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曹霞 著
页数:29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321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70后”女作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这一代女作家与“50后”“60后”女作家的差异,细读其文学文本,揭示其丰富而广泛的社会内容和内涵,探寻其作为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的价值。本书对“70后”女作家文本中的社会性别关系、传统文化资源、叙事技巧探索、身份认同与转换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其文化特征、性别特征、社会与时代特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什么“70后”女作家的性别意识逐渐不那么明确和强烈,在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深刻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又有哪些作家代际的问题,以及在世纪转换过程中,中国女作家、中国文学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剖析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女性文学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思想文化问题,以及世纪和代际变迁之间的多元、多重、多层次联系。
作者简介
曹霞,1973年出生,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研究、文学批评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1949-1976)》、《文化研究与叙事阐释:当代小说史观察的若干视角》。在《文学评论》《南开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和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17年至2018年任教于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协文学院第八届合同制作家,南开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梁斌研究会理事。2018年入选天津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获得天津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目录
前言
上编 性别意识与性别叙事的变迁
第一章 20世纪50-70年代:意识形态话语与性别意识的规训
第一节 工农兵妇女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婚恋叙事的净化功能
第三节 公共实践中的妇女权威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话语与性别话语的分野
第一节 “人”与“性别”的失衡
第二节 性别意识与主体建构
第三节 历史场景中的女性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与性别意识的自觉
第一节 身体叙事与姐妹情谊
第二节 女性与新历史主义
第三节 城市经验与性别写作
第四章 新世纪:对话性与性别叙事的超越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从对立到和解
第二节 女性写作与城乡叙事
第三节 文化史中的性别书写
结语
下编 “70后”女作家论
第五章 魏微:一个时代的精神形态学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诗性建构
第二节 时间、空间与生命形态
第三节 情感结构与现代生活
第六章 盛可以:闪电在深渊里的舞蹈
第一节 明亮的尖锐及其力度
第二节 慈念悲心与证悟修行
第三节 叙事空间与美学机遇
第七章 鲁敏:一个作家的“变形记”
第一节 乡村乌托邦与时代伦理的变迁
第二节 匮乏、暗疾与孤独
第三节 身份/身体:抵达生命认知的路径
第八章 黄咏梅:走向形而上的旅程
第一节 从日常生活到历史叙事
第二节 从边缘人生到中年书写
第三节 迫近终点的生命,或“丧失”
第九章 付秀莹:美学自觉与“陌上中国”
第一节 梦、留白与叙事的宽度
第二节 追忆与转述:审美与实践的矛盾
第三节 “陌上中国”与乡土书写
第十章 梁鸿:抵抗遗忘的艺术与意义
第一节 “梁庄”与土地的黄昏
第二节 飞地、幻象与知识青年
第三节 从时间中拯救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上编 性别意识与性别叙事的变迁
第一章 20世纪50-70年代:意识形态话语与性别意识的规训
第一节 工农兵妇女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婚恋叙事的净化功能
第三节 公共实践中的妇女权威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话语与性别话语的分野
第一节 “人”与“性别”的失衡
第二节 性别意识与主体建构
第三节 历史场景中的女性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与性别意识的自觉
第一节 身体叙事与姐妹情谊
第二节 女性与新历史主义
第三节 城市经验与性别写作
第四章 新世纪:对话性与性别叙事的超越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从对立到和解
第二节 女性写作与城乡叙事
第三节 文化史中的性别书写
结语
下编 “70后”女作家论
第五章 魏微:一个时代的精神形态学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诗性建构
第二节 时间、空间与生命形态
第三节 情感结构与现代生活
第六章 盛可以:闪电在深渊里的舞蹈
第一节 明亮的尖锐及其力度
第二节 慈念悲心与证悟修行
第三节 叙事空间与美学机遇
第七章 鲁敏:一个作家的“变形记”
第一节 乡村乌托邦与时代伦理的变迁
第二节 匮乏、暗疾与孤独
第三节 身份/身体:抵达生命认知的路径
第八章 黄咏梅:走向形而上的旅程
第一节 从日常生活到历史叙事
第二节 从边缘人生到中年书写
第三节 迫近终点的生命,或“丧失”
第九章 付秀莹:美学自觉与“陌上中国”
第一节 梦、留白与叙事的宽度
第二节 追忆与转述:审美与实践的矛盾
第三节 “陌上中国”与乡土书写
第十章 梁鸿:抵抗遗忘的艺术与意义
第一节 “梁庄”与土地的黄昏
第二节 飞地、幻象与知识青年
第三节 从时间中拯救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