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小真
页数:37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780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高等学校预防医学、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职业卫生学的教学和实践需要而编写。全书共十二章,包括职业卫生概论、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的职业危害、化学毒物的职业危害、物理性因素的职业危害与控制、个人防护装备、劳动过程中的不良因素、职业中毒急救与应急救援原则、重点行业职业危害与防治、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为了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系统学习,章末附有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安全工程、卫生监督、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企最单位的职业卫生培训教材或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职业卫生概论 1
第一节 职业卫生现状 2
第二节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5
第三节 职业卫生法规体系 9
第四节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 15
第五节 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 19
思考题 19
第二章 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 20
第一节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过程 20
第二节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主体内容 27
思考题 33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 34
第一节 劳动条件与职业危害 34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36
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致病条件和发病特点 38
思考题 40
第四章 粉尘的职业危害 42
第一节 概述 42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的监测、控制与防护 48
第三节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硅肺 56
第四节 煤尘危害与煤工尘肺 63
第五节 其他粉尘危害 70
思考题 80
第五章 化学毒物的职业危害 81
第一节 概述 81
第二节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 89
第三节 刺激性气体 108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 114
第五节 有机溶剂 117
第六节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125
第七节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131
思考题 139
第六章 物理性因素的职业危害与控制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微小气候及其特点 141
第三节 高温环境作业的危害与防护 142
第四节 低温环境作业的危害与防护 153
第五节 噪声环境作业的危害与防护 156
第六节 振动环境作业的危害与防护 170
第七节 电磁辐射 175
思考题 193
第七章 个人防护装备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第二节 个人防护装备的认证管理 195
第三节 个人防护装备的选用原则 196
第四节 各部位防护装备 199
思考题 227
第八章 劳动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228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228
第二节 劳动过程中引起的损伤及预防 233
第三节 人机工效学简介 245
思考题 246
第九章 职业中毒急救与应急救援原则 247
第一节 职业中毒急救 247
第二节 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 251
第三节 化学事故中的医疗应急处理 258
第四节 烧伤和化学烧伤的急救处理 266
第五节 意外灾害事故的医疗急救 269
思考题 271
第十章 重点行业职业危害与防治 272
第一节 石油炼制 272
第二节 机械制造 275
第三节 矿山开采 278
第四节 胶黏剂 281
第五节 家具制造 283
思考题 285
第十一章 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 286
第一节 工业通风概述 286
第二节 空气流动基本原理 288
第三节 通风阻力 293
第四节 通风机械及构造 298
第五节 除尘装置 302
第六节 粉尘综合控制 327
思考题 336
第十二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37
第一节 概述 337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338
第三节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集技术 340
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技术 346
第五节 化学物质的实验室分析技术 349
第六节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366
第七节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 370
参考文献 377
节选
第一章 职业卫生概论 职业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劳动方式所从事的一种生产或服务性活动,从事生产或服务性活动的人群称为职业人群。职业卫生所涉及的职业人群占世界人口的50%~60%,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产力要求,又是人生历程中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时间最长、精力最充沛的生命阶段。2019年7月,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国务院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既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职业卫生”即“职业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又称“劳动卫生”(labour hygiene)、“工业卫生”(industrial hygiene)。《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将“职业卫生”一词表述为“职业健康”,并正式发布实施。国家标准《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 15236—2008)中明确,“劳动卫生”与“职业卫生”是同义词。目前我国“劳动卫生”“职业卫生”“职业健康”三种叫法并存,含义相同。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良好的劳动条件对健康有利,而不良的劳动条件会使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导致职业病。不良劳动条件的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往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会暴露出来,其中许多危害具有累积性和扩大性的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所从事的劳动还会使潜在的不健康状况恶化。其中,有些情况其产生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正因为这些既不直接又不明显的影响,人们常常忽视职业危害的影响。 职业卫生学就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措施,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和增进职业人群健康的一门学科。也可定义为:职业卫生是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人群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使劳动者充分享有自由、安全、高效和社会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卫生学的目的在于防治职业病,减少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保护、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提高工作效力,并为劳动卫生立法、执法和现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策略。 职业安全(occupational safety)是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它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 职业卫生和职业安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可能相互独立存在,也可能相互联系,只要有劳动生产过程就可能存在安全、卫生的问题,均是为了防止劳动者在工作当中受到伤害,一方面表现为防止生理心理机能的伤害,另一方面表现为防止躯体外伤。 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人、机、物料、环境、方法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就是说,安全生产是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设备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受破坏的一切行为。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保障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是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正在逐步过渡形成“大安全”体系,即“职业安全健康”。 