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周三百年 公元前1046--前771年

封面

作者:张信觉

页数:325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26846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周,上承夏商,下启春秋战国,是孔子备加推崇的时代。然而,由于史料缺失,了解西周全貌变得非常困难。幸运的是,大量青铜器的出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也使重述西周历史有了更大的可行性。
本书参阅了《史记》《尚书》《诗经》等史料和出土青铜器记载,用严谨的态度进行梳理,用通俗晓畅的语言叙述,还原出一副完整、连续、丰满、生动的西周历史图景,再现了一部以文武周公领衔的英雄史诗。作者笔触所及,还对西周的政治、军事、制度、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期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西周萌芽发展的状态,彰显出作品思考的深度价值。作品还辅以图片和表格等形式,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本书既是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也是一部对弘扬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严肃读物。

作者简介

张信觉,海南儋州人,毕业于中南大学中文系。自大学起,一直保持着对中国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和钻研劲头,不断扩展阅读的宽、广、深度,喜欢独立思考,热爱创作,在诸如《中国国家历史》《历史大学堂》等刊物平台及多家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坚持探源溯头,长期关注中华文明奠基时代中国早期王朝的学科研究发展势态。经过近十年阅读、分析、考证之积累,厚积薄发,创作出了融历史大事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通俗西周简史。

本书特色

◆ 编辑推荐
讲述西周三百年兴亡简史 展现西周文化的千古魅力 周监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 周之文化,以礼为渊海,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政教。
——柳诒徵 殷末周初,实产出春秋战国时代之文化的渊源之涵养期也。 绝非枯澹寂寞,而郁勃有兴国之气象焉。 ——钱穆 周公之造“德”,在思想史上政治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 他是以德政为操持政策的机柄,因而减少了上天的权威, 提高了人的地位和尊严。 ——杨向奎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观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国维

目录

第一章 周族兴起
第一节 周朝始祖农神后稷
第二节 公宣父和季历的耕耘
第三节 独夫的王朝
第二章 文王的扩张
第一节 姬昌渭水觅圣人
第二节 菱里大狱出圣人
第三节 姜太公的计谋
第四节 受天之命扩张
第三章 武王灭商
第一节 八百诸侯会盟津
第二节 伯夷叔齐螳臂当车
第三节 苍黄牧野战
第四节 纣王自焚鹿台
第四章 封建诸侯
第一节 三叔监商
第二节 封建诸侯
第三节 与箕子的哲学对话
第四节 王道代帝道
第五节 金滕藏书
第六节 霸王最后的抉择
第五章 摄政和东征
第一节 临朝摄政生流言
第二节 大义灭亲定叛乱
第三节 开疆辟土
第四节 营建成周
第五节 家天下的再分封
第六章 周公建制
第一节 制礼作乐的哲学王
第二节 还政的拉锯战
第三节 最荣贵的葬礼
第七章 成康盛世
第一节 万国来朝
第二节 顾命大臣
第三节 康王的武功
第八章 野性帝王
第一节 昭王命丧南征
第二节 浪漫的天子
第三节 绝域西游
第四节 吉祥的刑法
第九章 衰落的时代
第一节 密须亡国
第二节 规则的破坏者
第三节 膨胀的世家
第四节 烹杀齐侯
第五节 至亲反噬
第十章 暴君登场
第一节 挣扎的厉王
第二节 向南蛮和东夷开战
第三节 与犬戎的宿怨
第四节 诗讽暴政
第十一章 共和政变
第一节 发出屠城令
第二节 特务满京城
第三节 共和政变
第四节 软禁在猪城
第十二章 宣王中兴
第一节 劫后余生
第二节 短命的中兴
第三节 强立鲁侯
第四节 千亩大败和南国丧师
第十三章 宗周覆灭
第一节 史伯的神秘预言
第二节 祸起庶子夺嫡
第三节 预谋已久的逃亡
第四节 镐京覆没
第五节 平王东迁
后记 西周留给后代的遗产
一、思想的遗产
二、政治的遗产
三、礼乐的遗产
四、文教的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著作
三、论文

