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当代散文集:大河之上

封面

作者:鱼禾

页数:353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3508501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曾在不同的地点看过这条河流——在氧气稀薄的约古宗列盆地,在深秋的玛曲河湾,在龙羊峡,在梨花漫卷的贵德,在兰州,在河套平原,在黄土高原,在大风劲吹的风陵渡,在三门峡、小浪底,在河洛汇流处,在东坝头……当然,也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河流中下游分界地郑州。  从这里往下走,黄河流域缩窄,河道高抬,河滩变得极其宽阔。  因为两岸已先后筑起了包含抢险通道与防护林带的标准化堤防,驱车在堤顶道路上奔驰,会觉得这河流非常美观。裹挟了大量泥沙的河水流速很慢。在雨季,河面上布满漩涡,河水仿佛在旋转而不是流动。我也觉得它是美观的。它宽阔得不太像一条河流。像一切有年份的事物一样,这条大河,有某种见惯世故的从容。  在晋陕峡谷以下的大部分河段,河水很稠。在暴雨季节,河床里涌动的不是水,而是与泥石流更相像的泥沙流。黄色河水看上去仿佛随时会有雷霆之怒。那黄色带有不可言喻的灾难感,让我感到难受。我难以在这样一条河流面前开口赞美。数千年间,它曾让人类的多少辛苦造就瞬间湮灭。我更难以在这样一条河流面前心存傲慢。没有它的供给,就没有我脚下这块广大的平原,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生活也就失去了大前提。  从这个城市北郊流过的黄河,因为河槽广阔,再大的水流也总是平铺开来,看上去是平静的。只是,我细看过这一带的每个河段,也反复看过这段黄河的水利高清地图和卫星俯瞰地图,知道其中潜在的危险。黄河出峡谷以后,左岸从孟州以下,右岸从郑州以下,除东平湖至济南之间右岸有低山丘陵为自然屏障外,其余全靠大堤挡水,左右岸堤防总长约一千四百公里。长堤只是大致连贯。因为道路穿插、引黄灌溉等原因,长堤上有很多缺口。假如有大洪水,洪水会在第1时间找到这些缺口。  中原民谣描述黄河,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意思是流经中原的黄河,两端固若金汤,中段大堤却像豆腐一样赢弱。

作者简介

  鱼禾,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长篇小说等六部。有多篇散文、小说刊发或转载于《人民文学》《十月》《天涯》《中华文学选刊》等。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黄河”既是作者借以立意的主题,又是着意呈现的主角。全书分十二章,分别选取黄河源头、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历史泛滥区等作为支点,从河流地理、历史人文、黄河水患及其治理等角度,对黄河做了多侧面、多点位、深入肌理的刻画与表现,堪称关于黄河的文字交响乐与视觉故事会。作品视野开阔,格调明亮,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水文、考古、文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动人心魄的文学品质与文学表达,是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精品力作。

目录

黄河引

第一章 去河源
父亲的故事
通天之所
扎陵湖,鄂陵湖
源头
阿万仓
草地往事

第二章 水枝蔓
高空俯瞰
汾与渭
纸上水系
河之初
迂回

第三章 时光标本
人疙瘩岭
有椒其馨
第一把火
花盛开
前信史时代
自画像

第四章 道光二十三
一份水情奏折
“知道了”
以水代兵
一张特殊的历史地图
大禹治水之后
谁灭了大宋
大改道
……

第五章 束水,束水
第六章 水患时期的治河者
第七章 地球上最厚的黄土
第八章 城市地图
第九章 清明上河图
第十章 河滩
第十一章 母亲的南河
第十二章 深呼吸

