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传媒文化研究(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

封面

作者:陈龙著

页数:28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000966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新领域的开辟,力争做到理论有建树,观点有创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与一般本科教材相区别。
特点之二是不过分拘泥于以往教材的模式,充分考虑研究生读者层次的特点与需要,在展现作者多年来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同时,力求开放性与引介性,努力为读者开辟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研究视野。
特点之三是经典理论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兼收并蓄,既有新闻理论、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经典问题的新演绎,又有传媒文化、媒介批评、传播研究方法、传媒体制比较等交叉领域的新探索。
另外,本套丛书的作者中既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著名新闻院系的学科带头人,也有海外学成归来、中西兼收的青年新锐,相信可以较好地满足各校研究生教学的需要。

相关资料

现代性是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中指出,“现代性”一词在17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了,而它在法国的出现则在19世纪中期。关于现代性之所指,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时间概念:“通常的看法认为,现代是指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则更多地是指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和文化,”①。随着后现代主义在哲学、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对现代性的批判,现代性概念也就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和审美等不同层面的意义。由此,“‘现代性’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出格,这不但涉及历史、美学、文学批评领域,而且还涉及经济、政治和广告领域,从而使它变成了一个集最相矛盾的词义于一体的十足的杂音异符混合体”②。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这种新的知识和时代产生了不同于中世纪的新的模式和标准,它的特征和贡献在于个人自由。福柯则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指一个时间概念,他认为现代性主要是指和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则从批判的立场来理解现代性,在他看来,现代性就是一种以元叙事为基础和标志的宏大叙事。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于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③概而言之,关于现代性,在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层面上的理解各有不同。刘小枫认为,作为历史时间的现代概念与作为问题的“现代性”概念是不同的,历史学、哲学和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理解亦有差异。但尽管如此,他认为,现代性的含义还是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一种普世性的转换每一个体、每一民族、每种传统社会制度和理念形态之处身位置的现实性(社会化的和知识化的)力量,导致个体和社会的生活形态及品质发生持续性的不稳定的转变。”“现代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的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一群体心理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全方位制度转型。”④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媒介与传媒文化
第二节 文化与传媒文化
第三节 传媒文化的特性
第四节 传媒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章 西方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一节 结构主义一符号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三节 英国文化研究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五节 经验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二章 传媒文化的传播特性
第一节 传媒文化服务于政治与商业劝服
第二节 逼真诱惑:传媒文化的视听劝服手段
第三节 广告文化与消费认同
第三章 传媒文化的生产
第一节 传媒文化的文本与话语生产
第二节 传媒文化生产中的明星制造与偶像崇拜
第三节 传媒文化中的消费欲望生产
第四节 追星与青年亚文化
第四章 传媒文化的受众
第一节 传媒文化的受众
第二节 几种批判的传媒文化受众研究
第三节 受众在传媒文化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与主体性
第五章 传媒生态与传媒制度
第一节 “一仆二主”的传媒生态结构
第二节 传媒文化的社会格局
第三节 传媒文化生态中的商业化机制
第六章 传媒文化中的权力结构
第一节 传媒权力的生成
第二节 媒介接触方式与媒介霸权
第三节 传媒权力的实现途径
第七章 媒介的真实建构
第一节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真实建构”
第三节 新闻框架与媒介真实的建构.
第四节 “真实”与再现真实
第五节 媒介真实的文化属性
第八章 传媒文化的奇观化
第一节 “奇观”理论起源
第二节 传媒文化:从景观到奇观
第三节 媒体的视觉化奇观
第四节 情欲的奇观——身体叙事
第五节 媒体政治奇观与奇观化的政治
第九章 传媒文化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及社会认同性
第一节 都市消费与视听形式的变迁
第二节 传媒文化与现代性
第三节 传媒文化与后现代性
……
第十章 传媒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十一章 全球化视野中的传媒文化
第十二章 符号学方法的传媒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传媒文化
第十四章 性别与传媒文化研究
第十五章 传媒文化研究的当代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各种媒介技术的发明,往往都是出于方便公众传播的考虑。但这种善意的动机和理想,往往被文化现实击得粉碎。20世纪末的媒介化生存转眼间就进化为数字化生存,然而,人们为“媒介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喝彩的掌声尚未停息,却传来“艳照门”近乎灾难性的网络蔓延,冲击着全社会的道德底线。这绝对不是孤立现象,博客、播客、晒客这些新生事物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发展似乎都朝向公布隐私的方向拓进。私人情境在“媒介化+数字化”的条件下渐渐转化为公共情境的东西,私人空间越来越被挤压到一个可怜的境地。不可否认,这也是传媒文化! 《传媒文化研究》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新领域的开辟,力争做到理论有建树,观点有创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与一般本科教材相区别。特点之二是不过分拘泥于以往教材的模式,充分考虑研究生读者层次的特点与需要,在展现作者多年来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同时,力求开放性与引介性,努力为读者开辟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研究视野。特点之三是经典理论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兼收并蓄,既有新闻理论、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经典问题的新演绎,又有传媒文化、媒介批评、传播研究方法、传媒体制比较等交叉领域的新探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传媒文化研究(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