节选

第一节 姬昌渭水觅圣人
季历死后,儿子姬昌继承为周国领袖。姬昌母亲是太任,季历娶自挚国。太任品性端庄,举止遵从礼仪,是位有很深修养的妇人。自太任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言,口不出敖言,杜绝与负面事物接触。到了夜晚就让瞽官诵诗,讲述伟大人物英雄故事。太任在姬昌还在母胎时,就注重对孩子的感化影响,这是中国关于胎教的最古老记载。 姬昌生下来后,果然聪明伶俐,闻一知百,不论文才或武艺,远超他人。
因为姬昌诞生时,有神鸟衔丹书落于屋顶,祖父公亶父认为这是圣瑞。又见他生而颖慧,举凡文字占卜、祭祀祝祷、宾见礼节、军事武艺、治民理事,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更宠爱异常。因为对姬昌的偏爱,公亶父舍弃了大儿子和二儿子,把首领的宝座传给三儿子季历。
公亶父预见,未来周族必然强盛壮大,取商朝而代之。而孙子姬昌,就是这份伟大事业的承担者。公亶父坚信,他的孙子天赋异禀,绝对不负所托。
姬昌继承父亲权位后,事必亲躬,勤政爱民。他穿着节俭的衣服,到农田巡查,划定田埂疆界,从早上忙到午后,无暇用餐。他关爱小民,体恤鳏寡孤独,做到老而无子,有所供养;长无兄弟,有所居处;少无父母,有所依靠。邦族之内,无一遗漏。他恭正肃己,勤于政务,不敢游逸田猎。
周文王之施政,如日月光照于西土,不因为大国凌辱小国,不因为人多欺负人少,不因为势大侵夺于人。故而,周文王贤德的美名,传遍四方。四方黎民百姓,争先恐后前来投靠。就连偏远的孤竹国的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善养老,也前往投靠。
周文王姬昌不但是周朝的英雄祖先,也是中国人备受推崇的圣君。《诗经》中专属姬昌的歌颂篇章,就有十数首。这些诗歌有两个主题,一是歌颂姬昌受天之命,艰苦创业,壮大周国;二是歌颂姬昌施行德政,慈惠爱民。周文王因此而形象更加丰隆,道德更加伟岸。《维天之命》中称赞他道:“文王之德之纯!”这是对姬昌的无上褒扬。 饶是文王如此优秀,但成就伟大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周文王必须延揽更多英才,辅佐他富强周国。在姬氏宗族之中,就有不少俊杰。文王的兄弟虢叔、虢仲很有才干,文王任命他们为卿士。文王叔辈的后代“八虞”,是八个有才能的人,文王量才录用。子侄辈的姬发、姬旦、姬奭,也委于一定量的事务,增加他们的经验,锻炼他们的能力。
除了本族人,周文王还招徕太颠、闳夭、鬻子、散宜生等外族英豪,为周所用。殷廷中不满商纣荒淫暴虐,投奔周国而来的,也不乏其人。辛甲就是多次强谏纣王,不被采纳,投奔西周而来。周文王封他为太史,赐之田土城邑。
周文王英名远播,贤达之士投奔而来,如水之流下。 按理说,有了那么多贤人辅佐后,姬昌可以悠闲得乐,垂拱而治。
然而姬昌知道,仅仅依靠目前的人才,是无法成就周国代商的重任。伟大的事业,需要卓绝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出神入化,名为圣人,百年不一出。祖父太王临死前,就经常念叨:“我们周国兴旺富强,一定有圣人出世辅佐。我行将入土,等不到了。但你们要记得,这位圣人一定到来,记得善待他。”
姬昌甫一执政,就四方招贤纳才。几十年过去了,他招揽到很多英才,然而没有一个具有雄韬伟略,能帮助他制定改朝换代的大战略。看着自己也白发渐生,姬昌内心叹息:“难道这个圣人不来了吗?难道我只能像祖父一样,嘱托子孙等待圣人到来吗?” 周朝开国太师吕尚,有很多名号。他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姜太公、姜子牙、吕尚,都是他的名号。周文王叫他“太公望”,因为他是祖父生前渴望得到的圣人。周武王叫他“师尚父”,是尊他为师傅。
姜太公上溯数十代,祖上也是显赫的人,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因地为氏。子孙相承到姜太公这代,已经沦为庶民,家道破落,无复先世辉煌。
姜太公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困顿的一生。他生不逢时,不遇伯乐,活到六七十岁,还为口食苦苦奔波。为了谋生,他务过农,做过行商,卖过猪肉。曾经饥寒冻馁,流离失所。
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物,最迟也会在四五十岁时,实现生命的转向。而姜太公一直到须发斑白、子孙绕膝,还是柴门茅舍,清贫寂寥。普通人走到这一步,早等着闭眼撒手,痛快西去。但姜太公却是那特别的一个,纵然白发萧疏,纵然气力衰弱,仍然壮志在心,豪情满怀。
