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布莱恩·格里瑟姆
页数:432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201228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论文写作指导书,作者就怎么找论据、怎么写引言摘要、怎么用论据、怎么把资料转换为自己的观点等涉及论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优化提高的方法,旨在指导读者写出高水平论文。跟随作者的引领,读者可以经历写作的各个阶段,并在过程中得到学习技巧和思维技巧的锻炼,以更好地解决日后写作中的问题。
作者简介
[英]布莱恩·格里瑟姆(Bryan Greetham),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技巧领域的资深导师。现为马里兰大学(欧洲)哲学教授,著有《哲学导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等。
本书特色
◎论文写作之难,所到之处“哀声遍野”。其看似深奥,实则有“技”可循。写出好论文的能力并非天生,关键或许在于是否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对怎么找论据、怎么写引言摘要、怎么加注、怎么提出论点、怎么论证论点甚至怎么遣词造句等论文写作的方方面面,作者均提出了实用方法,要言不烦,一看便懂。
◎作者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领域的资深导师,指导过众多学生,深知学生论文写作中的痛点。
◎丰富的例子辅助理解,并伴有针对性强的练习,从此告别纸上谈兵。
目录
为何要写论文? 5
几个阶段 11
第 1 阶段 解析问题 1
第 1 章 显现结构 4
第 2 章 实例 14
第 3 章 学会分析 23
第 4 章 三步法——第一步与第二步 28
第 5 章 创建你自己的概念 38
第 6 章 第三步——检验概念 46
第 7 章 头脑风暴 56
第 8 章 灵活性 67
第 9 章 恰当地发挥能力 77
第 10 章 能力类型 83
第 11 章 改变学习模式 90
第 2 阶段 查找资料 99
第 12 章 有目的地阅读 104
第 13 章 处理观点 109
第 14 章 以分析与结构为目的记笔记 118
第 15 章 记住笔记内容 125
第 16 章 以批评与评价为目的记笔记 135
第 17 章 批判性思考与阅读 149
第 18 章 构建检索系统 169
第 19 章 时间规划 180
第 20 章 制定个人时间表 191
第 3 阶段 文章规划 201
第 21 章 规划文章:争取最高分 205
第 22 章 材料的编辑与排序 215
第 23 章 为考试做规划 227
第 24 章 考前复习 235
第 4 阶段 写 作 243
第 25 章 让观点现于纸上 247
第 26 章 引言 257
第 27 章 段落—主题句 264
第 28 章 段落—论证的展开与论据 276
第 29 章 结论 284
第 30 章 风格—质朴 1:句子 290
第 31 章 风格—质朴 2:词语 302
第 32 章 风格—简练 309
第 33 章 风格—指导原则 314
第 34 章 论据的使用 325
第 35 章 抄袭 340
第 36 章 引用与参考文献 351
第 37 章 反思性写作 367
第 5 阶段 修 改 377
第 38 章 保存最佳观点 381
第 39 章 修改结构 386
第 40 章 修改内容 393
结 论 409
参考文献 412
出版后记 414
节选
为何要写论文?
对许多学生而言,尽管他们可能已写了好几年的作文,但写作的原因却简直像是不解之谜。对另外一些学生而言,比如并未将写作当成自己任务组成部分的理科生,或是来自对知识有不同理念、对老师的角色有不同认识的其他文化的学生,写作的原因也许就更令他们费解了。
因此,在本书开端便澄清这个问题会大有助益。理解了为什么要做某事及其价值,我们在任务当中才能更有信心,态度更为积极。可以说,写作的原因有二:一为普遍的、哲学层面的原因,二为实际层面的原因。 普遍层面的原因
一切学术探索的核心都是发现真理,对我们的生命与我们所处的世界形成更好的理解。为达成此目标,我们必须互相交流观点,最好的方式便是写作。写作是思维的形式之一,一种最难但最有效的形式。写作让我们向自己也向他人暴露我们的观点中不相关或有漏洞的地方,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增加论据,什么地方需要重新思考。在此过程中,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理解也越来越完整。 写作是思维的形式之一,一种最难但最有效的形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如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写作要求我们的思想呈开放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论点,并发现什么地方需要完善提高。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论述,而非辩论。辩论的目标是获胜,为此目标我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夸大自己的论点、无有力证据却要力争,甚至隐藏易于击破之处。辩论者犹如巧舌如簧的推销员,唯一的目的就是说服对方买自己的产品,为此目的,逻辑、平衡、论据如有妨碍,都可牺牲。 例子
苏格拉底
早在 24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告诫学生要避开传统辩论与修辞中的过度简单化的做法。 批判性思维
今天,我们追随苏格拉底的步伐,全世界的大学都认可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有批判性思维,学生才能甄别谬误,发掘论据,将开发不足、隐藏多于显露的论点挖掘出来。这一切都与不择手段说服对方的做法相抗,后者是在售卖观点,而不是直接处理论据从而让真理显露出来。 文章不可偏倚一面
论述不同于辩论,论述者会认识到大多数问题都有多面性,如仅处理一面则有风险,极易错过探索事实的关键之处。科学家们会考虑一切反对其理论的观点,为了确保自己或他人理论建构的基础足够牢固,他们不会压制任何与其观念相悖的观点。 例子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
对反对他的血缘理论的观点,达尔文没有置之不理或压制掩盖,而是一丝不苟地全部收集起来,并在他《物种起源》一书中专辟一章集中处理。 合作而非竞争
可见,写作有助于理解,写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味着将我们所知、所信开诚布公地告知他人。哲学家约翰·帕斯莫尔(John Passmore)曾说:“理解,而非取胜,这是论述的目标;合作,而非竞争,这是论述的方法。”如同科学家一样,我们在写作时,也欢迎批评,把它当作重要一步,为后面的人铺好基石,一步步接近真理。正如艾萨克·牛顿那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