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华云松、孔锴、王晔
页数:15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25770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实践教程》是研究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实践特点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全书共分5章:章概述,第2章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的价值与目标,第3章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的内容设计,第4章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第5章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的评价。《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实践教程》在特色方面注重突出实践性、操作性与有效性,主要面对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小学国学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和小学家长的学习用书。
作者简介
华云松,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从事国学教育已经有20多年,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发表论文:《高师课教学模式探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沈阳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研》(汉字文化2019年第4期)。
本书特色
《小学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实践教程》在介绍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概貌的基础上,选取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的四书、《老子》与《庄子》、古代蒙学读物、古典诗词四类经典构建教材主体。同时,又从经典概要、文本研读、教育实践三个角度展开主体部分教学,力求将文化经典文本与小学教育实践相融合,系统地呈现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文化经典的编选与教学情况。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统文化热与国学概念的讨论
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
二、关于国学概念的讨论
第二节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概貌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小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第三节 学习目标与方法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四书
第一节 “四书”概述
一、“十三经”的形成
二、“四书”概要
第二节 “四书”研读
一、《论语》与《孟子》节选研读
二、《大学》与《中庸》节选研读
第三节 小学“四书”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二、教学分析
三、教学建议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老子》《庄子》
第一节 《老子》《庄子》概述
一、老子与庄子生平
二、《老子》概要
三、《庄子》概要
第二节 《老子》《庄子》研读
一、《老子》节选研读
二、《庄子》节选研读
第三节 小学《老子》《庄子》教学
案例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二、教学分析
三、教学建议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蒙学读物
第一节 蒙学读物概要
一、蒙学读物发展简史
二、蒙学读物的特点
第二节 蒙学经典研读
一、《三字经》节选研读
二、《声律启蒙》与《弟子规》节选研读
第三节 小学蒙学经典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二、教学分析
三、教学建议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 古典诗词
第一节 古诗词经典概述
一、古诗词发展简史
二、诗歌类蒙学经典概要
第二节 小学古诗词审美鉴赏
一、小学古诗词审美鉴赏特点
二、小学古诗词审美鉴赏举隅
第三节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
二、教学分析
三、教学建议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节选
《小学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实践教程(微课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一是实施步骤的循序渐进。该案例将《老子》冥想式诵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6课时进行,其中每个阶段为2课时。这三个阶段在教学安排上具有明显的层进性特征,具体过程为初步体验冥想式诵读、具体尝试内观聚焦式冥想诵读、外向情境式冥想与内观聚焦式冥想诵读相结合,即初识冥想、体验聚焦、深化冥想三个阶段。可见,该项研究以《老子》内观聚焦式冥想诵读教学为重点,三个阶段围绕教学重点层层深入。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冥想式诵读的氛围与活动。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内观聚焦式冥想诵读,先冥想胸中有一轮太阳,再将诵读的《老子》中的文字引入冥想。在第三个阶段,教师将学生熟悉的自然情境引入冥想诵读,并通过无主题绘画、诵读体验分享等活动,使内观聚焦式冥想诵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以实现对小学生的诵读训练与审美培养。这种教学实施的层进性还体现在对道家“三调”的采用上。据该项研究指出:道家的诵读活动在诵读前要有调节身心的活动,即调形、调心、调息,最终目的是达到身心放松、安静自然的状态。如第一课时,教师初步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三调,即请学生们身体坐正放松,把手放在腿上,慢慢地闭上眼睛,使自己心无杂念、意识集中。第二课时三调则逐渐规范,体现在引导词更加明确、引导内容更加具体,如对于调身部分,要求身体坐正,背部要离开椅背;双脚要平放在地上,与肩部同宽;手要平放在双膝之上,慢慢地放松身体、颈部、肩部、手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使学生对陌生的道家三调活动逐渐熟悉,从而有利于冥想式诵读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二是教学设计的儿童本位。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教学阶段。在第一个教学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老子》,教师在第一课时先播放古风动画视频,并用简单的小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三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外向情境式冥想,或想象自己走进一片风光秀美宁静的山林,或想象自己如鸟儿一样飞过树林、高山、河流。在诵读分享环节,教师营造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讨论等活动表达自我的冥想诵读体验。以上教学设计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仅易于激发学生对《老子》诵读的兴趣,也易于学生表达独特的诵读个性体验。教育行动研究来自具体的实施情境,研究结论具有主观性、个别性的特点,与量化研究相比较,也不具有普遍的解释能力和大面积推广的能力。①《老子》冥想式诵读教学引导学生观想胸中的太阳、《老子》中的文字,其科学性、合理性与普适性均有待于教育界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一研究将道家冥想理念与当代小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相结合,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这种探究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2)再看《坐井观天》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实录。该课文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中被安排在2年级上册的第12课。通过第一课时的生字词学习与粗通课文大意,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明显设置在对《坐井观天》这则寓言的寓意体悟上。通过课堂师生对话可以看到,这则教学实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该案例以课文内容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对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展开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出学生对寓意的个性化体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提出了四个问题。在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读一读第二次对话,你读懂了什么?谁的观点对呢?第三次对话,青蛙与小鸟各自在笑什么?青蛙和小鸟到底谁错了?错在哪里?这四个问题使整个教学脉络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第一个、第二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读懂每一次对话,同时第二个问题的是非判断为最后寓意的引出埋下了伏笔。第三个问题从“笑”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词体悟课文重点内容。最后以对全文的是非判断引出学生对寓意的把握。以上四个问题是整个教学流程中的四个关键点,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并最终引向对教学重点的解决。这种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的特点还体现在对学生朗读活动的指导上。教师共布置了三次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教师对这三次朗读活动的实施情况如下所示。各自练习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学生分角色练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教师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找几组同学分角色朗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并通过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以上三次朗读活动也是分别根据课文中青蛙与小乌的三次对话展开的。在学生朗读形式的安排上,由学生各自朗读到分角色朗读,再到分角色朗读竞赛,学生的协作参与性逐步增强。在教师的朗读指导安排上,指导范围由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学生,朗读示范的对象逐步扩大。无论是学生的朗读活动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均体现出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