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方,兰晓莉
页数:40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173131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套教材共包括五个系列:科研公共学科主要围绕研究生科研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从很初的科研设计到很终的论文发表的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实验技术与统计软件系列介绍了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等常用的统计软件以及实验技术;基础前沿与进展系列主要包括了基础学科中进展相对活跃的学科;临床基础与辅助学科系列包括了临床型研究生所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相关学科内容;临床专业学科系列通过对疾病诊疗历史变迁的点评、当前诊疗中困惑、局限与不足的剖析,以及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讨,启发和培养临床诊疗中的创新。
作者简介
李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核医学分子影像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核医学教研室主任。学术任职有: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编辑等。 从事临床核医学,包括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研究重点为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研究,以及组织实施放射性新药的临床试验。 承担课题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分泌重点实验室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等。承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项目,牵头国内临床药物试验多项。 近5年署名发表的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多项。 兰晓莉,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影像系副主任。现任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协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副组长。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编委、EJNMMI Research副主编、Americ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高级编委、《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国内权威期刊常务编委。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及第七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从事核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以PET/CT、PET/MR诊断为专长,2018年获得“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科研上在多模态分子影像、报告基因显像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2018年以首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身份参与编写核医学领域专著和教材20余部。 李亚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1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总编辑,东亚核医学联合会主席,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多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主持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学课题和辽宁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称号,获中国医科大学教学成就奖。培养研究生70余人。 石洪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4年5月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美国核医学研究院荣誉会员,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主编等职。曾荣获上海市“十佳医生”“国之名医”等荣誉称号。 以首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主编《PET/CT影像循证解析与操作规范》等三部专著。担任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副主编。主译《人类行为的脑影像学SPECT图谱》。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课题。 张宏,1969年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浙江省医学会核医学与放射医学防护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和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核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从事核医学教学工作20余年,参编多部核医学国家级规划教材。近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有关项目资助下,在重大疾病的分子影像精准诊治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工作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担任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等国际核医学领域主流学术期刊编委。
目录
第一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9
第一节 原子的基本概念 /9
第二节 放射性核衰变 /10
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
第二章 核医学仪器/18
第一节 放射性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18
第二节 SPECT 和SPECT/CT /21
第三节 PET、PET/CT 和PET/MR /.29
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40
第一节 放射性药物的基本概念 /40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来源 /42
第三节 放射性药物的标记与制备 /44
第四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46
第五节 脏器功能显像及治疗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47
第四章 辐射防护及辐射生物安全/64
第一节 辐射生物安全 /64
第二节 辐射防护原则 /66
第三节 辐射源及放射性废物管理 /67
第四节 放射性药物内照射剂量 /69
第五节 核医学诊断技术的辐射剂量 /71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显像/73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73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示踪动力学与功能测定 /76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79
第六章 体外分析技术/87
第一节 标记免疫分析的历史回顾 /87
第二节 放射标记免疫分析 /88
第三节 非放射标记免疫分析 /93
第四节 标记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95
第七章 分子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总论/98
第一节 分子核医学 /98
第二节 分子影像 /104
第三节 人工智能与分子影像技术 /107
第四节 分子影像诊治一体化 /109
第八章 核医学影像思维/113
第一节 核医学影像特点与思维 /113
第二节 核医学多模态融合影像思维 /116
第三节 核医学多分子探针影像思维 /118
第九章 神经系统/122
第一节 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 /122
第二节 脑代谢显像 /129
第三节 神经受体显像 /137
第四节 Aβ 淀粉样斑块和Tau 蛋白显像 /143
第五节 PET/MR 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50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153
第一节 甲状腺 /153
第二节 甲状旁腺显像 /160
第三节 肾上腺显像 /161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166
第一节 心肌灌注显像 /166
第二节 心肌存活显像 /175
第三节 心肌梗死显像 /177
第四节 心脏交感神经显像 /179
第五节 下肢深静脉显像 /179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183
第一节 肺灌注显像 /183
第二节 肺通气显像 /185
第三节 临床应用 /187
第十三章 消化道显像/194
第一节 消化道出血显像 /194
第二节 异位胃黏膜显像 /199
第三节 食管通过显像 /202
第四节 胃排空显像 /203
第五节 胃食管反流显像 /205
第六节 唾液腺显像 /207
第十四章 肝胆系统/211
第一节 肝胆显像 /211
第二节 肝血池显像 /218
第三节 肝胶体显像 /221
第四节 99mTc-GSA 肝脏显像 /.224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227
第一节 肾动态显像 /227
第二节 核医学计算GFR 的方法 /231
第三节 肾动态显像介入试验 /232
第四节 肾皮质显像 /236
第十六章 骨髓及淋巴显像/239
第一节 骨髓活性评价 /239
第二节 前哨淋巴结探测 /244
第三节 淋巴管显像 /250
第十七章 骨与关节显像/255
第一节 显像原理及病理生理基础 /255
第二节 显像技术 /255
第三节 图像分析 /256
第四节 临床应用 /261
第十八章 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273
第一节 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原理及病理生理基础 /273
第二节 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技术 /275
第三节 葡萄糖代谢显像图像判读 /276
第四节 葡萄糖代谢显像在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282
第五节 葡萄糖代谢显像在肿瘤诊疗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307
第十九章 肿瘤非葡萄糖代谢显像/310
第一节 受体显像 /310
第二节 乙酸盐显像 /319
第三节 胆碱显像 /320
第四节 氨基酸显像 /320
第五节 其他非特异肿瘤显像 /321
第二十章 炎症显像/323
第一节 FDG 在炎症显像中的应用 /.323
第二节 白细胞显像 /327
第三节 其他 /329
第二十一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原理/332
第一节 治疗放射性核素的物理特点及种类 /332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原理 /332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内照射剂量计算方法 /333
第二十二章 131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35
第一节 131I 治疗格雷夫斯病 /335
第二节 131I 治疗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 /340
第三节 131I 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 /341
第二十三章 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343
第一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术后分期与复发危险度分层 /343
第二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 治疗的原理及类型 /344
第三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 治疗方法 /344
第四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 /348
第五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分子靶向治疗 /348
第六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 治疗的辐射防护原则 /349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分子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 /.351
第一节 靶向肾上腺素受体治疗 /351
第二节 靶向生长抑素受体治疗 /352
第三节 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治疗 /355
第二十五章 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358
第一节 转移性骨肿瘤的靶向β 粒子治疗 /358
第二节 转移性骨肿瘤的靶向α 粒子治疗 /362
第三节 转移性骨肿瘤的其他治疗方法 /365
第二十六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及临床应用/367
第一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原理及TPS计划系统 /367
第二节 125I 粒子临床应用 /370
第三节 粒子植入放射防护 /377
第二十七章 其他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379
第一节 90Y- 微球治疗肝癌 /.379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腔内介入治疗 /381
第二十八章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384
第一节 治疗原理及适应证 /384
第二节 治疗方法 /384
第三节 临床应用 /38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89
登录中华临床影像库步骤/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