后记

节选

  《大河之上》:  黄土高原上有这么一派枝枝蔓蔓的河流,该是不缺水了吧?并不是。发达的水系只是个概念,是地图上的,不是大地上的。河道是有的,但是如今,河道里的水却时有时无,有些则是常年干涸。黄河中下游流域许多地区,不唯灌溉困难,甚至日常生活用水都紧紧巴巴。  黄土高原上的河流,发源地就在干旱区,源头活水并不丰盈,河流的水源补给依靠雨水汇集,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而沿途所经之地的农田,基本上是依靠从这些河流引水才得灌溉。所以,在非汛期,河流干涸是常见现象。即便是接纳了大量支流的渭河,在枯水期,也是涓涓细流甚至河底见天的状态。  在河流遍布的黄土高原,耕地灌溉常常需要长途引水。秦时修筑的郑国渠,就是在泾河下游与北洛河下游之间东西贯通的灌溉渠。秦时都成阳,既然南濒渭河,已有东西贯通之便,为什么又在这个位置修一条与渭河平行的水渠呢?这是因为渭河地势低,北岸地势高,要灌溉咸阳以北农田,需要引水向上,比较困难;而引泾河顺势东流,就容易多了。西汉迁都长安以后,由于漕运需要,汉武帝时期先后开凿了白渠、漕渠和昆明渠。隋唐时则开挖了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把浐河、潏河引入城内,以解决百万人口生活及手工业作坊生产用水。以泾河的水量。还额外支持着西安以东、北洛河以西汾渭谷地的大片农田,水资源的紧张状态可以想见。  相对于河流长度而言,黄河的水系实在并不发达。依照流域划分规则,黄河流域在中上游构成了一头肥硕的卧狮形状,而到了下游,它的水域瘦窄成绺,像这卧狮伸出的一条过于赢弱的前腿,或简直是卧狮颈上拖下的一截绳子。  郑州以下的黄河,河底高出地面几米至十几米,以至于黄河的河道不再是常识中水行低地的情形,而成了横亘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高地”,成了海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这么高的河床,意味着干流沿途不大可能有支流汇入。坐落在黄河岸边的郑州,按照地理逻辑自然是属于黄河流域的,但是在水利概念上,郑州地区的河流却大多属于淮河水系。从郑州绕城而过的贾鲁河,原本是引黄渠,后来因泥沙淤积太甚,所以堵塞引黄口,另择京水、索水、须水为引水源。如今的贾鲁河与黄河南岸几乎切边,却不可能汇入高悬在地面之上的黄河,终是转头南下,投奔颍淮去了。  发源于伏牛山区的汝河、颍河、涡河,发源于山东丘陵的泅水,也一律顺着地势,流向低处的淮河。北岸的情形也是一样。发源于太行山东南端的卫河,与南岸的贾鲁河一样曾是引黄渠道,如今其上游与黄河近在咫尺,却从焦作与武陟之间转头向北,经新乡、浚县流向河北,汇合漳河后向东北注入渤海。山东段黄河北岸的徒骇河、马颊河、滏阳河,也都纷纷避黄投海,以至于海河流域的边界线几乎伸到了黄河岸上。  世上没有第二条河流,竟然成为山岭似的存在;也没有第二条河流,行水千里而几乎没有任何支流的补给。晋豫峡谷以下,即便是偶有趁了地势之便注入黄河的支流,河流的状态也让人忧虑。  为了看看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左岸支流沁河的真实状态,我曾与朋友从沁河入黄口逆流而上,走到沁河出太行的五龙口。  沁河入黄口武陟一带,曾是黄河左岸最易决口的地方。据记载,清代以降,附近比较大的决口就有五次。三门峡以下黄河南岸的山头,依次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余脉、邙岭。郑州北郊为邙山头。黄河从孟州出晋豫峡谷,河水突然失了约束,南岸又是连绵山岭,所以,凡有洪水袭来,处于黄河北岸的武陟便首当其冲。  号称防洪重点的沁河,在汛期刚过的八月底,入黄口就已经枯竭见底。在沁河入黄口武陟西南一带,已经很难找到它与黄河的汇流点。因为枯水,两河汇流的区域河底多呈龟壳状干裂,成为可以行走其上的硬泥地;剩余的水流宽不盈丈,浅如小溪,汪在岸边静止不动。我们沿着河底向上徒步走了很远。在白花花的烈日下,沁河显得楚楚可怜。在十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卫星地图上只有厘米之远的沁河口,仿佛再也走不到了。我们于是决定回转,开车沿大堤再往前走一段。正当我狐疑是不是走过了头的时候,堤顶道路左侧出现了一块醒目的标志碑:沁河口。  河口标志碑一带也看不见沁河的踪迹。石碑背面刻述了河口位置变迁、决口及历代加固堤防情况。碑后的长堤从所在位置看应该是临河堤坝,只是堤坝以内依然没有水。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当代散文集:大河之上》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7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