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曹宗平著
页数:3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100776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准确把握聚集经济深刻内涵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第三产业壮大的现实情况,通过系统分析三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城镇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明确指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分布极不均衡的中国来说,小城镇作为一定地域的经济增长极,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作者简介
曹宗平,男,1968年出生,湖北广水市人,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任务,目前在西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和白永秀教授。先后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四项、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与所提交书稿有关的论文六篇。近年来主要研究我国城市化问题,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成果。
相关资料
第一章 导论
长期以来,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国人的关注和热议。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战略模式的选择和相关决策的制定及实施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由于历经了计划经济时期、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的起伏跌宕,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得失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研究兴致。笔者也尝试从城镇聚集经济这个维度来探讨我国城镇化的历程、模式选择、制约因素及相关制度创新,希望对学界同仁后续的深人研究有所启迪。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择的是一条政府发动型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道路。为了配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工抑农”、“重城抑乡”的制度法规,其结果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城乡对立的加剧,拉大了城乡差距,固化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另一方面致使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到l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7.9%,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陷入长期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至少发生了两个巨大变革:一是随着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长期凋敝的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积累了一笔数量可观的自有资金,为其日后进入城镇谋业、居住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生产热情的高涨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率潜能,促使农村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亟须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二是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机制优势推动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回顾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在其初创时期,农村社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这对当时“名不正,言不顺”的社队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它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和乡镇企业自身机制优势的逐渐丧失,乡镇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进而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其结果必然减慢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过程,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近几年,“三农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辉煌时期所掩盖的众多矛盾的激化和显现的结果。尽管解决“三农问题”要涉及诸多领域的相应变革,但农村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视角的选择
三、研究的逻辑框架
第二章 聚集经济理论
第一节 聚集经济概述
一、城市的产生
二、聚集经济的内涵
三、聚集经济的类型
四、聚集经济的成因
第二节 聚集经济效应
一、聚集经济效应的含义
二、聚集不经济的成因
三、聚集经济效应的约束条件
第三章 聚集经济与城镇化
第一节 城镇化理论研究述评
一、西方人口流动模型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位理论
第二节 城镇化的内涵及其测度标准
一、城镇化的内涵
二、城镇化的测度标准
第三节 聚集经济理论与城镇化
一、聚集经济与城镇规模
二、聚集经济与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关联性
第四章 中国的城镇化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程
二、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含义
二、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中国选择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性
一、中国城镇化水平概述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及其选择
第五章 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聚集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乡镇企业的含义及演变
二、乡镇企业的历史功绩
三、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
二、乡镇企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聚集的互动性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聚集的关系
二、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的制约因素
第六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聚集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范畴的界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第二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特征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及路径选择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
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聚集的关联性
一、农村剩余劳动“就地”转移模式的弊端
二、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第七章 第三产业勃兴与城镇聚集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内涵及其变化规律
一、第三产业的内涵
二、三次产业的转换规律
第二节 中国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第三产业在城镇化中的作用
二、中国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
二、中国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径
第四节 第三产业与城镇聚集的关联性
一、第三产业与城镇聚集的关系
二、第三产业与城镇聚集功能的强化
第八章 影响城镇聚集经济效应发挥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户籍制度
一、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述评
二、传统户籍制度的缺陷
第二节 土地制度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存在的问题
二、小城镇征地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农民工在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处境
四、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 构建小城镇要素聚集的制度框架:制度创新
第一节 户籍制度创新
一、户籍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则
二、户籍制度创新的对策
第二节 土地制度创新
一、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二、城镇征地制度的变迁路径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一、构建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构建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在准确把握聚集经济深刻内涵的前提下,紧密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第三产业壮大的现实情况,通过系统分析三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城镇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明确指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分布极不均衡的中国来说,小城镇作为一定地域的经济增长极,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