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社会保障学(第3版)

封面

作者:许琳

页数:46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24863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社会保障学(第3版)》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结合点入手,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社会保障制度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思想流派、社会保障学科理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与慈善事业、福利年金与健康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监督、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服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该书不仅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内容新颖、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而且特点突出,在体例安排上有导读案例、延伸阅读材料,案例鲜活,深浅适当,还有各章自测题及案例讨论,形式多样,可以满足立体教学需求。  《社会保障学(第3版)》可用作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社会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用作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以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实际工作的在职人员的培训教材,还适合对社会保障有兴趣的其他人士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社会保障绪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结构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英国《济贫法》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德国《疾病社会保险法》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美国《社会保障法》
第四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与完善——福利国家
第五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二篇 基础理论
第三章 全球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与中间道路学派
第二节 社会契约、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
第三节 政党政治、福利国家与福利体制
第四节 道德宗教、文化模式与价值理念
第五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比较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四章 社会保障学科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政治学、法学理论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学、人口学理论
第四节 社会保障学的管理学理论
第五节 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三篇 制度体系
第五章 社会保险
第一节 社会保险概述
第二节 养老保险
第三节 医疗与生育保险
第四节 失业保险
第五节 工伤保险
第六节 照护保险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六章 社会救助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第二节 基本生活救助
第三节 灾害救助
第四节 专项救助
第五节 中国的社会救助
本章小结
自测题
第七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
第二节 公共福利
第三节 特殊福利
第四节 职业福利
第五节 中国的社会福利
本章小结
……
第四篇 管理服务
第五篇 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节选

  《社会保障学(第3版)》: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也使以市场自由经济论为中心内容的传统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在此背景下,提倡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本人并不是社会改良派,但他的理论对福利国家影响极大。人们把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称誉为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有人甚至把凯恩斯说成是“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凯恩斯经济学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并被作为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流行于西方许多大学。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一套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凯恩斯的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它直接表现为有货币支付的需求和能力。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常面临的情况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因而往往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  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主张确定经济政策的目标时要刺激需求,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他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对未来丧失信心,而借贷投资又需支付利息,所以货币政策对刺激需求的作用不大。他提出,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赤字财政。除了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本家投资外,政府要直接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倾向,实现足够的总需求和充分就业,消除和缓解危机。  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他还提出消除贫民窟、最低工资法、限制工时立法等主张。他倡导积极国家,反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强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战以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建立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资本主义各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和后来相当时期内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罗斯福在1933-1945年的13年间连任美国总统。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积极推行新政,新政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一套反危机的社会保障政策。大萧条的现实,使政府和公众都认识到,失业等社会问题不仅给劳动者阶层带来伤害,同时也使经济和社会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中,只有政府作为组织者才有能力实行广泛的社会保障,扩大社会需求,使国家摆脱持久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所有这些促使罗斯福决定大力干预经济活动。正是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美国于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开始建立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罗斯福反对保守政策,主张政府干预,把充分就业当作新政的首要目标,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罗斯福在论述社会保障制度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主张,其中一些思想至今仍为各国政府所推崇。比如他提出,应当把消极的社会救助与积极的社会救助结合起来,在失业保险中,把消极的失业救济和积极的以工代赈即营建大规模的工程结合起来;社会保险不同于社会福利,也不同于社会救济,因而应当带有自我保障的性质,社会保障制度应与国民的自我保障意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政府必须通过对全社会的关心来增强每个人的安全保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工资、价格刚性和非市场出清假设为前提的新凯恩斯主义诞生,弥补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的不足,继续提倡政府干预经济。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提出政府应通过财政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主张。克林顿在任时,尽管在增税、减支、削减财政赤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实行全民保健制度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却因来自各方的阻挠而最终流产。  (五)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以维护“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正统为己任,企图根据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建立并发展新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学派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的、绝对的目标,其他目标均处于从属地位。要实行收入均等化,主要依靠社会政策,而且有必要依靠社会的政治力量。他们坚决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改善收入分配失调的弊端。他们既反对新型自由经济论者那种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也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关于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的收入政策。他们确信,现实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不可能用传统办法或新古典综合派的那些主张来打破,而必须采取以收入再分配为中心目标的社会政策。  在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中,他们主张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实行高额的遗产税与赠与税,以便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一税收方式将所得到的财产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从而拉平一些收入上的不均等状况;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根据经济增长率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以改变劳动者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从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扭转分配的不合理;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资源优势,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以便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社会保障学(第3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