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意],皮埃罗·巴尔托洛,[意],莉迪亚
页数:18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201575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兰佩杜萨生活并不容易。这片小小海滩从非洲大陆上脱落,向着欧洲迁移,仿佛是自愿成为两者之间桥梁的象征。它的命运已被奇特的地理条件写就,这命运不仅支配着这片土地,更支配着定居其上的人们。
兰佩杜萨,距离非洲大陆比距离意大利本土更近的岛屿,成为无数非洲难民进入欧洲的中转站。孤注一掷的人们选择用很卑微、凶险的偷渡方式,远离故土的战乱和伤痛。原本作为希望之路的海洋,却往往成为其命运翻覆的地狱。器官买卖、奸淫掳掠、暴虐的蛇头、频发的海难…
皮埃罗?巴尔托洛,一个贫苦的兰佩杜萨渔民的儿子,1991 年毅然回到家乡,开设了岛上间诊所,从未想象过自己的诊所会成为难民危机前线的一处战壕。无数次的紧急救治、检查、驰援、验尸…对于巴尔托洛和其他兰佩杜萨人来说,把任何一个人留在海上听任命运摆布,是不可接受的,这是谁也不能违背的海洋的规则。
巴尔托洛医生以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犀利的文字,呈现了一段段破碎的人生,还有永远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这些个人的记录更是尖锐地叩问文明和身份的边界,让我们追问这些悲剧因何而生,对他人的苦难日益麻木的社会和头脑又如何面对人类制造的优选苦难。
作者简介
皮埃罗·巴尔托洛,出生于兰佩杜萨岛一个贫穷的渔民家庭。1991年,在获得医生执照后返回兰佩杜萨岛,开设了岛上的家诊所。从那时起,巴尔托洛医生和同事、当地人一起,救治、援助了三十余万来自利比亚、叙利亚、加纳、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难民。2016年,获届德法人权奖。2019年,当选欧洲议会议员。吉安弗兰科·罗西导演以其经历改编的纪录片《海上火焰》获奥斯卡金像奖很好纪录片提名、第6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29届欧洲电影节很好纪录片奖。
本书特色
二十五年的孤岛奇迹 见证希望与绝望的人性纪念碑
依据本书素材改编纪录片《海上火焰》(Fuocoammare)揽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目录
红色小鞋
永远不会习惯
灵魂的伤口
小亚努阿尔的智慧
抽签决定的命运
最后的选择
得救的骄傲
回到兰佩杜萨
一位镇长懂得而“大人物”不懂的事情
“自食其果”
无法安定的奥马尔
人类的残忍
家的气息
船之墓
波涛的善意
淡季来客
最好的礼物
巨人的手臂
“正经人”
问题是人,不是神
“恶草活千年”
大眼睛的法芙尔
逃难的女人
2013年10月3日
同一片大海的孩子
节选
Ciò che capisce un sindaco e non i «grandi» della terra
一位镇长懂得而“大人物”不懂的事情 “医生,船上有一位孕妇,已经出现阵痛了。”我马上奔去码头把她送到诊所。检查完毕,毫无疑问,必须用直升机载她去巴勒莫。她的分娩可能相当烦难,我们不具备应对可能的并发症的条件。和孕妇一起来的还有她丈夫和其他七个子女。我跟她说这么多人没办法一起走,家人可以明天与她会合,她必须立刻出发,不然不仅孩子保不住,她自己也有生命危险。但是她不愿意。她说经历了所有那些事情以后她再也不会与孩子分开,无论付出什么代价。甚至丈夫劝她也无济于事,孕妇的决心之坚定实在惊人。我们不知该怎么办,而且已经没有时间了。再拖延下去,她可能在我们眼前死去。 我找遍了知道的所有门路。直升机不够用,他们人太多,一次是上不去的。仿佛有一只沙漏在我眼前浮现,沙子飞速流动着。就在我已经对解决问题陷入绝望的时候,意料之外的方案出现了:一架归属内政部的军用飞机可以送他们过去。这个女人胜利了,她的固执帮助她达到了目的。她的家庭再也不会分离了。她拥抱了我,褪去强硬的外表,对我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避免拆散抵达的难民家庭,并且尽量使那些已经分散的家庭重新团聚。 那件事过后一段时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马多涅山里的一个小城镇,杰拉奇西古洛镇的镇长。出于命运的某种巧合,他的名字正好和我的姓一样。“我是巴尔托洛·维耶纳。”他如是说,“抱歉打扰了您,但是只有您能帮助我。”这成了一段延续至今的友谊的开端,并且为一件事情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美好结局。 有二十四个叙利亚人——来自同一个大家庭,有男有女还有小孩——在利比亚一起上了难民船。到了海上,需要从大船换乘小船的时候,因为空间不够,蛇头只放行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余下的人被送回了利比亚,其中的一个小女孩就这样被迫和父母分离了。所幸还有个叔叔和她在一起。 得以继续前进的第一拨人半路被一艘海军军舰截住,先是送到了拉古萨省的波扎洛,接着转移到杰拉奇一所针对申请庇护的难民的收容中心。又过了几天,那对和女儿分离的父母把他们的经历告诉了镇长。这两人的经历可以说是双重的倒霉:不仅女儿不复留在身边,而且各人仅有的一点财产在军舰上也全数丢失了。后面这件令人遗憾的事引发了随后的司法审判,所有每天累死累活在海上拯救生命的军人闻之无不愤怒。幸运的是那位带着小女孩的叔叔设法通过一部手机联系上了他们,并且通知说他已被送到了兰佩杜萨。巴尔托洛·维耶纳听说之后便去找本地人员的联系方式,最后找到了我。我立刻动身去难民接待中心开始寻找。并不容易,因为那些日子住在中心的难民足有数百人。叙利亚人被统一安排在外面树林中的几个大帐篷里,因为里面实在没有地方了。在文化翻译的帮助之下我说明了来意,并描述了女孩的长相。虽然不无波折,但我还是找到了她,并且设法打通了从兰佩杜萨到杰拉奇的路,帮助她回到了家人身边。他们的落脚之地,根据巴尔托洛·维耶纳几个月后告诉我的说法,是荷兰,至少目前是这样,因为他们最大的希望仍然是战争尽快结束,让他们返回叙利亚的家园。其他数千个家庭,数千位医生、建筑师、工程师、教师、工人和学生,也都是这样想的。难民们都是这样想的。这是他们的身份。 杰拉奇西古洛这样一座小镇的镇长完全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那时他竭尽全力帮助一个落难的家庭;我们至今仍和他们保持联系,追踪他们的现状和生活。然而世界上的“大人物”们似乎并不明白。 当我看到被拒绝入境的难民照片,几千人被无情地驱赶掉头,被送回到那个他们拼尽全力逃脱的地狱,我流下了愤怒的泪水。你怎能在一张纸上签个名就决定了几千个活人的命运,紧接着就在记者和摄影师面前摆出微笑的姿态?我们已经成了什么样的人啊,竟能以这种方式抹去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