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列宁民主理论的历史来源与当代意义

封面

作者:刘维春

页数:209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15696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刘维春著的《列宁民主理论的历史来源与当代意义》主要研究列宁民主理论的来源,列宁民主思想的弹性变化及其哲学依据,列宁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列宁民主理论的历史原像和当代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列宁民主思想的历史回应,当代中国对列宁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刘维春,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党的建设理论的研究。2009年合著《资本主义理解史》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参与编写了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部分章节,2013年出版专著《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再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奖,三等奖)。

本书特色

列宁的民主理论不仅是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思想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解苏联模式成因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一个重要理论源泉;进而言之,也是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民主脉络和我国民主政治理论发展之思想渊源。  《列宁民主理论的历史来源与当代意义》回溯列宁思想的历史原像,在回溯中寻找列宁民主思想的真谛,从中找到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东西。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民主的界定和演变
第一节 民主语源和含义的多解性
第二节 民主历程的多舛性

第二章 列宁民主理论的来源
第一节 卢梭社会契约民主理论对列宁的影响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民主思想的创造性继承
第三节 对罗莎·卢森堡社会主义民主的坚持和“自我集中制”的部分借鉴
第四节 对卡尔·考茨基“纯粹民主”的全盘否定
第五节 对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历史与经验的认识与思考
第六节 对俄国传统革命文化的把握和反思

第三章 列宁民主思想的弹性变化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1914年之前肯定资本主义民主和强调集中的民主观之概要
第二节 列宁前期民主观之形成语境
第三节 1914年之后否定资本主义民主和强调民主的民主观之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列宁民主思想弹性变化的哲学依据

节选

  《列宁民主理论的历史来源与当代意义》:  凝聚人民意见,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来控制和决定公共活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规则和秩序的选择是立足于直接选举制、任期制、撤换制和人民监督等民主基本形式之上的。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列宁不仅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还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做了总体的继承和创新。列宁说:“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①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坚持态度,列宁才能够提出并科学地阐明他的民主思想。列宁认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②。列宁赞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制国家的两阶段性学说,并详细阐明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民主革命后应及时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理论。在批判考茨基和王德威之流时,列宁讲道“资产阶级专政应由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专政来代替,革命的各个‘过渡阶段’之后将是无产阶级国家逐渐消亡的各个‘过渡阶段’”,③。在民主的主体方面,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是欺骗的和伪善的,是只有富人享有的民主,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用穷人的民主代替富人的民主,这是用大多数人即劳动者的集会和出版自由代替少数人即剥削者的集会和出版自由。这是民主在世界历史上空前地扩大,是假民主变为真民主”④。除了理论的继承之外,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更从实践上印证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主观的坚持。苏维埃国家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人民主权,而且在民主程序上也遵循了他们所倡导的革除旧社会不利于人民的一切措施,权力机构由选举产生,实行普遍选举制、行政权和立法权合一以及人民监督制等制度。二、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创造性继承一直以来,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民主观点的继承性是任何一位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了强调列宁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致性,苏联学者甚至还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臆造“民主集中制”概念。“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中文第1版)名目索引中单列了一条‘民主集中制’,但没有标出具体的卷次和页码,只是说‘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当人们按图索骥,找到‘无产阶级政党’中‘组织原则’,并按其中所指各卷页码查阅时,却始终找不到‘民主集中制’一词。”②凡事过犹不及,承认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内在的一致性并没有错,但是为了字面的一致性而极端地教条化,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错误。一般来说,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的继承,一方面表现在国家政治民主制方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党内民主方面。  首先,对国家民主制的继承。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民主制不仅有理论的分析,而且还有实践的总结。马克思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国家组织形式。然而,真正民主制的实现又意味着政治国家的消失,因此,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既是建立在每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也预示着民主的最终实现。在实践和反思巴黎公社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时所使用的民主,究其实质是实现真正民主制的必经途径。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理论的科学之处就在于他们对民主的辩证运用。民主一方面作为一种手段和过程是对不民主专政的不断斗争,另一方面,作为终极价值目标,又是全人类的自主自愿的达成。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民主的实质是民众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自由地在国家生活中有效地行使主人的权力,民主制区别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人民的主体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列宁民主理论的历史来源与当代意义》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