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明)李时珍著
页数:22,495页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3686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古代药学著作, 也是一部博物学著作。本着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 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将原文译为白话文, 数百幅图片增加了本书的观赏性。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医药学家。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继承家学,致力于药物和脉学研究,自1565年起,经二十多年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五百十八种,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本书特色
★典藏图解版,图鉴??选配200多幅植物手绘插图。
★看图识本草 简约不简单
《图解本草纲目》成书后400多年来成为医家、读书人必修之圣典,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医药宝库。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图解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30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
★内容全面
全面解析《图解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及中医诊疗知识,收录原著中所有药材,收集几千种实用方剂,囊括中医药理、脉象与针灸、饮食疗法与宜忌等。
《图解本草纲目》是中华本草学集大成者,是后世中医药学习、研究、保健、养生必读之经典。
本草疗法是中国古老的疗法,绿色健康,养气血经络,调五脏六腑,治大病小病,除疑难杂症。
★方法实用
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教你辨识本草。实用养生防病秘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随查随用。
★即学即用
《本草纲目》对后世事物疗养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植物学及人们对日常事物品味的选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天下民生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体例简明
为帮助现代读者真正读懂并学会使用这部药学巨典,我们以古本的《本草纲目》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编精译,收录至今常用药材和实用方剂,保留原著中所有卷例。
目录
[图解本草纲目]
第一卷 序例
神农本草经名例
七方
十剂
气味阴阳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四时用药例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引经报使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相反诸药
服药忌食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第二卷 百病主治
诸风
痉风
癫痫
卒厥
伤寒热病
瘟疫
暑
湿
火热
诸气
痰饮
脾胃
吞酸嘈杂
噎膈
反胃
呕吐
呃逆
霍乱
泄泻
痢
疟
心下痞满
胀满
诸肿
黄疸
脚气
痿
转筋
喘逆
咳嗽
肺痿肺痈
虚损
寒热
吐血衄血
齿出血
咳血
诸汗
健忘
惊悸
烦躁
不眠
多眠
消渴
遗精梦泄
赤白浊
癃淋
溲数遗尿
小便血
阴痿
强中
阴囊痒
大便燥结
脱肛
痔漏
下血
瘀血
积聚症瘕
诸虫
肠鸣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疝溃
痛风
头痛
眩晕
眼目
耳
面
鼻
唇
口舌
咽喉
音声
牙齿
须发
狐臭
丹毒
风瘙疹痱
疬疡癜风
瘿瘤疣痣
瘰疬
痈疽
诸疮上
诸虫伤
诸物哽咽
妇人经水
带下
崩中漏下
胎前
产难
产后
阴病
小儿初生诸病
惊痫
痘疮
小儿惊痫
第三卷 水部
天水类
雨水
梅雨水
液雨水
潦水
露水
甘露
明水
冬霜
腊雪
雹
夏冰
地水类
流水
千里水 东流水 甘烂水
逆流水
井泉水
井华水
新汲水
醴泉
温汤
盐胆水
山岩泉水
热汤
诸水有毒
第四卷 火部
阳火 阴火
桑柴火
炭火
芦火??竹火
艾火
火针
灯火
烛烬
第五卷 土部
白垩
赤土
黄土
土蜂窠
蚯蚓泥
乌爹泥
伏龙肝
烟胶
墨
釜脐墨
百草霜
石硷
第六卷 金石部
金类
金
银
自然铜
铜青
铅
黑锡灰
锡
诸铜器
铁
铁落
玉类
玉
青玉
青琅玕
珊瑚
玛瑙
宝石
玻璃
水晶
琉璃
云母
白石英
五色石英
紫石英
节选
[图解本草纲目]
十剂
徐之才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但是《神农本草经》没有记录,后来的人们也没有叙述。
宣剂
李时珍说:壅,堵塞的意思;宣,发散的意思。郁塞导致的疾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必须用药物去发散,就好像承流宣化一样,不单单是涌越为宣。所以,气郁有余,就用香附、抚芎之类的药物去开解,不足则补中益气,以使气运行。火郁轻微的用山栀、青黛发散,严重的则升阳解肌发汗。湿郁轻微的用苍术、白芷这类药物燥解,严重的则用风药偏胜。痰郁轻微的用南星、橘皮这类药物化痰,严重的则用瓜蒂、藜芦这类药物涌吐痰涎。血郁轻微的用桃仁、红花这类药物行血活血,严重的则用吐、利的方法袪除血瘀。食郁轻微的用山楂、神曲消食,严重的则用上涌下利的办法消除食积。这些都是宣剂。
通剂
李时珍说:滞,留滞的意思。湿热之邪留于气分,从而形成痛痹癃闭的,宜用淡味药物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以泄气中之滞,如木通、猪苓之类。湿热之邪留于血分,从而形成痹痛肿注、二便不通的,宜用苦寒药物下引,通其前后,以泄血中之滞,如防己之类。《神农本草经》上说:味薄者通,所以淡味药物被称为通剂。
补剂
李时珍说:虚则补其母。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黄檗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都是补剂,不单人参、羊肉为补药。
泄剂
李时珍说:去闭也就是去实。《神农本草经》上说实者泻之,实际上应当是泻其子。五脏五味皆有泻,不单是葶苈、大黄。肝实泻以芍药之酸,心实泻以甘草之甘,脾实泻以黄连之苦,肺实泻以石膏之辛,肾实泻以泽泻之咸。
