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闻业的怀乡病

封面

作者:许知远

页数:380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594391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许知远从新闻从业者的视角,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媒体精神。作者回看这个行业的往昔时,在书中漫生出来的尊敬、怀念,以及乡愁般的忧伤,对于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研究人员都不无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办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访谈节目《十三邀》主持人。代表著作有《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闻业的怀乡病》《醒来》《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

本书特色

【图书版次以实际收到为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新闻业何为?面对通稿和10万 ,还存不存在严肃的新闻业?在历史上,一代代媒体人怀抱着何种梦想投身其中,用自己的雄心和才华重新定义新闻业?媒体人如何捕捉新时代的风尚,《纽约客》可以告诉你答案纽约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使得家乡暗淡无光,享乐主义更具诱惑力。举止粗鄙的罗斯最终创造出《纽约客》,是因为他成功地捕捉到新一代纽约人对于幽默感的理解。★避免取悦他人,不管是权力、市场还是公众2001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中,《时代》编辑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纽约市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而不是本拉登。很显然,在尊重客观与讨好公众之间,《时代》选择了后者。判断力比勇敢更重要中国新闻界有两种人:有的人将自己想象成斗士,认为只要尽可能地披露真相,就越可能接近真理;也有人将自己的平庸推卸在制度层面上,抱怨所受的阻拦,而只要面前这座大山消失,前途必然光明。

目录

光荣时代

美国精神的觉醒:《大西洋月刊》 ………… 3

新知识分子的声音:《新共和》 ………… 11

时代传奇:《时代》 ………… 19

商业是使命也是游戏:《财富》 ………… 41

圣徒威廉·肖恩:《纽约客》 ………… 51

旧日的“生活”结束了? ………… 67

拯救衰亡:《洛杉矶时报》 ………… 73

编辑的激情:《时尚先生》 ………… 91

一个时代的终结: 凯瑟琳·格雷厄姆与《华盛顿邮报》 ………… 99

资本家的利器:《福布斯》 ………… 113

摇滚迷情:詹恩·温纳与《滚石》 ………… 119

见证世界:《纽约时报》一百五十年 ………… 135

节选

如何捕捉时代风尚 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变化惊人。在工业界,福特汽车公司正在驱动股票市场强劲增长,新生的广播与电影业让年轻人惊叹不已。文学界与艺术界正在遭遇洗刷,爵士乐令人兴奋,夜间俱乐部不断增加,百老汇是谈话的焦点。钢铁的摩天大楼暗示着新一代对于未来的无比信心,就像查尔斯·巴斯克威利所说的:“对于年轻人,那是个无比亲密的世界,他们努力去创造、拥有快乐的生活。” 一个新时代的纽约人需要怎样的一本杂志?编辑天才哈罗德·罗斯敏感地意识到,当时的报纸与杂志似乎还未把握住新时代的精神,要么仍被普利策、赫斯特的煽情新闻影响,要么像《大街》中的人物一样仍沉浸于狭隘的乡镇趣味中。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在为别人编辑《判断》杂志时,他的老板经常会要求罗斯去报道类似教区扫雪的事件。罗斯知道,纽约的新青年们没有谁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百老汇的最新剧目,更想学会一些机智的俏皮话以便在夜间聚会时炫耀一番。尽管有《名利场》《美国水星》这样的竞争者,但罗斯很清楚,这些同样充满趣味的杂志却是全国性发行,无法准确地传达出纽约的韵味。 举止粗鄙的罗斯最终创造出一份趣味高雅的杂志,是因为他成功地捕捉到新一代纽约人对于幽默感的理解。对于文学艺术的领悟,这份命名为《纽约客》的杂志将笼罩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艺气氛精妙地注入了新闻报道中。 1925年,与新生的《纽约客》在同一幢楼办公的,还有一本仅仅两岁的杂志《时代》。这本杂志创造者之一亨利·鲁斯显然看不起哈罗德·罗斯与他的《纽约客》,认为他追求有趣,却忽略了责任感。但在一点上,这位使命感异常强烈的耶鲁毕业生与乡巴佬罗斯有惊人的吻合,那就是必须把握新世代的阅读需求。 亨利·鲁斯将目光置于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一百万人,坚信这群人应该对世界了解更多,感兴趣的领域更宽阔,而且伴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个群体还将进一步扩大。他们对于世界局势、科学发现、宗教、艺术诸多领域都会发生兴趣。在《时代》之前,大多数媒体对于新闻的了解仍局限于犯罪、工会与政治,愤怒的声讨大于了解世界的渴望。 两种表征支配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物质上的极大增长,使城市化趣味最终取代了村镇式美国。就像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回忆的,这群出生于19世纪末的年轻人,在二十多岁时发现记录着他们童年往事的乡村已经消失。纽约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使得家乡暗淡无光,享乐主义比起传统的清教气氛更具诱惑。追赶时髦的青年都希望用欧洲味道来掩盖美国的粗俗与贫瘠。罗斯便是这群美国青年中的典型一员。在阿尔贡金饭店里,他与当时纽约最智慧与狡黠的作家与漫画家彼此谐谑。《纽约客》杂志所追逐的正是这种摆脱了乡土与狭隘气息的幽默,甚至是世故。 国际化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面临的另一个重大变革。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发现自己已不再是欧洲的边缘,反而要开始领导世界了。鲁斯以极鲜明的姿态表明,《时代》正是为了满足国际化美国青年试图认识世界的欲望。由于对新闻进行分类的编写,使得读者在“半个小时内对一周国际、国内要闻有所了解”。 相比于《纽约客》,门肯的《美国水星》等诸多杂志虽然同样标榜文艺与幽默,却更多抓住的是本地乡土式谐谑,虽然可以在20世纪20年代维持成功,但伴随着其读者群的老化,最终还是失败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闻业的怀乡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