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立荣 著
页数:25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258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章,运用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方法,通过考察1644——1949年三百年来影响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的自然及人文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土地数量与类型、农田水利建设、耕作制度等,深入分析并探讨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复原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的过程,为当代关中地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
具体内容包括:章,梳理清至民国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的基础性因素,自然环境及农业资源条件;第二章,梳理研究时段内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与人口变动,构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三章,在对关中土地利用背景复原的基础之上,借助文献资料,考察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客体——耕地,主要对其数量与类型进行讨论;第四章与第五章就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的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进行了梳理,总结了1644至1949关中作物结构变迁的规律及原因,探讨了关中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普及范围及程度。
作者简介
刘立荣,女,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历史地理、中共党史。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在《人文杂志》、《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意义
章 何以为生:关中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
节 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地形和土壤
第二节 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社会环境
一、行政区划
二、政治环境
三、文化环境
第二章 赋出于民:清代至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人口
节 关中地区的人口数量
一、清代以来的人口统计情况
二、对农业劳动人口的估算
三、蒲城县人口变动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关中地区人口变动及其影响
一、人口变动情况
二、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关中地区人口变动的驱动力分析
一、政策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灾害因素
第三章 天有凶年: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
节 主要灾害及其发生情况
一、旱灾
二、水涝灾害
三、其他灾害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旱灾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二、涝灾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其他自然灾害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四章 万物土中生:关中地区农业用地的数量与质量
节 史籍所见关中地区的农业土地
一、清代的土地登记制度
二、关中地区的耕地数量
三、对史籍记载关中地区田亩数的评价
第二节 关中地区的耕地质量
一、文献所见关中地区的耕地质量
二、关中地区特殊的土地类型
第三节 耕地变动的驱动力分析
一、以人口驱动的土地利用的阶段划分
二、政策因素影响下的耕地数量变动
第五章 收多收少在于管: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
节 关中地区的种植制度
一、关中地区作物的时间分布
二、关中地区作物的空间分布
三、关中地区作物时空分布综论
第二节 关中地区的养地制度
一、耕耨保墒
二、施肥增产
三、工具改进
第三节 关中地区种植结构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一、种植结构的变迁
二、种植结构变迁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六章 有收无收在于水: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节 清代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水环境
二、小型渠堰的维护与兴修
三、凿井灌溉
第二节 民国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
一、大型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
第七章 现代之光:民国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的发展
节 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
一、麦作试验及良种推广
二、棉作试验与推广
三、农业生产问题及解决情况
第二节 民国关中地区的林业
一、民国关中地区林业兴起的背景
二、民国关中地区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与成效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意义
章 何以为生:关中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
节 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地形和土壤
第二节 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社会环境
一、行政区划
二、政治环境
三、文化环境
第二章 赋出于民:清代至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人口
节 关中地区的人口数量
一、清代以来的人口统计情况
二、对农业劳动人口的估算
三、蒲城县人口变动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关中地区人口变动及其影响
一、人口变动情况
二、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关中地区人口变动的驱动力分析
一、政策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灾害因素
第三章 天有凶年: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
节 主要灾害及其发生情况
一、旱灾
二、水涝灾害
三、其他灾害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一、旱灾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二、涝灾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其他自然灾害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四章 万物土中生:关中地区农业用地的数量与质量
节 史籍所见关中地区的农业土地
一、清代的土地登记制度
二、关中地区的耕地数量
三、对史籍记载关中地区田亩数的评价
第二节 关中地区的耕地质量
一、文献所见关中地区的耕地质量
二、关中地区特殊的土地类型
第三节 耕地变动的驱动力分析
一、以人口驱动的土地利用的阶段划分
二、政策因素影响下的耕地数量变动
第五章 收多收少在于管: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
节 关中地区的种植制度
一、关中地区作物的时间分布
二、关中地区作物的空间分布
三、关中地区作物时空分布综论
第二节 关中地区的养地制度
一、耕耨保墒
二、施肥增产
三、工具改进
第三节 关中地区种植结构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一、种植结构的变迁
二、种植结构变迁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六章 有收无收在于水: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节 清代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一、清代至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水环境
二、小型渠堰的维护与兴修
三、凿井灌溉
第二节 民国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
一、大型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
第七章 现代之光:民国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的发展
节 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
一、麦作试验及良种推广
二、棉作试验与推广
三、农业生产问题及解决情况
第二节 民国关中地区的林业
一、民国关中地区林业兴起的背景
二、民国关中地区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与成效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