中国人向来有崇古崇老的思想倾向。时代愈古,社会越好。年纪愈大,智慧愈高。姜太公就是那种智慧随着年纪与日俱增的人。后世流传的资料很少,人们不知道姜太公师承何处,受学何人,好像他的智谋和学问,都是独创的。后世学习权谋和兵法的人,都师法其秘术,尊其为祖师。
我们姑且相信,姜太公的智慧是在其聪慧心灵的基础上,通过岁月熬练出来的。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如果普通人觉得是新事,那么只是他第一次看到。然而对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世间已经没有他不见闻过的事。很多事情,世人看来纷繁复杂。自姜太公看来,却清晰如一两根线条。
这位伟大而又神秘的老人,看穿人们心里的想法,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理解社会运转的规则。他仿似开了天眼,视天下如股掌,运天下如反掌。 姜太公看明白,商朝的辉煌已成往事。数代帝王以来,都没有能力统领天下诸侯。如今纣王在位,遍施酷政,苦虐百姓,流毒四海。民怨沸腾已久,诸侯离心离德,商朝已处在覆亡的前夕。
天命已改,自有新的有德者取而代之。姜太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西方,那里据说有一个贤明的国主,善施德政,慈惠爱民,抚恤老弱,国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外人民也源源不断去投靠他。四海之内,威望盛德之高,无过于此僻居西陲的周国。取代商朝而拥有天下的,就是周国吧。
但是,他们还缺少一个居中策划、运筹帷幄的人物。能辅佐周国一统天下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姜太公站在东海海滨眺望幽邈天际,看到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正在走来。
白发萧疏的姜太公杖策西行,心潮却如三十岁的青年澎湃不息。路经朝歌,在昔日烹羊宰牛、街市贩肉的地方,他回想起当年的迷惘。他岂愿做一个市井贩肉的小人,只是身不由己,沦落至此。
每一次挥刀舞刃,把猪牛的尸身剁成齐整的份数,心中未尝不想:令我宰割天下,必也如此。然而,回报他的不过是微薄的货贝,和怜弃的眼神。多少年了,屠刀上溅起的尸血污秽了他的衣裳,却蒙蔽不了晶晶闪烁的双眸。那深邃的眼眸里,幽藏着一个登高望远、倒转乾坤的梦想。
如果姜太公总结他的一生,那么七十岁之前,是属于运去英雄不自由的阶段。这一阶段,他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平淡、平凡、平庸,品尝过太多太多的苦闷、苦涩、苦痛。
他看尽了千山摧朽,百川枯涸,仍旧原地打转。无数个星光璀璨的夜晚,他默然眺望苍穹,盘数天道盈虚,等待四季流转。他知道,苍天还不想为他衰朽的身躯合上棺材盖,未来的使命呼唤他再次热血沸腾。
他推开枯朽的柴门,从家门口侧身西望,远方一路青山添翠、莺歌燕舞。姜太公知道,天地要翻覆了,乾坤要颠倒了,江河要倒流了。他颤颤巍巍,一步一个拄拐向西行去。他的脚步不快,却自信追得上西下的夕阳。他的步伐不重,每一步却震得历史悠悠晃。 姬昌做了一个梦,祖父又在梦里嘱托他,要记得寻找圣人,帮助周国发展壮大。醒来之后,他满脸愁闷。这个圣人,自己寻找了很多年,都没有找到,他究竟在哪里?如果上天眷顾周国,就让他快点到来。如果上天不眷顾我,自己又去哪里寻找?
姬昌想到了占卜。他对八卦占卜之术兴趣浓厚,钻研颇久。在决策政治、军事、农业、祭祀等大事时,多有运用。但从来没想过,用占卜预测寻找圣人。也许,它会在这方面非常灵妙。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占卜一点化就开解了。
姬昌召来巫卜,备齐骨签龟甲诸物。两人恭敬而坐,虔诚向神灵祷告。而后点燃烟火,灼烧龟甲。慢慢地,坚硬的骨甲皲裂出条条纹路。这些纹路粗细不一,纵横交错,里面隐藏着神传达给人的信息。
过了许久,巫卜开口说:“这是吉兆!三日后在渭河北狩猎,将获神物。”姬昌问:“什么神物?”巫卜说:“此神物非龙、非虎、非熊,非兽中之王,乃人中之圣。上天赠送给大王师傅,他是治国的天才,辅佐我周国昌盛。圣人的恩泽,惠及三世。”
姬昌喜不自胜,自己日日夜夜求之的圣人,马上就到来。为了感谢上神的指示,以及表达求贤若渴的诚意,他恭恭敬敬戒斋三日。第三天,姬昌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到渭河北岸狩猎。名为狩猎,实为寻人。他命令士兵四处寻找,遇到奇异的人物,马上请来相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周三百年 公元前1046--前771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