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肠道疾病学

封面

作者:吴斌

页数:50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902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肠道疾病学》从肠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特征等方面展开介绍,并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肠道疾病学》结合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肠道疾病基础理论、临床实践、转化医学、内镜表现、精准诊疗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纳入了肠道衰老与健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消化道的表现等内容,是一部肠道疾病领域比较重要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斌,中山大学消化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中山大学消化内科学及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广东省消化内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佐贺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美国哈佛医学院消化内科学博士后研究员。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国家973计划“重大疾病药物新靶点及治疗机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长期致力于肝硬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肝硬化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Gut、CellResearch、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著近50篇,主编出版《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学》等相关专著两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肠道胚胎发育与结构 1

第一节 肠道的胚胎发育 1

第二节 肠道解剖学与组织学 2

第三节 肠道血液循环 6

第四节 肠道黏膜屏障 9

第五节 肠道微生态 10

第二章 肠道的消化与吸收 14

第一节 肠道的消化与吸收 14

第二节 肠液的组成及功能 16

第三节 肠道激素 16

第四节 肠道动力 20

第三章 肠道衰老 25

第一节 肠道衰老的概念 25

第二节 衰老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26

第三节 肠道微生物与衰老 29

第四节 肠道衰老与全身健康 31

第四章 十二指肠疾病 33

第一节 十二指肠溃疡 33

第二节 十二指肠肿瘤 38

第三节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 40

第四节 十二指肠憩室 43

第五节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44

第五章 小肠憩室 48

第一节 小肠憩室解剖 48

第二节 小肠憩室炎 52

第三节 小肠憩室出血 54

第六章 小肠淋巴管与血管性疾病 57

第一节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57

第二节 小肠血管瘤 60

第三节 蓝色橡皮泡痣综合征 62

第七章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67

第一节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67

第二节 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71

第八章 小肠细菌移位 75

第一节 病因学 75

第二节 病理学 77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77

第四节 诊断 79

第五节 治疗 81

第九章 肠道菌群失调 85

第一节 病因学 85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分型 86

第三节 诊断 86

第四节 治疗 87

第十章 肠道息肉 93

第一节 病因和流行病学 93

第二节 病理学 94

第三节 分子病理学 103

第四节 诊断 106

第五节 治疗 111

第十一章 肠道家族性息肉病 117

第一节 腺瘤性息肉综合征 117

第二节 错构瘤性息肉综合征 127

第十二章 肠道平滑肌瘤 134

第一节 病因学 134

第二节 病理学 134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36

第四节 诊断 136

第五节 治疗 139

第十三章 肠道脂肪瘤 142

第一节 病因学 142

第二节 病理学 14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43

第四节 诊断 143

第五节 治疗 147

第十四章 胃肠道间质肿瘤 150

第一节 病因学 150

第二节 病理学 150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52

第四节 诊断 152

第五节 治疗 154

第十五章 肠道类癌及类癌综合征 159

第一节 病因学 159

第二节 病理学 160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61

第四节 诊断 162

第五节 治疗 165

第十六章 肠淋巴瘤 170

第一节 病因学 170

第二节 病理学 171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73

第四节 诊断 173

第五节 治疗 176

第十七章 结直肠恶性肿瘤 179

第一节 病因学 179

第二节 病理学 180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81

第四节 诊断 182

第五节 治疗 186

第十八章 溃疡性结肠炎 191

第一节 病因学 191

第二节 病理学 19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194

第四节 诊断 197

第五节 治疗 199

第十九章 克罗恩病 205

第一节 病因学 205

第二节 病理学 206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07

第四节 诊断 209

第五节 治疗 212

第二十章 肠道特殊类型溃疡 219

第一节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219

第二节 单纯性回肠末段溃疡 222

第三节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狭窄性小肠炎 225

第二十一章 肠结核 230

第一节 病因学 230

第二节 病理学 231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32

第四节 诊断 233

第五节 治疗 238

第二十二章 病毒性肠炎 240

第一节 常见病毒性肠炎 240

第二节 巨细胞病毒性肠炎 243

第二十三章 细菌性肠炎 248

