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申利锋 唐小娟 编
页数:444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492757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曹禺的戏剧创作深受欧美戏剧特别是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的影响,同时,曹禺剧作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也是曹禺戏剧比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术视野和历史语境的影响,曹禺戏剧的比较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曹禺比较研究资料汇编》汇集20世纪30年代以来见诸各种报刊的学术论文和单行本的学术专著等,共收录论文50余篇,在保证选文质量的前提下,选编篇目时倾向于90年代以前的文献,所选篇章力求学术价值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借以呈现学界在曹禺戏剧比较研究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与特征。
作者简介
申利锋,女,1977年生,河南延津人,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和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恒星之光:西方经典童话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903-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西方经典童话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新时期欧美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79-200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毛姆小说的伦理叙事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2015年度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湖北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等,均撰写并发表了相关子课题论文。
目录
评曹禺的《原野》
《大雷雨》和《北京人》
曹禺论
《雷雨》与希腊悲剧精神
曹禺所受的西方文学的影响
《原野》和表现主义
《雷雨》与《群鬼》的比较分析
曹禺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
《雷雨》与《榆树下的欲望》之异同给我们的启示
曹禺戏剧与契诃夫
曹禺和莎士比亚
世界声誉和民族特色——谈曹禺剧作
论曹禺剧作和奥尼尔的戏剧艺术
曹禺剧作与易卜生的“创作场”
曹禺与奥尼尔——悲剧创作主题、冲突与形象之比较
探求心灵奥秘的启示
曹禺剧作艺术探索(节选)
试论《雷雨》的基督教色彩
曹禺与契可夫——艺术风格的联系和比较
曹禺创作启示录(节选)
曹禺与易卜生——伦理批判与精神反叛的认同及离异
曹禺:历史的突进与回旋
《雷雨》与《群鬼》——主题、人物、结构比较谈
论曹禺和象征主义
论中外戏剧艺术对曹禺剧作构思的影响
《雷雨》与《群鬼》——一个比较的再思考
从《悲悼》和《雷雨》看奥尼尔对曹禺的影响
美国的悲剧与中国的悲剧——曹禺与奥尼尔的悲剧人物比较
曹禺剧作与莎士比亚悲剧的诗意
《原野》是对《琼斯皇帝》的模仿吗
《雷雨》对外国戏剧的多维吸收
话剧《蜕变》与苏联文学
横隔重洋的一对孪生姐妹——《雷雨》之蘩漪与《榆树下的欲望》之爱碧比较
鲁大海和他的外国哥儿们
中外名家笔下的两对资产阶级父子——《雷雨》与《斗争》的一点比较
曹禺与莎士比亚悲剧观念之比较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
《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兼与《俄狄浦斯王》比较
20世纪中外戏剧比较论稿(节选)
奥尼尔研究(节选)
曹禺与西方戏剧
形式的探索与人物深层的心理的开掘——试论奥尼尔对曹禺创作风格的影响
此岸和彼岸——契诃夫与曹禺剧作主题之比较
论曹禺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层关联
走向“崇高”之境——曹禺的悲剧意识与奥尼尔剧作
共同的意义传播空间:诗性美——契诃夫现实主义诗化形态对曹禺风格转型的影响
借得西江水催开东苑花——曹禺《日出》与小仲马《茶花女》之比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象征主义手法的比较
植根于民族性的经典移建——论《雷雨》对《群鬼》的超越
中国新文学20世纪域外传播和研究(节选)——曹禺剧作在国外
尤金·奥尼尔戏剧象征艺术研究(节选)
《北京人》与《布雷曹夫》
《雷雨》中的死与生——曹禺戏剧中的基督宗教元素
曹禺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病态心理美学比较
曹禺《雷雨》与易卜生《野鸭》的深层关联
后记
节选
自曹禺的戏剧作品于1933年问世以来,读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其一系列作品进行了诸多探究。其中,批评者们尤其关注到了曹禺所受欧美戏剧的影响,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曹禺戏剧与古希腊戏剧,与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欧美戏剧大师的戏剧理念和剧本创作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等,给予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受学术视野和历史语境的影响,我国文学批评界关于曹禺戏剧的比较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
曹禺的第一部戏剧《雷雨》问世于1933年。1936年,他推出了《日出》。1937年和1941年,《原野》和《北京人》又相继问世。
“中国早期的现代文学奠基人,他们都是把翻译、阅读外国作品跟自己的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现代文学自来到世上开始,就明显地带着世界文学的烙印。” 而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的欧美作家和作品、文艺思潮等被介绍、翻译到中国,无论是作家还是学者,对包括欧美戏剧在内的外国文学都已是相当的熟悉,以致有的评论者如刘西渭(即李健吾)在谈《雷雨》时,直接从作品细节上的高度相似而推测出影响接受在曹禺剧作中的存在:“容我胡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影响?一个是希腊尤瑞彼得司(Euripides今译作欧里庇得斯——编者注,后同)的Hippolytus(今译作《希波吕托斯》),一个是法国辣辛(Racine今译作拉辛)的Phèdre(今译作《费德尔》),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前妻的儿子。”接着又说明了这种想法产生的原因:“我仅说隐隐中,因为……那两出戏,写的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拒绝,恼羞成怒。《雷雨》写的却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捐弃,妒火中烧。然而我硬要说做影响的,就是作者同样注重妇女的心理分析,而且全要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