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

封面

作者: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页数:542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98299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是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继编写出版《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1卷之后,完成的又一部海南地方党史基本著作。《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反映的是海南党组织自1950年5月海南解放至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38年的历史。  我们在编写《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的过程中,努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海南重大历史问题的把握,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海南党史学界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全面记载、反映1950年海南解放至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实事求是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的编写,得到了中共海南省委和省委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2005年《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编写工作启动以后,时任省委书记汪啸风、省委副书记罗保铭对《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的编写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先后分管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的省委常委钟文、王为璐、肖若海、许俊、孙新阳等对《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的编写和修改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的编写,在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下进行,室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书的编写工作,把它作为重点项目,列入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规划之中。《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凝聚了广大党史工作者的心血。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征集编撰任务的基本完成,省委党史研究室适时地把党史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主义时期,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征集、专题研究等工作。近20年来,我们编撰、出版了一批专题资料、人物传记和学术著作,其中包括《新海南纪事》(与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合编)、《海南改革潮》、《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海南卷)》、《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海南卷)》、《冯白驹将军传》、《海南改革开放20年纪事》、《中共海南历史大事记(1950.5-2004.12》>和《海南土地改革运动资料选编(1951-1953)》、《海南农业合作化运动资料选编(1954-1957)》、《海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资料选编(1958-1960年)》、《海南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资料选编(1961-1964)》、《海南“四清运动”资料选编(1963-1966)》、《海南文化大革命运动资料选编(1966-1976)》、《海南区党委重要文献选编》、《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重要文献选编(1952-1958)》、《杨泽江文稿选编》、《罗天文稿选编》、《魏南金文稿选编》(以上资料选编与海南省档案馆合编)等。这些都为编写《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第一编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50年5月-1956年9月)
第一章 中共海南区委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海南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欢庆海南解放
二、解放初期海南的政治经济形势
三、海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
四、海南区一级的接管工作
五、海口市和各县的接管工作
第二节 中共海南区委的成立
一、中共海南区委、海南行署的成立
二、冯白驹赴京向中央汇报工作
三、中共海南区第一次代表会议
四、中共海南区第二次代表会议
第三节 海南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一、海南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二、海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成立
三、海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重要会议
四、海南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第四节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州)党政组织的成立
一、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州)地委的成立
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州)人民政府的成立
第五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建立和老区工作
一、民主党派组织的建立
二、工会组织的建立
三、青年团组织的建立
四、妇女组织的建立
五、解放初期的老区工作
第六节 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
一、剿匪斗争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其他斗争
四、抗美援朝运动
第七节 建立、发展国营经济和稳定城乡市场秩序
一、建立和发展国营经济
二、统一货币流通市场
……

第二编 海南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三编 海南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四编 海南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建省办经济特区(1976年10月-1988年4月)
后记

节选

  《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2卷1950-1988)》:  一、欢庆海南解放  为庆祝海南解放,海南军政委员会按照中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命令,开始筹备有关庆祝活动。  5月5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对海南岛解放的贺电,中南军政委员会也发出了祝贺胜利的命令。  5月10日上午,解放军举行人城仪式。渡海作战部队第40军、43军与琼崖纵队部分指战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海口的大街。广大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夹道向子弟兵鼓掌致敬。  同日下午,解放海南岛祝捷会在府城五公祠举行。参加祝捷会的有渡海作战部队第40军、43军和琼崖纵队团级以上干部共100多人。出席祝捷会的主要领导有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43军军长李作鹏、政委张池明,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等。  5月中旬,海南各地、各行业纷纷成立庆祝海南解放筹备会。22日,海南军政委员会召开海口市和琼山县府城地区各界代表座谈会,讨论关于庆祝海南解放的事宜,并成立以黄康为主任,吴乾鹏、孙一涛为副主任的庆祝海南解放筹备委员会。同时发布庆祝海南解放20条口号。23日,海口市军管会召开工人代表座谈会,成立府海地区各行业工人庆祝海南解放筹备会。各工厂、各行业成立筹备分会。24日,府海地区各大中学校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庆祝海南解放。  6月5日,府海地区各界人民隆重举行庆祝海南解放大会,参加庆祝大会的有机关、团体及学校83个单位共3万多人。邓华、冯白驹等出席大会。上午8时,庆祝大会在24响礼炮声和欢呼声中开始,黄康致开幕词,各界代表讲话,各界代表向邓华、冯白驹和解放军战士代表献花。大会通过了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致敬电。下午,庆祝海南解放游行队伍从会场出发进入市区。游行队伍中南京部队文工团秧歌队,这支秧歌队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中央特地派遣到海南参加庆祝活动。秧歌队的女兵胸前别着部队番号,舞动腰间红丝带,英姿飒爽。广大市民在街道两边观看游行队伍的表演,洋溢着解放带来的喜悦。  在此前后,全岛各地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  二、解放初期海南的政治经济形势  海南刚解放时,社会并不稳定。一批国民党军政警宪人员、反动党团骨干和特务在全岛各地潜伏,伺机进行破坏和捣乱活动。他们网罗人马,企图建立颠覆人民政权的“军事根据地”。有的散发反对人民政权的传单和谣言,有的打入党政机关、团体、厂矿、学校以及部队窃取情报,有的策划暗杀、纵火投毒,有的大肆进行武装骚乱、抢劫等等。此外,土匪、反动会道门的头子和贩卖鸦片、开设赌场、经营妓院的顽固分子仍然在作乱,有的煽动群众对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不满,有的走私漏税。仅1950年6月至7月,全岛就发生各种社会治安案件187起。  长年的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海南地方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刚解放时,全岛大部分工厂停工,岛内外交通阻滞,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粮食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严重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各种流行性疾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正常的社会秩序亟待建立,经济社会急需恢复和发展。饱受战乱之苦的海南人民,迫切希望社会安定,大力发展生产,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一直在海南坚持革命斗争的党员干部和解放海南南下的党员干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过去在山区、农村坚持武装斗争,现在进入城市掌握政权,如何迅速恢复社会公共秩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如何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如何经受住权力、地位的诱惑,打退各种糖衣炮弹的进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继续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等等。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中共海南地方组织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和中央关于海南解放初期工作的指示,带领海南各族人民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建立新的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始建设新海南。  三、海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  为有利于海南岛解放初期的统一领导,1950年4月17日,渡海作战部队主力胜利登陆海南岛的当天,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广东军区向中南局请示组建海南军政委员会。4月28日,政务院批准同意。5月1日,海南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邓华为主任,冯白驹为副主任,委员有:韩先楚、袁升平、李作鹏、张池明、何浚、黄康、吴克之、杨少民、肖焕辉。海南军政委员会驻海口市。海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琼崖临时人民政府随之撤销。  海南军政委员会是海南军事管制时期的最高地方政权机关,其职权主要是:(一)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和中央规定的施政方针;(二)转发上级政府的决议、命令、通令和公告;(三)在职权范围内颁发决议和命令以及拟订与地方政务有关的暂行法令条例;(四)提请上级任免或自行任免所属部门的重要行政人员;(五)统一领导区、市、县人民政府和所属各部门的工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