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晓明
页数:32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80621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复旦大学创始校长马相伯等先贤论述大学教育的文章选编,内容涵盖复旦大学创立经过及每个历史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复旦先贤对各自所处时代的教育都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与深入的思考,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复旦大学立德树人的精神传统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弘扬。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他们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吴晓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
本书特色
马相伯先生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毅力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筚路蓝缕,开一代风气,使复旦初具规模;严复、李登辉、颜福庆、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一代又一代复旦先贤砥砺前行,前赴后继,推动中国现代大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尽管那些时代尚未有“通识教育”这样的明确表述,但复旦通识教育的精神与理念可谓深切第一、一以贯之,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学的传统之中。本论集鲜活地呈现了复旦这一深厚的精神传统。
目录
序 …1
马相伯 …
1. 震旦学院章程 …
2. 想当年创办震旦 …
3. 从震旦到复旦 …
4. 复旦办学始末备忘文稿 …
5. 复旦公学章程 …
6. 蔡孑民先生与二十四个学生学拉丁文 …
7. 中国人的演说 …
8. 中国人应知道国家是什么 …
严 复 …
1. 复旦公学募捐公启 …
2. 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
3. 与《外交报》主人书 …
4. 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 …
5. 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 …
6. 实业教育 …
李登辉 …
1. 教育之真谛 …
2. 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 …
3. 适应新环境的新教育 …
4. 李登辉致毕业学生词 …
颜福庆 …
1. 中国医学教育的过去与未来 …
2. 中国医事事业之前途 …
3. 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 …
4. 医家之责任 …
5. 把医学科学提高到国际水平 …
朱恒璧 …
1. 朱恒璧谈办上海医学院的历史和经验(节录) …
2. 朱恒璧教授谈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渗透是当今科技发展的
趋势 …
吴南轩 …
1. 青年的情绪教育 …
2. 七十年来复旦立校特出的传统精神 …
章 益 …
1. 中国新教育理论建设刍议 …
2. 教育与社会 …
3. 教育与文化 …
4. 青年修养 …
5. 全国专家对读经的意见——章益先生之意见 …
陈望道 …
1. 上海复旦大学的今昔 …
2. 关于发扬学术上的民主问题 …
3. 学风是学校工作中最广泛基本的问题 …
4. 两个原则——对于中国文学系改革的意见 …
5. 努力学习,争取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有新的成就 …
6. 怎样研究文法、修辞 …
7. 新闻馆与新闻教育问题 …
苏步青 …
1. 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 …
2.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意见 …
3. 高等教育的质量亟须提高 …
4. 略论数学人才的培养 …
5. 青年人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知识 …
6. 略谈学好语文 …
7. 理工科学生与文学 …
谢希德 …
1. 中国综合性大学的状况与展望 …
2. 面向现代化,培养高质量人才 …
3. 学校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
4. 总结经验,改进工作,逐步完善导师制 …
5. 坚持教育改革,创建两个文明,把复旦大学办成第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
华中一 …
1. 我的办学理念 …
2. 论文理渗透 …
3. 论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 …
4. 头脑风暴 …
致谢 …
节选
