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生 黄蔚
页数:288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077617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留守儿童的发展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系统的方案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时代的命题。随着“互联网”时代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人类思维方式也不断变革,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要放到当前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决定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衡量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实现新的育人目标,客观上需要学校发生相应的变革。正如杜威所说“今天的学生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学会学习、创新实践、责任担当、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育人环境是未来社会学校培养适合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留守儿童的发展应该在新时代新的育人环境的重构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讨论,新的育人环境能否在设计阶段就融入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书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基于技术与教育的革新,建立了一套未来学校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应用“云网端”的理念,立足课堂重构、教师专业队伍发展、学校团队领导力建设、家校沟通等,建立起未来学校的实践体系,很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教师的幸福成长,形成学校文化、构建起全面育人的学校育人体系。在这样的育人体系中,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高阶思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得到高度关注。这一育人体系方案的建立是面向所有孩子的,留守儿童作为其中的一员,与其他儿童一样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教育体系重构的优点。该书可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未来教育的新理念和简便易操作的实践方法,推动和引领各地“未来学校”的建设与创新应用工作,为落实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模式方法,对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具有借鉴意义,更是解决弱势群体全面发展问题的参考手册。本书可供广大区县教育管理者、一线校长和教师参考使用。本书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的资助。
作者简介
张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网络平台部主任,发起并创立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一级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多年专注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变革课堂、变革评价方面的实践探索。黄蔚,中国教育报环球科教主编,副编审,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教育信息。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基于技术与教育的革新,建立了一套未来学校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目录
第一节 留守儿童的概念与起源
第二节 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第三节 当前留守儿童研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
第二章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影响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学校模式
第一节 学校系统变革的内涵与框架
第二节 未来学校的特征及其对留守儿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建设主要内容及其与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 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网络学习平台
第一节 为了高阶思维发展而设计的教客平台
第二节 网络平台的功能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核心要素
第五章 面向留守儿童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第一节 课程体系建构的趋势和特点
第二节 面向留守儿童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模式
第三节 面向留守儿童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
第四节 面向留守儿童的创客课程建设模式
第六章 面向留守儿童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面向留守儿童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面向留守儿童的教学模式案例
第七章 评价即高阶思维的学习
第一节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社交网络学习空间
第二节 基于社交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价
第三节 社交网络环境下评价的行为特征
第四节 基于“云+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案例
第八章 面向留守儿童教师的能力发展
第一节 教师发展的关键能力
第二节 教师发展的技术支持
第三节 教师发展的实践案例
第九章 实验效果
第一节 认知发展趋势研究
第二节 身心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信息技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课堂变革案例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