第一节 病因学 248

第二节 病理学 249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50

第四节 诊断 251

第五节 治疗 251

第二十四章 细菌性痢疾 253

第一节 病因学 253

第二节 病理学 253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54

第四节 诊断 254

第五节 治疗 255

第二十五章 阿米巴痢疾 257

第一节 病因学 257

第二节 病理学 258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58

第四节 诊断 258

第五节 治疗 261

第二十六章 假膜性结肠炎 263

第一节 病因学 263

第二节 病理学 264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65

第四节 诊断 265

第五节 治疗 267

第二十七章 真菌性肠炎 272

第一节 病因学 272

第二节 病理学 273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73

第四节 诊断 274

第五节 治疗 275

第二十八章 肠伤寒 278

第一节 病因学 278

第二节 病理学 279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79

第四节 诊断 280

第五节 治疗 282

第二十九章 艾滋病相关性肠炎 285

第一节 病因学 285

第二节 病理学 287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89

第四节 诊断 290

第五节 治疗 291

第三十章 放射性肠炎 293

第一节 病因学 293

第二节 病理学 293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294

第四节 诊断 297

第五节 治疗 298

第三十一章 化疗性肠炎 303

第一节 病因学 303

第二节 病理学 305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10

第四节 诊断 312

第五节 治疗 314

第三十二章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326

第一节 病因学 326

第二节 病理学 326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27

第四节 诊断 327

第五节 治疗 331

第三十三章 胶原性肠炎 333

第一节 病因学 333

第二节 病理学 333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34

第四节 诊断 335

第五节 治疗 337

第三十四章 麸质过敏性肠炎 341

第一节 病因学 341

第二节 病理学 344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45

第四节 诊断 345

第五节 治疗 352

第三十五章 缺血性肠病 356

第一节 病因学 356

第二节 病理学 358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58

第四节 诊断 360

第五节 治疗 365

第三十六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367

第一节 病因学 367

第二节 病理学 368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69

第四节 诊断 371

第五节 治疗 374

第三十七章 阑尾炎 377

第一节 病因学 377

第二节 病理学 378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79

第四节 诊断 380

第五节 治疗 386

第三十八章 门静脉高压性肠病 391

第一节 病因学 391

第二节 病理学 39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392

第四节 诊断 397

第五节 治疗 401

第三十九章 肠淀粉样变 404

第一节 病因学 404

第二节 病理学 405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405

第四节 诊断 407

第五节 治疗及预后 410

第四十章 蛋白丢失性肠病 413

第一节 病因学 413

第二节 病理学 414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415

第四节 诊断 418

第五节 治疗 423

第四十一章 肠梗阻 426

第一节 病因学 426

第二节 病理及病理生理学 426

第三节 诊断 427

第四节 治疗 428

第四十二章 短肠综合征 431

第一节 病因学 431

第二节 病理及病理生理学 431

第三节 诊断 433

第四节 治疗 433

第四十三章 结肠黑变病 437

第一节 病因学 437

第二节 病理学 438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438

第四节 诊断 439

第五节 治疗 441

第四十四章 其他系统疾病在肠道表现 443

第一节 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 443

第二节 腹型癫痫 446

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 447

第四节 移植物抗宿主病 449

第四十五章 肠功能紊乱 463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 463

第二节 功能性腹胀 467

第三节 功能性腹泻 469

第四节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470

第五节 麻醉剂肠道综合征 470

第四十六章 便秘 475

第一节 功能性便秘 475

第二节 诊断与分型评估 477

第三节 治疗 478

第四节 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 480

第四十七章 肠内营养 485

第一节 肠内营养概念 485

第二节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区别 485

第三节 肠内营养适应证 486

第四节 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 488

第五节 肠内营养的应用 489

第六节 肠内营养管的使用 494

第四十八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消化道的 表现 496

第一节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496

第二节 病理学 497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 497

第四节 诊断 498

第五节 治疗 500

第六节 预后与预防 500

节选

