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珍藏版)

封面

作者:陈鼓应 注译

页数:44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001155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新的了解。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 《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 《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广陈鼓应教授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2015年时逢陈教授八十寿诞,商务印书馆特推出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珍藏版)”以为贺。
全套丛书共五种(六册),布面精装。

目录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 《经法》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第十四
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节选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绝”,断绝,指断绝了的世祀。“属”,接续,恢复。“绝而复属”,相当于下文的“衰者复昌”。“亡”,指国家灭亡。“存”,指国家重建。《毂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  “死”,即“死国”,衰落的国家。“生”,即“生国”,兴盛的国家。《经法·论》:“逆之所在,谓之死国……顺之所在,谓之生国”。  “极”,限度,究竟。  按:这一段议论,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段言语,明显带有春秋末、战国初的味道,时代的烙印极为显明。  其二,属绝、存亡、生死、福祸等是《黄帝四经》提到的一系列范畴,每对范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三,每对范畴都与“道”相联系,它们的转化是由“道”来决定的。《经法·论》:“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经法·论约》:“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又,《经法·论》说:“极而反者,天之性也”。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其文句和对立转化的观点显然对《四经》是有影响的。但是,“其无正”(没有一定之规)却现出了相对主义的端倪。而《四经》的转化说却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衰者复昌”,衰变为昌,要在对手“不尽天极”的条件下完成转化的。倘不具备转化条件,那么“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这种对立转化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那就是要求之于道、参之于天地之恒道、把握逆顺、平衡等因素。  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祸福、死生、存亡、属绝等等产生和转化的原因。  “索”,求。“无刑(形)”,指道,已见前注。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应付事物变化的具体方法,就只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  “反索之无形”,是说“应化”的总原则;“平衡而止”,是说“应化”的具体方法。  “平衡”,是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处理事物,要把握适度,不走极端。因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极而反”,因此“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平衡”,与上文“参以天当”的“当”意思相近,所以《管子·宙合》便说:“应变不失之谓当”。  轻重不称:“称”,相当,相等。  《苟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珍藏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