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桥生 左功叶 主编
页数:229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94608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其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用五四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将五四精神的火炬高扬并薪火相传,使青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书为江西师范大学部分学生代表在寻访五四青年足迹,瞻仰旧居旧址,查阅相关五四文献的资料,收集整理相关故事等整理的汇编作品。
本书特色
五四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谱源,经过百年沧桑,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青年学子通过实地寻访,阐述了五四精神诞生、发展及传承的学习认知。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这是一场豪情壮志的青春宣言。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青年学子永远在路上。
目录
捧一颗初心,献给祖国
青春之五四,青春之中国
重走五四路,我们正青春
五四之魂,亘古不衰
五四百年潮正阔,青年逐梦新征程
百年五四至,青春正当时
青春有你,我们携手同行
忆红色岁月,承五四薪火
承五四魂,立青年志
行五四路,传五四魂
寻路五四,勇担使命
传承五四精神,践行永远在路上
奋进正当时,青春勇担当
做时代有为青年
追寻五四足迹,铭记吾辈使命
传五四之精神,创青春之中国
弘五四之正气,担青年之使命
回望百年五四,筑梦崭新征程
忆峥嵘岁月稠
重寻五四记忆,传承五四精神
青年之力,青春未来
百年五四传精魂,热血青春谱华章
再看,依旧是青年
五四百年北京行,一场精神的洗礼
节选
百年五四精忠魂,绵延不绝爱国心 在这流金铄石的7月,在这百花争妍的仲夏,在这绿树成荫的时节,作为江西师范大学红色文化宣讲团的一分子,我幸运地参加了以“传承五四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北京作为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故事的城市,从先秦蓟燕的都城到辽元的陪都,再到明清的皇城,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关于中国沧桑巨变的印证。百年前的5月4日,中国爆发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反帝爱国运动,即五四运动。它从单纯的学生示威游行演变成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大规模爱国行动,折射出中国人赤诚的爱国心。不爱国,哪能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不爱国,哪能面对着军警的镇压而无所畏惧?不爱国,哪能以血肉之躯力抗无情的刀枪?悠悠百年,五四运动已经与青年一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辈青年自当有一个忠于祖国的灵魂,传承着绵延不绝的爱国之心。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爱国不是简简单单地放在嘴上,而是要真正彻底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脱离实践而单独存在,那将是苍白而无力的,就如同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如陆游所言:“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对于“五四运动”这一历史名词,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从书本的学习中有所耳闻,但我们要真正实地去了解它的曾经,把一个纯粹孤立的历史名词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当时的实物、照片、报刊的解读去深入回顾它的来龙去脉,形成自我的正确判断,这才是对历史事件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因而,此次红色文化宣讲团围绕着当年五四运动的历史轨迹,进行全方位的深人参观、考察、学习,在亲身实践中、追寻中找到最直接的精神感悟。北大红楼、东交民巷、火烧赵家楼遗址、李大钊故居等多地都见证了百年前的那场运动。经过一周的北京行,每个人无不在感慨:百年之运动永难抹去,五四之光辉浩然长存。我们回顾百年五四对今后的自我成长是大有益处的,由五四运动联想到近代中国的万千事,再化作实际行动来高扬五四精神,这才是真正地达到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至高境界。 知耻——穷困中国的困境激斗志 我怀着以史为鉴的心情跟随宣讲团一起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它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部分所展示的就是中华民族这百年来的屈辱史。站在那张著名的《时局图》面前,满怀耻辱与悲愤的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图中“北边的熊、东边的鹰与旭日、南边的犬和蛤蟆”,具象地反映了大清帝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现实,真可谓不言而喻,一目了然。这又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近代中国遭受的耻辱: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被签订、一块块难割舍的国土被肢解、一项项不公正的条款被接受、一箱箱白花花的银两被“赔偿”……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无不见证着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所遭受到的耻辱与痛苦。曾经的辉煌与强大已不复存在,每一次战败签约、割地赔款的疼痛,不仅麻木了晚清政府,更加重了国人的耻辱,长久的循环往复使得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难之中。同时,这段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不屈斗争史,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全新挑战,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对国家前途命运进行再造的殷切希望,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康梁的“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最后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力求改国之颓势,变民之愚昧,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终究难逃失败之结局。当然,还有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反抗斗争之中,从三元里的反英斗争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一股巨大的洪流汇聚在一起形成磅礴之势,最终冲垮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开始启迪中国千万普通百姓的思想。无数的历史事实无不证明一点,只有同人民群众真正结合到一起的思想或行动,才能使效果最大化。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让国人明白,只有重新激起关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方能摆脱国之穷困。 奋醒——青年学子的呐喊唤国人 随着“一战”的结束,战胜国对战败国新的清算开始了,日本人千方百计地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全部利益,尤其是对山东半岛的谋取之心愈演愈烈,看似平静的中国正悄然酝酿着新的风云。紧接着1919年的巴黎和会,看似“沉默的朋友”的日本彻底暴露了它的狼子野心,并以不签合约为要挟来逼迫当时的英、法、美等国,对于中国它也秘密地要求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日本自以为山东已成为囊中之物,殊不知这却成为激起千万中国人参与的巨大运动的导火索。在北大红楼一楼《新潮》杂志社的会议室里,我看到了满满的旗帜与标语,脑海里浮现出百年前的五四前夕学生们夜以继日地赶制这些游行示威的“武器”的场景,这是他们内心对信仰的坚守,是对国耻的回应,更是对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