第一章 肠道胚胎发育与结构 第一节 肠道的胚胎发育 一、肠道的胚胎发育 当胚胎发育至第3~4周时,由于三胚层发育速度不均衡,胚盘向腹侧卷折,形成圆柱状胚体。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被包卷入胚体内,形成一条头尾走向的封闭管腔,称为原始消化管或原肠。原肠分为三段,头段称为前肠,中段称为中肠,尾段称为后肠。中肠与卵黄囊相连,随着胚体的发育,卵黄囊相对变小,它与中肠的连接部也逐渐变细,形成卵黄蒂。卵黄蒂于胚胎第6周闭锁并逐渐退化消失。十二指肠由前肠尾段和中肠头段共同形成,小肠至横结肠右2/3部的肠管由中肠发育而来,横结肠左1/3部至肛管上段的肠管由后肠发育。 胚胎第4周,中肠为一条直管,以背系膜连于腹后壁。第5周,中肠的生长速度快于胚体,致使肠管向腹部弯曲而形成U形中肠袢。中肠袢以卵黄蒂为界分为头支和尾支。中肠袢系膜的中轴部位伴行肠系膜上动脉。 第6周,中肠袢生长迅速,肝肾的发育使腹腔容积相对较小,致使中肠袢突入脐带内的胚外体腔,即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第6~8周,中肠袢在脐腔中生长的同时,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逆时针旋转90°,中肠袢由矢状位变为水平位,头支由上方转至右侧,尾支由下方转至左侧。这时,尾支近卵黄蒂处形成一个囊状突起,称为盲肠突。 第10周,随着腹腔容积增大,中肠袢开始陆续从脐腔退回腹腔,脐腔随之闭锁。在退回腹腔的过程中,中肠袢做逆时针180°旋转。头支转向左侧,发育为空肠和回肠的大部分;尾支转向右侧,盲肠突之前的尾支发育为回肠末段,盲肠突之后发育为升结肠和横结肠右2/3。盲肠突的近段发育为盲肠,远段形成阑尾(图1-1)。 图1-1 肠道发育示意图 A.胚胎第5周;B.胚胎第6周;C.胚胎第11周;D.胚胎第12周 引自:Bruce Carlson,2013. Human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5th ed. Philadelphia:Saunders. 而后肠的大部分将发育为横结肠左1/3、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后肠末段膨大,称为泄殖腔,其腹侧头端与尿囊相连,腹侧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闭。第4~7周时,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增生突入泄殖腔内,形成尿直肠隔,最后与泄殖腔膜融合。泄殖腔被分成尿生殖窦与原始直肠。泄殖腔膜也被分为尿生殖窦膜和肛膜。原始直肠发育为直肠与肛管上段。第8周末,肛膜破裂,肛管相通。 二、肠道发育的相关畸形 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 主要见于食管和十二指肠。第6周,消化管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致使消化管腔完全闭塞。随后过度增生的细胞发生凋亡,管腔恢复正常。如果凋亡受阻,致使某一段消化管管腔变细,称为消化管狭窄。如完全无管腔,称为消化管闭锁。 2.先天性脐疝 由于脐腔未闭锁,肠管或腹腔脏器通过脐环膨出体外,称为先天性脐疝。 3.梅克尔憩室 又称为回肠憩室、Meckel憩室,因卵黄蒂近端未退化,保留一段盲囊与回肠相连形成憩室(图1-2)。 4.脐瘘 因卵黄蒂未退化,脐和肠之间形成一条瘘管,粪便可通过瘘管从脐部溢出(图1-2)。 图1-2 肠道发育畸形示意图 A. Meckel憩室;B.脐瘘;C.卵黄管残留致肠扭转 引自:Bruce Carlson,2013. Human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5th ed. Philadelphia:Saunders. 5.先天性巨结肠 多见于乙状结肠,因神经嵴细胞未迁移至肠壁内,该段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而不能蠕动,致使粪便淤积于病变结肠上段,久之造成肠壁极度扩张形成巨结肠。 6.中肠袢转位异常 中肠袢在发育过程中转位异常造成消化管异位,可表现为左位阑尾和肝、右位胃和乙状结肠等。 第二节 肠道解剖学与组织学 人体肠道始于幽门终至肛门,主要由小肠及大肠构成,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及肛门。各个肠段不同的结构赋予各个肠段特殊的生理功能。 一、小肠的解剖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5~7m,上端始于胃幽门,下续盲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大部分被腹膜固定于腹后壁,全长25~30cm,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根据其形态及位置,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图1-3)。 1.上部 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位于第1腰椎体右侧,起自胃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移行为降部。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临床常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图1-3 十二指肠解剖示意图 引自:Flank H Netter,2015. 奈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 6版. 张卫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降部 降部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黏膜形成环状襞,在其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为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圆形隆起为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到十二指肠小乳头,为副胰管的开口。 3.水平部 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第3腰椎前移行为升部。由于此部位位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故肠系膜上动脉可压迫此部形成十二指肠梗阻,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4.升部 自水平部向左上方斜行至第2腰椎左侧转向前下,与空肠相续,此处转折部形成的弯曲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右上壁被起于右膈角的十二指肠悬肌固定。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表面的腹膜皱襞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临床称为Treitz韧带,为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二)空肠与回肠 十二指肠以下的小肠分为空肠和回肠,又称为系膜小肠,近侧2/5为空肠,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远侧3/5为回肠,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右下部。空回肠黏膜形成环状襞并有密集的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空肠与回肠的形态结构自上而下逐渐改变,故两者无明显界线。空肠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管较丰富,颜色较红;回肠管径较少,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 二、大肠的解剖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m,起自回肠末端,终于肛门,围绕于空肠与回肠的周围呈框形(图1-4)。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是结肠与盲肠所具有的三种特征性结构。 (一)盲肠与阑尾 盲肠为大肠起始部,长6~8cm,左与回肠相连,后续升结肠,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盲肠位于右髂窝内,一般被腹膜完全覆盖,无系膜或有极短的盲肠系膜,位置相对固定。