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可以从这名词的拉丁字源里,找出一个很好的回答。教育在英文里是Education,即从拉丁的Ex和Duco产生。Ex的意思是“从出”,Duco的意思是“引导”,合起来便是说“引导出来”。畅言之,即是把个人原有的潜伏能力,导之使能充量发展也。所谓潜伏的能力,是包括身体、智力、社会和道德各方面的。教育的趋势,在理论上虽然是一天天注重在多方面的启发,在实际上的进步,却是非常缓滞,有时竟与这理论背道而驰。 在过去的教育设施中,尤其中国,太偏重于智育方面,以致把其他方面都忽视了。结果是,一般所谓受过教育的人,虽是智力发达很高,然而或是体质颓弱,形同病夫,或是思想空泛,不切实际,甚至于有文无行,变为腐化的官僚政客、学痞商蠢,更是自郐以下了。这种状况,在闭关自守的时期,已经是流毒社会,在今日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假使一国的教育长此情形,国家自然是要落伍的。 自清代以来,与外人接触日多,渐知道维新之必要,于是尽力模仿西方。但是那时只看西方物质文明之可惊,我们的模仿亦就着重在物质方面,所以那时大家都只晓得提倡“西艺”。至于西方文明之精神方面,虽是西方文明的精神精髓,却反因未受了解,而遭遗弃。我们改革的结果,只是抄袭了一些西方的皮毛,拾得一些西方的糟粕。今日的情形,尤其不幸。我们因为对于一切旧制度、旧道德、旧礼教的怀疑,把这些一股脑儿都打倒推翻,同时却又不能产生新道德的标准。一般青年所受的教育,都只有理智的片面,丝毫谈不到全人的发展。若是与西方比较起来,在西方国家,道德的训练,即使在学校未能完备,他们的家庭社会各种组织里面,尚可补救维持;而在中国,则无论学校以内,或学校以外,竟无一处与道德的训练有关。在先我们虽以精神文明自豪,鄙视外人为太重物质,而在今日,则物质与精神,两均不能如人了。 人类生活,包含德智体三元素,是缺一不可的。三者的发展,贵在平匀。忽略其一,未有不牵及其他之理。单重体育,只能造成蛮横的强力;单重智育,只能造成狡猾的自私。要养成才德兼备的人才,就非重德育不可。我们若以为单靠理智的磨练,就可令学子的志行高洁,那就大大地错了。世间最可怕的凶,不是专恃蛮力的人,而是足智多谋的人。他们逞其鬼蜮的伎俩,真可以杀人不必血刃;他们的智慧,适足以增长他们的罪恶。至于忽视体育,亦常致悲惨的结局,只需向现在学校一看,其中因体质亏损以致学成而不能用的,比比皆是,即可知轻视体育之害。我们不主张特别注意三育中任何一种,上面已说过,三育是不可偏废的,不过今日奸诈百出贪欲炽张的时代,对于德育,似不能不多加之意。按:“之”疑为“注”字之勘误。 近代教育的思潮,是由个人与社会对抗的观念,进而至于个人与社会调和的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把个人潜伏的心能,尽量引导,使之发展,以替社会谋福利。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个人中最有价值而应启发的心能,亦就是在社会上高贵的德行。这些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有三件,就是独立、忠实和协作。 独立是不依赖的意思,我们给学生以种种练习,目的不是要他们把书中所载或教师所授的知识,一件件记牢,而是重在养成各自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明明是教育的一种主要目的,而往往不为一般教师所懂得。他们只愿把学生的脑子填满,便算尽其能事,实是可叹得很。我们要养成学生的独立,应明了独立不是一种单纯的德行,其中包含的心理分子很多。学生如要有独立的能力,他必须有一往直前的决心,吃苦耐劳的毅力,挨受诮骂的勇敢,百折不回的志气。但是学生中有几人够得上独立的初步,教师中又有几人能本着这个目的去教导学生呢?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所做的工作,无非把教师指定的功课,很草率地略一涉猎,专为准备次日回答教师考问之用,书中精义,尚且未明,更不能说到独创的见解。至于教师,则因任课繁多,每日亦仅能把书本稍稍咀嚼,预备作为讲演的资料,亦是无暇深思。他们参考书籍,并非旁征博引,做他们学说的佐证,实则专如商贩之趸批货物,以备零售而已。假使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独立,当然应从自己做起。在学校里的独立,就是在社会里独立的基础。社会里的分子,能够独立,才能成进步的社会;国家里的公民,能够独立,才能有进步的国家。凡是一个教师,倘能引导学生为独立的思想者、独立的劳动者,他真可称为造福于社会了。 忠实是稳固健全的社会不可少的条件。其中心理的分子,是服从、敬重和爱心。有一句西谚说得好,要指挥别人的人,自己先得练习服从,这话确不错。我们亦可仿着这句的意思说:凡不能敬重别人的人,亦不会受别人的敬重。为办事上的效率起见,牺牲己见,一唯上级人员之命令是从,是有价值的服从;把别人的人格看得如同自己的人格一般应当维护,是有价值的敬重;把别人的幸福看得如同自己的幸福一般重要,是可宝贵的爱心。三者都是化小我于大我之中,便都是忠实的本质。 无论在一个什么机关,或学校里,倘要进行顺利,忠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能得学生对他忠实,他的贡献才能宏大。反之,若是一个学校里面,由于师生间的关系太机械,于是从生疏而冷淡,从冷淡而隔阂,从隔阂而猜疑,从猜疑而种种不忠实之现象起,而至于决裂破坏了。教师应知除了知识传授以外,对于学生性情之陶冶,应当负大部责任。要造成忠实的学生,先就该做忠实的教员。 协作的观念,在教育学说里,还很新。这观念由于解决经济界里的劳资冲突而起,现在一切社会生活里,都有它的应用了。协作的利益是节省劳力,增进生产,集合力量。在学校里练习协作,最好的地方,自然是运动场。在各种球戏竞赛的时候,每组的球员,都要和谐地一致前进,各人有各人应尽的职务,各人应各尽他的能力,非但不能懈力,且亦不可争功。协作是要有同情和牺牲的精神,专以公益为重的。所以运动除去锻炼体魄之外,还有它特殊的功用。 假使把今日的中国社会,解剖了看一看,恐怕最缺乏的就是协作的精神。无论大小团体,其中分子,总是各执一端,争执不下,从不晓得团体的利益应置在任何个人利益之上。因为社会中有这种缺点,更要在学校注重协作的训练。 德育的重要,可说是无可疑义的了。德育的设施,是绝不容缓的。假使教育事业要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有所贡献,不当仅注重物质的进步,而更当注重道德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