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非洲现代史(上下册)(精装)

封面

作者:李安山

页数:139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760097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
一部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 史论结合,研判国内外现代非洲史研究得失;
详略得当,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非洲现代史》由非洲史权威学者李安山历时多年撰写而成,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个方面聚焦现代非洲,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作者简介

李安山,多伦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本书特色

林毅夫特别推荐!非洲史学者李安山历时多年撰写而成,百余万字,一千多页,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1.《非洲现代史》受到林毅夫特别推荐!
2.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一部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
3.史论结合,研判国内外现代非洲史研究得失;详略得当,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4.重写世界史是中国一代学人的历史责任,重写非洲史是重写世界史的一部分,李安山教授的《非洲现代史》就是中国学人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录

上卷目录

前言1

绪论3

一、“现代化”理论、世界历史与非洲4

(一)“现代化”理论出笼的背景及其实用性4

(二)非洲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关联7

(三)“现代化”理论在非洲:学理与实践的谬误8

(四)战后对非洲的关注11

二、非洲文明:被人遗忘的历史14

(一)历史学家的谬误14

(二)人类起源:非洲的优势16

(三)非洲文明:历史的见证17

(四)欧洲人对非洲文明的钦羡20

三、被称为“奴隶”的非洲人对世界历史的贡献22

(一)威廉斯论点:有关奴隶贸易对西方工业化贡献的辩论23

(二)奴隶贸易对西方工业化的作用24

(三)奴隶贸易对非洲发展的影响29

四、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废除31

(一)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争论31

(二)废奴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关系34

(三)塞拉利昂殖民地的建立36

(四)美国的废奴运动与利比里亚的建立39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历史的自觉:非洲早期发展与改革45

一、萨米尔??阿明的错误与非洲面临的变局46

(一)北部非洲的变局46

(二)南部非洲的动荡47

(三)东部非洲的转手50

(四)西部非洲的变革51

二、刚果王国的姆本巴??恩津加及其开放政策52

(一)刚果王国的起源与扩张52

(二)刚果王国与葡萄牙的早期关系54

(三)开放门户政策及其后果55

三、奥约帝国的兴起与改革57

(一)奥约的扩张与帝国的形成57

(二)奥约王权的神圣性58

(三)奥约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改革61

四、阿散蒂帝国与克瓦多革命65

(一)阿散蒂的起源65

(二)帝国王权的演变与巩固68

(三)克瓦多革命:改革与意义74

(四)英国的渗透与新的危机80

五、未成功的早期改革尝试82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82

(二)马达加斯加的“前工业化”努力84

(三)非洲国家早期改革的特点87

(四)早期改革失败的原因88

(五)双方军事力量的严重失衡89

六、埃塞俄比亚的成功改革89

(一)埃塞俄比亚的古代文明89

(二)特沃德罗斯二世的早期改革92

(三)孟尼利克二世的持续改革与阿杜瓦之战97

(四)埃塞俄比亚改革的历史意义101

第二章 殖民主义统治与非殖民化进程105

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原因106

(一)非洲的瓜分:“一件荒诞不经的咄咄怪事”?106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107