盲肠表面有3条结肠带集中于阑尾根部。 图1-4 大肠解剖示意图 引自:斯坦丁,2017.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41版. 丁自海,刘树伟,译.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肠与盲肠连接处称为回盲口,其黏膜折成上下2个半月形皱襞,称为回盲瓣。回盲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吸收,并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回盲瓣也是盲肠与升结肠的分界标志。 阑尾是一长2~20cm、直径为0.5~1.0cm的与盲肠相通的细管状结构,状似蚯蚓。阑尾根部较固定,尖端游离。阑尾位置多样,可在回肠下、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及回肠后,以回肠下位、盲肠后位多见。临床上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即McBurney点,作为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该点压痛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一个重要体征。 (二)结肠 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按其所在的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结肠的直径逐渐递减,乙状结肠末端最细,直径约为2.5cm,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1)升结肠长15~20cm,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后转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该转折处的弯曲称为结肠右曲或肝曲。升结肠无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小。 (2)横结肠长40~50cm,起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转向左后上方,形成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在脾的下方转向下续于降结肠,该处弯曲称为结肠左曲或脾曲。横结肠由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 (3)降结肠长25~30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肾外侧缘前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亦无系膜,活动性小。 (4)乙状结肠长约45cm,于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以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如系膜过长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三)直肠与肛管 直肠是大肠的末段,全长约15cm,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后移行于肛管。盆膈以上的直肠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膈以下的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2~3条直肠横襞,可阻挡粪便下移。 直肠壶腹下段黏膜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为直肠柱或肛柱,长1~2cm。各直肠柱下方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其相邻肛柱下端形成开口向上的小隐窝,称为肛窦,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窦感染时形成肛窦炎,可发展为肛周脓肿和肛瘘。沿肛瓣根部有一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齿状线以下有宽1~1.5cm的环形隆起,称为肛梳或痔环,其深层有直肠静脉丛和增厚的肛门内括约肌。齿状线是胚胎期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界,齿状线上下的组织学、神经支配、血管和淋巴回流均不相同。齿状线以上是黏膜,由柱状上皮构成,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痛觉神经末梢,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系,淋巴回流入腹腔淋巴结。齿状线以下是皮肤,由鳞状上皮构成,受体神经支配,对痛觉、触压觉和温度觉敏感,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系,淋巴回流到腹股沟淋巴结(图1-5)。 图1-5 直肠、肛管解剖及组织结构示意图 引自:斯坦丁,2017.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41版. 丁自海,刘树伟,译.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肠道的组织学 (一)肠道管壁组织一般结构 肠道管壁组织一般可分为4层,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 1.黏膜层 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是肠道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层:肠道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与管壁内的腺体相连。小肠上皮细胞间隙可散在分布少量淋巴细胞。 (2)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有内环与外纵行两层,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以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2.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与淋巴管。黏膜下层中还有黏膜下神经丛,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 3.肌层 除肛门外,肠道的肌层为平滑肌。肌层一般分为内环和外纵两层。环行肌收缩可使管腔缩窄,纵行肌收缩可使管腔变短,两者协同使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以利于食物消化,并使食糜逐渐向下推移。肌层还有肌间神经丛,结构与黏膜下神经丛相似,调节肌层的运动。 4.外膜层 肠道的最外层为外膜。小肠和结肠的最外层,除薄层结缔组织外,还有间皮覆盖,称为浆膜,可保持肠外表面光滑,减少摩擦,有利于肠道蠕动。直肠的外膜仅由薄层结缔组织组成,无间皮,称为纤维膜。 (二)小肠组织学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各具某些特殊的组织结构特点。 1.黏膜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肠道疾病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7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