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表征论的多副面孔

封面

作者:周靖 著

页数:24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081705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表征论(表象论)这一西方哲学中的经典问题为线索,聚焦于当代英美哲学前沿研究,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在较为完整地勾绘当代表征论的理论地貌同时,阐释了这些理论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地探查融通原本并行相悖的诸立场与理路(这主要体现为理性主义进路和自然主义进路之间的分裂)的可能性,很终构建出了一种融合表征诸面相的自然主义式的表征论。本书既是一项前沿问题研究,也是一项试图在哲学史的问题脉络内进行拓进的创新型研究。

作者简介

周靖,男,1989年生,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与奥斯陆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语言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心灵哲学,以及符号哲学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著有《“世界”的失落与重拾:一个分析实用主义的探讨》,译著有《匹兹堡问学录——围绕与布兰顿的对谈》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塞拉斯的科学表征论25

第一节 塞拉斯对所予表征的批判和实在论思想27

一、 对所予表征的批判27

二、 科学实在论和自然主义唯名论31

第二节 对塞拉斯的挑战45

一、 麦克道威尔的批评:思维与实在的无界性45

二、 布兰顿的批评:放弃实在概念49

小结表征的实在面孔52

第二章 普莱斯反大写的表征论55

第一节 普莱斯的全局表达主义纲领56

一、 对大写的表征论的批判56

二、 表达主义的全局化58

第二节 对普莱斯的挑战62

一、 霍维奇的批评:内容之于紧缩论的必要性62

二、 吉伯德的批评:外表征语汇具有独立的结构67

三、 布兰顿的批评:外表征语汇可作为语义表达的资源

70

第三节 表征语汇的界限问题73

一、 表征关涉世界的限度73

二、 再议表征的实在面孔77

小结表征、实在和认知的界限问题86

第三章 戴维森和布兰顿的语义表征论88

第一节 弗雷格句子分层理论的洞见89

一、 弗雷格的三个洞见90

二、 理解指称的语义和语用维度93

第二节 以先验的“真”贯通内/外表征的戴维森策略94

一、 完全因果律保证的形式“真”95

二、 维系了意义和指称关系的“真”96

三、 作为宽容原则根本依据的“真”98

四、 戴维森与弗雷格的同和异100

第三节 以非先验的“真”保障外表征的布兰顿策略101

一、 对弗雷格的重要背离:实质推论优先于形式推论

101

二、 弗雷格式的原子语义学和黑格尔式的历史语义学

107

三、 语义表征的本质111

小结 表征的语义和语用面孔120

第四章 麦克道威尔的直接表征论122

第一节 麦克道威尔对经验概念的改造与世界的直接性

125

一、 恢复世界的要求125

二、 经验概念的重构127

三、 思想的客观意指129

四、 经验感受性和理性自发性融合的深层依据134

五、 析取论和心灵—世界的无界性138

第二节 麦克道威尔和德雷福斯之辨:“世界”的存在论

要旨145

一、 德雷福斯对麦克道威尔的批评:心智神话146

二、 麦克道威尔的回应:实践之知的无界性150

三、 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威尔的思想交融:实践智慧优先

153

第三节 麦克道威尔关于语义表征的异议158

一、 对戴维森的批评:二元论的尾巴158

二、 对布兰顿的批评:推论主义无法突破语义内在性

163

小结 表征的“自然—理性”混合面孔167

第五章 米丽肯的自然表征论170

第一节 米丽肯论自然世界的首要性174

一、 殊念和殊踪概念下的世界布局174

二、 语言的自然语义基础178

三、 PP表征中语言与世界的直接关联183

第二节 米丽肯、布兰顿和麦克道威尔的初步融通185

一、 米丽肯和布兰顿:自然与理性的汇合185

二、 米丽肯、埃文斯与麦克道威尔:再议世界的直接性

论题191

小结 表征的自然面孔198第六章融合表征诸面孔的自然主义方案200

第一节 自然空间和规范空间的连续性论题202

一、 塞拉斯关涉世界的类比论证与隐在的二元论承诺

202

二、 米丽肯的自然主义对塞拉斯式二元论的克服208

第二节 从自然到规范进展的历史模式213

一、 米丽肯自然主义和布兰顿理性主义的勾连点213

二、 黑格尔式的布兰顿:关于自我和表征的建构217

小结 表征诸面孔在从自然到规范发展进程中的位置224

结语226

参考文献234

后记245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表征论的多副面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