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若晴
页数:386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20861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美学术文库 青萍之末 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是海丰李若晴治广东艺术史的第三部著述。2014年他点校广东书画名流谢兰生的《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以下简称《日记》),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塑造了事主的时代形象,占据了岭南绘画研究的学术制高点。2020年,在《越台春望:区域竞争中的广东美术(16-20世纪)》中,他以十个专题呈现五百年地方文化专史中绘画图像的演变,为界说首次鸦片战争前夕由谢兰生主盟的广州艺坛,提供了一个历时的坐标。在此基础上,这本新著又以十二个章节建构了一个共时的坐标,聚焦谢兰生最后三十年(1802-1831)的文人生活和艺术世界,运用《广州大典》等地方史文献和中外特有的视觉图像,不仅凸显广州在世界海港城市中的中心位置,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且凭借世界消费文化中作为商品的金石书画,来反思艺术史叙述中的“广州模式”。 这本新书的副标题所示时间段是首次鸦片战争前夕,李若晴意在回应法国年鉴学派大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名著《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揭橥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到来。13世纪南宋杭州繁华的都市生活,背后是即将代之而起的横跨欧亚的蒙古草原帝国,并为大航海时代出现的前奏。19世纪前期广州之所以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中心,可由其海事史的发展寻得端倪。如蔡鸿生所指出的,大清帝国从市舶(传统朝贡体制)向洋舶(现代条约体制)的转换始于广州。处于这一世界史断代剖面的岭南艺术发展,便是李若晴书中再现的“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代意象。该书为读者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视觉信息,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其将生未生之态势,相互撞击、层层激荡,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启示。
作者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委员。著有《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本书特色
绘画活动,究竟在古代中国文人的生活中承担何种能,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地域上来看,研究者尤为重视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而对广东地区所述颇少。因此,在传统绘画史研究取向的影响下,我们一提到19世纪初期的广东绘画伴随着亚流、保守、边缘的声音。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广东绘画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与京、沪三足鼎立的重镇”,广东绘画似乎在此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其实,在所谓的“并非衰落的百年”里,广州应是一个重要角色。单从经济上来看,便可看出这一点,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口岸,自此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
在长达八十多年的对外垄断贸易中,广州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第一的经济中心,书画创作与收藏活动亦随之兴起,谢兰生正是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当时广州地区最活跃的书画家,谢兰生以绘画交游于、商人之间,他的绘画活动正好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19世纪初期广州画坛的契机, 谢兰生的日记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手珍贵而细致的材料,使得我们可以生动地再现次鸦片战争前夕广州画坛的真实场景。明代谢兰生的《日记》对当时广州城内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诸多方面皆有细致的记载,对行相应的探讨,除了有助于我们去重新检讨史料,还能开拓许多新鲜有趣的视野。换言之,谢兰生的《日记》有助于我们从多视角观察清代中期广州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深层变革,尝试改变传统绘画史研究中强调重要人物与作品、重视宏观把控而轻视微观描述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修正我们对广东绘画是江南地区画风的附庸的板刻印象。这对重新审视清代中期的广东绘画,分析广州如何成为大航海时代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区域性都市文化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目录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范围
第二节 广州府的地理概貌
第一章 山长谢兰生
第一节 踊跃于科名而恬淡于仕宦
第二节 羊城书院
第三节 堪舆与科举
第四节 山长的收入
第二章 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一节 府城内外
第二节 交通和景点
第三节 季节性出游
第四节 花船宴会与戏曲表演
第五节 红尘中的僧侣
第三章 士绅与地方事务
第一节 人情酬酢与公共事务
第二节 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 士商之间
第一节 官商之间的润滑剂
第二节 亦商亦儒的洋行商人
第三节 成功转型的盐商
第四节 弃儒从商的底层文人
第五节 卢观恒入乡贤祠案
第五章 捕属人家与流寓画家
第一节 捕属人家:流寓广州的幕府群体及其后代
第二节 流寓广州的江南画家
第六章 书画:文雅的“礼物
第一节 仪式性场合中的赠礼画
第二节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赠礼画
第三节 求画与送画的内在逻辑
第七章 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鉴藏风尚
第一节 粤中鉴藏家群体
第二节 粤中鉴藏家的书画鉴赏风尚
第三节 往来常惺惺斋的画贾
第四节 谢兰生的书画鉴定方法
第五节 谢兰生的藏品
第八章 为何是广东,为何是石涛:19世纪广东地区石涛作品鉴藏考略
第一节 最早的传播者:石涛的粤籍友人
第二节 乾隆年间收藏石涛作品的广东文人
第三节 谢兰生:石涛作品收藏的宣扬者
第四节 19世纪广东地区的石涛作品鉴藏
第五节 不同的声音:梁廷枏的不屑
第六节 为何是广东,为何是石涛?
第九章 浮山崛起:嘉道年间罗浮山的重新发现与实景山水画创作
第一节 重罗轻浮:宋代至清初的罗浮游记、山志与绘画
第二节 道教教团与浮山开发
第三节 绘画中的浮山诸景
第四节 浮胜于罗:广东士人区分雅俗的焦虑
第十章 罗浮山旅行与纪游诗画:以谢兰生《游罗浮日记》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