轻剂
李时珍说:轻剂可解除闭塞,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之分。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阳气郁积,不能外出,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脊强等症状,适宜用轻扬之剂发汗,而表自解。里闭者,火热郁抑,津液不行,皮肤干闭,出现肌热、烦热、头痛、目肿、昏瞀、疮疡等症状,适宜用轻扬之剂解其肌,而火自散。上闭有两种:一是外寒内热,上焦气闭,出现咽喉闭痛的症状,适宜用清凉之剂扬散,则闭自开;另一则是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出现胸膈痞满闭塞的病证,适宜扬其清而抑其浊,则痞自泰。下闭也有两种:一是阳气陷下,表现为里急后重,数至厕而不行之证,只需升其阳而大便自顺,也就是所说的“下者举之”;另一则是燥热伤肺,金气郁积,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适宜用升麻之类的药物探吐,上窍通而小便自利,也就是所说的“病在下而取之上”。
重剂
李时珍说:重剂有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的;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的,这两种都可以用铁粉、雄黄之类的药物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的,适宜用朱砂、紫石英之类的药物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惧,仿佛有人要逮他的,适宜用磁石、沉香之类的药物安其肾。大多数的重剂压浮火而坠痰涎,不单是治疗胆怯之。所以诸风掉眩及惊痫痰喘,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类的病,都是由浮火痰涎所导致的,都适宜用重剂坠之。
滑剂
李时珍说:着者,也就是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表现为小便浊滞、痰涎、胞胎、痈肿之类的疾病,都适宜用滑药以引去留着之物。这与木通、猪苓通以去滞相类似,但是并不一样。木通、猪苓,为淡泄的药物,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为甘滑的药物,去湿热有形之邪。所以前者为滞,后者为着。大便涩的,用菠、牵牛之类;小便涩的,用车前、榆皮之类;精窍涩的,用黄檗、葵花之类;胞胎涩的,用黄葵子、王不留行之类;引痰涎自小便去的,用半夏、茯苓之类;引疮毒自小便去的,则用五叶藤、萱草根之类。以上所列都为滑剂。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湿气、通大便,是因为辛能润、能走气、能化液。有人以为半夏、南星为燥物,这是不对的。湿去则土燥,并不是这两种药物性燥。
涩剂
李时珍说:脱,有气脱、血脱、精脱、神脱。脱则散而不收,所以用酸涩温平的药物,以敛其耗散。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泻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都为气脱。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亡血,都为血脱。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榴皮、诃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这类药物,都是涩药。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和气药,因为气为血的统帅。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这两者为神脱,是涩药收不了的。
燥剂
李时珍说:湿有外感、内伤。外感之湿,为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人体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为水饮、酒食及脾弱肾强所致,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用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用辛热之剂燥之,不单桑皮、小豆是燥剂。湿去则燥,所以称为燥剂。
湿剂
李时珍说:湿剂当作润剂。枯者燥也,阳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风热忿郁,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类的药物,都为润剂。养血用当归、地黄之类的药物,生津用麦门冬、栝蒌根之类的药物,益精则用肉苁蓉、枸杞之类的药物。
气味阴阳
《阴阳应象论》记载:阳气积聚在上为天,阴气积聚在下为地。阴性柔和而安静,阳性刚强而躁动,阳主蕴育,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化生清气,阴凝聚成形。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形体又依赖于元气的充养。五味之气生成阴精;阴精又靠气化生成。五味太过会损伤形体,元气太过则耗损阴精。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饮食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阴性沉下,故味出于下窍;阳性升浮,故气出于上窍。清阳之气循行于肌肤腠理,浊阴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肌肉,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味属阴,味厚者为纯阴,而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纯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能泻下,味薄者则通利;气薄者能宣泄,气厚者则助阳。五味中,辛、甘味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软或坚,需根据各自功能而使用,从而调节机体平衡。
王冰说:五种气,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心荣面色,肺发声音,因此气藏于心肺二脏,就使面色荣润,声音清脆。气为水之母,所以味藏于肠胃而养五脏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