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贤明
页数:27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950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及释义《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等为依据,以企业会计要素为主线,阐明对小企业发生的日常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体系,具体包括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编制依据、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本书,学生可从整体上对企业会计要素的核算有系统的认识、具备进行小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基本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
黄贤明,现任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会计师、审计师,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材工作委员会理事,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年以黄贤明为第一成果完成人的教学改革成果《会计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改造传统专业的成功实践》荣获北京市2012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或参编《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成本会计实训》《零售企业会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教材二十多部。
目录
第一节 小企业会计基本概念
第二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及会计科目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二章 货币资金与短期投资的核算
第一节 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第四节 短期投资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三章 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
第一节 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
第四节 坏账损失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四章 存货的核算
第一节 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的核算
第三节 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四节 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
第五节 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六节 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 存货的清查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五章 长期投资的核算
第一节 长期债券投资的核算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六章 固定资产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清查
第四节 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七章 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第三节 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八章 负债的核算
第一节 流动负债的核算
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九章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第一节 实收资本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十章 收入、费用与利润的核算
第一节 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费用的核算
第三节 政府补助的核算
第四节 利润及其分配的核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十一章 外币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二节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第十二章 财务报表的编制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三节 利润表的编制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五节 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
第六节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本章小结
课后练习
参考文献
节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即会计目的,是指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对会计目标的认识和看法不一,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信息,即“受托责任观”;二是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即“决策有用观”,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正式颁布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是“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对作出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三是折中的观点,即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 策有用观”,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中,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是“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财务报表还必须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我国目前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 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对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畴,但是企业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 配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中,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时间上的规定。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 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 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 使用者做出经营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 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孕育出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