(三)欧洲发展与蚕食非洲的因果关系108

二、非洲噩梦的开始:殖民瓜分108

(一)殖民瓜分的预备阶段108

(二)殖民瓜分进程的加速111

(三)瓜分非洲的方式与直接后果113

三、殖民统治的方式115

(一)分而治之115

(二)间接统治117

(三)直接统治120

四、非殖民化——民族独立运动的历程122

(一)民族主义的自发肇始阶段(1880—1919)124

(二)民族主义的聚集力量阶段(1919—1935)126

(三)民族主义的快速发展阶段(1935—1960)130

(四)民族主义的重新考验阶段(1960年以后)141

第三章 独立后的非洲政治:曲折与前行145

一、非洲政治与国际局势的关联:苏伊士运河事件146

(一)1954年协定与“苏伊士集团”的失败147

(二)苏伊士运河事件的过程148

(三)英国失败的原因解释149

(四)两个历史逻辑152

二、政治变迁与制度选择154

(一)与狼共舞——两个阵营的对立与选择155

(二)从分权到集权158

(三)葡萄牙殖民地的独立160

(四)南非“班图斯坦”的建立162

(五)90年代的民主化与南部非洲的解放164

三、军事政变与军人干政166

(一)非洲军队的性质167

(二)军人干政的现实168

(三)军人干政的原因174

(四)军人干政的影响177

四、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179

(一)热点问题频繁179

(二)直接干涉:以卢蒙巴被害事件为例181

(三)间接干涉:以达尔富尔问题为例184

五、非洲的政治变迁:成就与问题187

(一)非洲地区一体化187

(二)人权事业的推进188

(三)相对稳定的边界190

(四)良政与治理191

(五)非政府组织195

(六)人口与健康197

六、小结198

第四章 非洲民主化与国家建构的互动200

一、对非洲民主化理论的理解201

(一)民主制度的概念202

(二)政党制度与政治动员204

(三)民主化进程与军队干预206

(四)非洲民主化的运作207

二、国家建构:殖民遗产与整合类型209

(一)殖民遗产的负面清单209

(二)国家与国家权力211

(三)国家建构的三种形式212

(四)非洲民主化与政体类型213

三、非洲民主化与国家建构的悖论216

(一)民主化与民族一体化之关系217

(二)民主化与地方民族利益之关系218

(三)民主化与民族冲突之关系218

(四)新闻自由与民族问题之关系219

(五)多党制与民族一体化之关系220

(六)民主化与国家建构之关系220

四、非洲民主的典范与尝试221

(一)毛里求斯——权力分享机制的典范221

(二)博茨瓦纳——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224

(三)肯尼亚的民主尝试228

(四)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的新宪法与民族矛盾233

五、小结234

第五章 北非巨变:既非“春天”,亦非“革命”237

一、突尼斯与“茉莉花革命”240

(一)从《1857年基本公约》到《1861年宪法》240

(二)从布尔吉巴到本??阿里243

(三)阿里统治时期的突尼斯245

(四)“茉莉花革命”的始末248

二、从埃及的“七月革命”到“1??25革命”250

(一)“七月革命”与纳赛尔主义250

(二)从戴维营会谈到萨达特被刺253

(三)穆巴拉克的政绩与失误257

(四)从“受够了”运动到“1??25革命”262

(五)审判的戏剧性与“革命”的尴尬结局266

三、利比亚的“2??17革命”268

(一)“9??1革命”:从君主制到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68

(二)从反对强权到妥协于强权273

(三)“2??17革命”与北约的入侵275

(四)北约推翻卡扎菲的原因278

四、小结282

第六章 从非洲统一组织到非洲联盟285

一、非洲一体化:经久不衰的主题288

(一)从阿杜瓦战役到泛非大会288

(二)从“非洲统一”的口号到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290

(三)非洲统一组织:任务与贡献294

(四)非洲统一组织:一体化的努力296

二、非洲联盟:一体化新阶段299

(一)非洲联盟的诞生与基础299

(二)非洲联盟的机制与原则301

(三)自由贸易区的实现302

三、非洲区域一体化的加快303

(一)一体化进展迅速的东非共同体306

(二)充满活力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308

(三)不断推进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309

(四)进展缓慢的北部非洲一体化310

(五)整合过程中的中部非洲312

四、共享价值观战略与非洲一体化313

(一)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提出313

(二)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构想与内容315

(三)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战略与实践320

(四)实现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挑战322

五、小结326

第二部分 经济

第七章 张力与韧性:困境中的非洲经济333

一、奴隶贸易与地区经济变化334

(一)贸易商道的变更336

(二)贸易重心的转移337

(三)西非沿海城镇的兴起339

二、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早期经济扩张339

(一)塞内冈比亚地区340

(二)阿散蒂地区和尼日尔三角洲地区341

(三)北非与东非海岸地区343

(四)几内亚湾与塞内加尔内陆地区345

