书目,涵盖中英日文史料,助力进一步研究。

本书从全方位的视角审视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国内的政局变化,从客观的立场动态分析了国民党政权建设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顺应民意,在与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过程中胜出的。

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入江昭,英国利兹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埃利斯·提纽斯极力推荐。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后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其建筑师是,而非蒋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也恰好成为蒋介石留给的政治遗产。

目录

前言 / 001

dy章 满洲、上海和不抵抗 / 010

不抵抗的背景: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1927—1931) / 016

中国军事和政治的联合(1927—1931) / 025

对不抵抗的挑战 / 029

“一·二八事变” / 036

“一·二八事变”的遗产 / 046

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及其政策的反对者 / 052

政府内部的政治困境 / 055

东北的抵抗 / 064

南京与抵制日货运动 / 068

民众对不抵抗的反应 / 071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 075

第三章 华北的新危机:山海关、热河和《塘沽协定》 / 084

对热河危机的反应 / 091

长城抗战 / 095

黄郛与《塘沽协定》 / 099

对《塘沽协定》的反应 / 106

第四章 《塘沽协定》与中国政治 / 112

冯玉祥与民众抗日同盟军 / 114

日本问题与南方政治 / 122

塘沽与南京政权的政治结构 / 127

第五章 1934年南京的妥协政策 / 139

天羽主义 / 143

关税和贸易问题 / 151

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 / 155

“攘外必先安内”的重申 / 163

第六章 敌乎?友乎? / 170

中日亲善? / 175

关东军反对和平举措 / 182

《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 / 189

《新生》事件 / 200

危机的后果 / 207

蓝衣社在华北 / 211

第七章 直到和平无望 / 225

南京的政治骚乱 / 236

中日经济提携 / 243

1935年11—12月的自治危机 / 248

和平内阁 / 258

第八章 群众的抵抗浪潮 / 263

邹韬奋与全国救亡运动 / 269

日本的强硬态度 / 276

日本支持下的华北走私 / 282

国民党政治与抵抗问题(1936) / 287

一连串的事件 / 293

绥远事件 / 301

第九章 走向冲突——西安及其之外 / 310

西安事变 / 318

西安:没有回答的问题 / 326

日本与西安事变 / 334

战争 / 343

结论 / 346

注释 / 352

征引文献 / 419

人名译名对照表 / 444

译后记 / 450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好望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8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