第一节 职业卫生现状 一、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受职业危害的人数、职业病的发病人数和因职业病而死亡的人数都居世界前列。近几年来,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为职业病患者总量大、发病率较高、经济损失大、影响恶劣(表1-1)。职业卫生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表1-1 职业病人数 据2001年统计,我国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学毒物有40余种,其中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有机锡和氰化物及腈类化合物居前五位。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化学毒物为铅及其化合物、苯和锰及其化合物。2001年全国共报告急、慢性苯中毒203起,急性苯中毒的病死率高达21.7%。三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急性中毒病例剧增。严重的职业中毒事故的共同特点是:生产企业多为家庭作坊或小型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工作场所条件差,缺乏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劳动者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根据30个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病报告,2010年新发职业病27240例;其中尘肺23812例,急性职业中毒617例,慢性职业中毒1417例,其他职业病1394例。从行业分布看,煤炭、铁道和有色金属行业报告职业病病例数分别为13968例、2575例和2258例,共占全国报告职业病病例数的69.02%。2010年共报告尘肺新病例23812例,死亡病例679例。23812例尘肺新病例中,94.21%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硅肺,分别为12564例和9870例;58.66%的病例分布在煤炭行业。2010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病例数的87.42%(表1-2)。 表1-2 职业病发展情况 2015年12月3日,国家卫计委 通报2014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当年共报告职业病29972例,其中职业性尘肺26873例,急性职业中毒486例,慢性职业中毒795例,其他职业病合计1818例。从行业分布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开采辅助活动行业的职业病病例数较多,分别为11396例、4408例和2935例,共占全国报告职业病病例数的62.52%。 2014年共报告职业性尘肺新病例26873例,较2013年增加3721例,增加了16.07%。其中,94.21%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硅肺,分别为13846例和11471例。2014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病例数的89.66%。 2017年,全国共报告各类新发职业病病例26756例。职业性尘肺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2790例,其中职业性尘肺22701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608例;职业性化学中毒1021例,其中急、慢性职业中毒分别为295例、726例;职业性传染病673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399例;职业性肿瘤85例;职业性皮肤病83例;职业性眼病70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5例;其他职业病12例。 目前尘肺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尘肺发病工龄有缩短的趋势;超过半数的病例分布在中、小型企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职业病危害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职业卫生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没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把关,许多未经职业病危害评价和未按“三同时”审查的项目相继开工投产,一些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和产业乘虚而入。 一些小企业制度不健全,使我国粉尘作业工人的受检率偏低(仅有29.4%);中小工矿企业的职业危害十分突出。据调查,83%的乡镇中小工矿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几种重要的职业病和怀疑为职业病的检出率高达15.8%。专家预测,即使从现在起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由于尘肺的迟发性特点,今后若干年我国仍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尘肺形势。 (二)用人单位法制观念淡薄 社会责任严重缺位,不履行职业病防治义务,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生产水平不高,技术设备落后,职业病危害严重,造成职业病多发。例如,一些在珠宝加工厂的工人,在通风不畅的条件中做工,工人们也没有佩戴任何防护用具,结果患上了硅肺病。 (三)职业病防治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尚不健全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简称《职业病防治法》)颁布施行后,由两个部门从不同方面履行职责,部门间配合不够密切,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不健全,职业卫生监管网络尚未形成。 (四)防病能力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有7亿多劳动者,其中包括1.5亿流动劳动大军,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务工行列,这些人自我“职业保护”意识淡薄,也没有享受到基本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长期大量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下,有不少人得了职业病,甚至丧失了劳动力。我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覆盖率较低,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2002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职业病防治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促进职业病防治、保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2年国务院还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有关部门为了配合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还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只要用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两个责任制度,加强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知识教育,职业病发病率就会大大降低,职业中毒等职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才会真正得到保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职业危害已严重影响劳动者的健康。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生产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职业卫生研究,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阐明劳动条件中各类生产性有害因素与劳动者健康水平、职业病的关系,为劳动条件的技术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改善作业环境、减少职业危害,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以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是每一个职业卫生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强化职业病“防、治、保”工作,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改进、发展职业卫生服务工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劳动保护意识不强,不断增长的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和目前有限的职业卫生服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法治体系尚不健全,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第二节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早在青铜器时代,我国在开矿和冶炼过程中,就运用自然通风、排水、照明和支护方法,降低了事故风险,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采铅矿工铅中毒的过程、病情及治疗有详细描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欧洲从16世纪开始就有职业病的报道。例如,被誉为工业卫生学之父的意大利拉马齐尼在《论手工业者的疾病》中,回顾了中世纪50余种不同职业中存在的职业卫生危害问题。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工业文明生产,人们对劳动过程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其目的是寻找有效对策,以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预防或减少职业危害。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卫生部于1957年首次公布了我国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职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