(五)东非沿海与西印度洋诸岛349

三、欧洲商人的渗透与阻力351

(一)推动经济渗透的三项科技成果351

(二)“合法贸易”带来的变化353

(三)欧商进入非洲的三重社会阻力356

三、贾贾国王与棕榈油的垄断359

(一)超经济手段的频繁使用359

(二)尼日尔河三角洲商业模式的转变361

(三)贾贾之崛起:棕榈油贸易权的争夺364

(四)贾贾之驱逐:英国的超经济强制366

四、黄金海岸可可农的主观能动性369

(一)可可的引进、种植与贸易扩展369

(二)殖民政府的作用371

(三)可可农的努力:购买土地与可可禁卖373

五、小结376

第八章 非洲“现代化的虚拟起步”380

一、从奴隶贸易到“合法贸易”的转变383

(一)奴隶贸易与“合法贸易”的关系384

(二)“合法贸易”中的火器输入386

(三)西非的欧洲“新边疆人”388

二、不平等关系的制度化391

(一)殖民话语与殖民经济的关系391

(二)不等价交换与对本土工业的摧毁392

(三)殖民主义与非工业化394

三、单一作物制的引进与确立395

(一)满足殖民宗主国需求397

(二)殖民政府对单一经济的政策398

(三)当地的自然条件399

(四)单一经济制的后果402

四、三种经济区域与城市化403

(一)沿海地区:贸易重点404

(二)单一经济产品生产区404

(三)粮食作物生产区405

(四)城市化的因素405

五、殖民地开发与福利法案406

(一)1929年的“殖民地开发法”407

(二)1940年的“殖民地开发和福利法”410

(三)1945年的“殖民地开发和福利法”414

(四)殖民地开发公司与海外粮食公司417

(五)殖民地开发和福利诸法与殖民统治的关系421

六、畸形的“现代化”因素422

(一)被扭曲的农业422

(二)基础设施的建设423

(三)教育及其他因素425

七、小结427

第九章 非洲经济发展:波折与探索430

第十章 非洲“失语综合征”:西方的援助483

第十一章 “向东看”:非洲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合作538

第十二章 从“无望的大陆”到“非洲崛起”596

下卷目录

第三部分 文化

第十三章 现代非洲文化源流5

第十四章 非殖民化概念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实践48

第十五章 现代非洲史学:什么历史?89

第十六章 变化中的南非史学:谁的历史?142

第十七章 国际视野中的非洲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193

第十八章 非洲哲学、乌班图精神与“全球非洲”观念251

第四部分 民族

第十九章 非洲国家的民族与民族政策305

第二十章 坦桑尼亚的民族政策及其经验331

第二十一章 卢旺达的民族政策与对大屠杀的反思346

第二十二章 南非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和解政策386

节选

突尼斯与“茉莉花革命”
(节选,注释从略)
突尼斯人口为1 170万(2018年),90%以上为阿拉伯人,其余为柏柏尔人。突尼斯历史悠久,尤以迦太基文明(公元前9世纪—前146年)闻名于世。当时,位于突尼斯北部的迦太基城作为奴隶制强国迦太基国的都城,成为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与古罗马激烈争夺地区霸权,双方在公元前264年到前146年间发生多次布匿战争(Punic Wars)。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终于战败,城市毁于一旦。
突尼斯在伊斯兰教传播的早期被称为伊非里奇亚(Ifrīqiyyah),即罗马语的“非洲”。这是罗马人在布匿战争中击败迦太基人后给他们的第一个非洲殖民地起的名字。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突尼斯曾短暂地被汪达尔人和拜占庭帝国占领,直到公元703年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后来,哈夫斯王朝(Hafsid Dynasty,1229—1574)建立了独立强大的突尼斯国家,但在1574年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伊斯兰教徒安达卢西亚人曾在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期间被迫离开西班牙后移居突尼斯。1574年,突尼斯被并入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名义上归它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突尼斯开始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
(四)“茉莉花革命”的始末
美国驻突尼斯大使一份关于本??阿里及其家人生活奢侈甚至饲养老虎的绝密报告被维基解密网站披露后在突尼斯传播。2010年12月7日,突尼斯一家报纸因为刊登相关报告而遭到政府查封。民众的怒火只需要引线即可爆发。在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是民众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其弱点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一旦经济发展遭受挫折甚至逆转,民众的生活就会受到根本性影响,他们的怨言将演变为不满,最后导致政府难以处置的局面。
2010年12月17日,西迪布吉德一名摆摊贩卖水果蔬菜的青年穆罕默德??布阿齐兹(Mohamed Bouazizi,一译“布阿吉吉”)因受到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在当地政府门口自焚(一说他是由于缺斤少两而受到执法人员汉姆迪女士的批评,他将汽油浇在身上作为威胁,想拿回被没收的推车,但不幸引燃)。他的事情被广为传播,激起了突尼斯人民的强烈反应。大批民众走上街头,反对执法人员暴行的示威游行开始扩展到突尼斯全国。事态持续发酵,示威游行的矛头开始针对政府。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于12月28日发表电视讲话,认为示威游行和街头暴力是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并严厉谴责示威游行者,声称将通过法律对示威者进行制裁。本??阿里在讲话中一方面表示“我理解失业者的感受……我们要快速解决西迪布吉德直接投资和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却将示威者称为“暴徒和恐怖分子”,并表示将对示威者进行镇压。他说:“我们要使用最严厉的方式来制裁他们。”本??阿里的讲话引起了突尼斯人民更大的不满,人民继续示威。突尼斯政府对示威的镇压也变本加厉,新闻和自由表达越来越受到限制。
2011年1月10日,突尼斯政府宣布关闭该国所有学校和大学,力图遏制不断蔓延的反政府活动。随着民众对突尼斯政权的反感加剧,要求本??阿里总统下台的呼声日渐增强。2011年1月13日,本??阿里发表电视讲话,承诺进行国家体制改革,调查游行中的死伤人数,宣布解禁部分网站。然而,民众已对政府失去信任,国内骚乱愈演愈烈。1月14日,突尼斯总工会呼吁工人举行两个小时的罢工。当天,数万民众在首都及其他多个城市示威,要求阿里为失业、腐败等问题下台。本??阿里不得不宣布解散政府,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承诺在6个月内进行合法大选。由于局势的发展出乎本??阿里的预想,他不得不于1月14日深夜出逃,并于第二天凌晨抵达沙特阿拉伯。阿里逃离突尼斯后,军队总司令拉希德??阿马尔宣布“保卫革命”,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Mohamed Ghannouchi)代行总统职位。
2011年1月15日上午,宪法委员会主席法特希??阿布德??恩纳特尔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总统职务在新的选举之前处于“永久空缺状态”。突尼斯宪法委员会认定,总理加努希在本??阿里总统逃往沙特后继任总统的行为违宪,同时裁定众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FouadMebazaa)当天起出任临时总统,最多60天内举行选举。2011年1月26日,突尼斯对本??阿里夫妇下达了国际逮捕令。2011年6月20日,突尼斯首都一家法庭以挪用公款罪缺席判处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及其妻子莱拉??特拉布勒西35年徒刑。
突尼斯学者伊美娜认为,突尼斯变革的原因分为长期因素和直接原因。这场变革的长期因素包括政治方面,这主要指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危机和意识差距、政府的贪污腐败、政治专权及对反对派的镇压。经济恶化是这场动荡的直接原因,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直接投资外流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占突尼斯人口60%的青年人中有142%找不到工作。就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短期因素包括阿里对民众情绪的误读、警察暴力、新技术、军队表态和工会作用等。外部因素在突尼斯变革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阿里政府在阿拉伯世界的一些问题上支持西方国家特别是亲美和亲法的政策,不仅导致了突尼斯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疏远,也引起了突尼斯民众对阿里政权的极度不满。另一个原因却一般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即事件发生后法国对阿里的支持态度直接刺激了民众。2011年1月1日,法国外长在国民议会上建议派法国特警支援突尼斯警方镇压民众以帮助阿里政权。法国政府的这种表态对那些不满政府亲法倾向的突尼斯民众无疑是一种刺激。民族自尊心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反抗情绪。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起点。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这场所谓的“革命”不仅对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来说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广大民众的正常生活也受到极大干扰。突尼斯老一辈的民族主义领袖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Béji Caïd Essebsi,1926—)是在这次动乱中幸免于难的高层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斗争,曾在巴黎索邦大学法学院完成学业,布尔吉巴执政时期曾任内政部长、国防部长和外长,本??阿里执政时期曾任众议长。2011年突尼斯政局突变后,埃塞卜西曾出任临时总理。由于2011年宪政民主联盟被解散,埃塞卜西于2012年6月创立呼声党,2014年12月当选为突尼斯总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非洲现代史(上下册)(精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8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