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力著
页数:677页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59651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概述了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介绍了汉语语音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全书分为导论、历代的音系和语音的发展规律三大部分。在导论中, 作者对研究汉语语音史要具备的四方面基础知识进行了论述。在历代的音系中, 梳理了从先秦至现代的音系发展变化, 并提供了历代语音发展表。最后, 在语音的发展规律中, 总结出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本书特色
◎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经验丰富,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工作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语言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中,王力先生起了重要作用。 ◎王力先生运用先进的语言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汉语语音史》这部著作集中了王力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就,是对数十年来关于汉语音韵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的总结,详细分析了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 ◎在《汉语语音史》中,王力先生把汉语语音的历史细分为九个时期,清晰展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书中引用了大量丰富的语音材料,大多经过王力先生亲自鉴定。前三个时期以韵文为主要资料,后六个时期以韵书、韵图和反切为主要资料。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韵 书 3
第二章 韵 图 7
第三章 方 言 13
第四章 方 法 15
卷上 历代的音系
第一章 先秦音系( —前206年)19
一、先秦的声母 20
二、先秦的韵部 34
三、先秦的声调 70
第二章 汉代音系(前206—220年) 85
一、汉代的声母 85
二、汉代的韵部 85
三、汉代的声调 108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 年) 113
一、魏晋南北朝的声母 113
二、魏晋南北朝的韵部 115
三、魏晋南北朝的声调 165
第四章 隋—中唐音系(581—836 年) 169
一、隋—中唐时代的声母 169
二、隋—中唐时代的韵部 179
三、隋唐时代的声调 235
第五章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年) 237
一、晚唐—五代的声母 237
二、晚唐—五代的韵部 241
三、晚唐—五代的声调 265
第六章 宋代音系(960—1279 年) 267
一、宋代的声母 267
二、宋代的韵部 270
三、宋代的声调 312
第七章 元代音系(1279—1368 年) 317
一、元代的声母 318
二、元代的韵部 328
三、元代的声调 399
第八章 明清音系(1368—1911 年) 401
一、明清的声母 402
二、明清的韵部 407
三、明清的声调 418
第九章 现代音系(1911— )425
一、北方话 425
二、吴语 442
三、闽语 457
四、粤语 470
五、客家话 485
第十章 历代语音发展总表 503
一、声母 503
二、韵部 509
三、声调 532
卷下 语音的发展规律
第十一章 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535
一、无变化 535
二、渐移 536
三、分化 538
四、合流 538
第十二章 自然的变化(上) 541
一、发音方法的变化 541
二、发音部位的变化 546
三、长入韵尾的消失 547
四、短入韵尾的消失 548
第十三章 自然的变化(中) 549
一、发音部位的变化 549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553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559
第十四章 自然的变化(下) 575
第十五章 条件的变化(一) 579
一、唇音的影响 579
二、喉牙音的影响 581
三、舌齿唇与喉牙的不同影响 583
四、照系及知系三等的影响 588
五、庄系及知系二等的影响 592
六、端精系的影响和[n][l]的影响 595
七、元音[?]的产生 596
八、异化作用 599
九、元音产生 601
第十六章 条件的变化(二) 603
一、腭化 603
二、轻唇音的产生 606
三、新的[f][h]的产生 610
四、新的[t?][t ?’][?]的产生 616
五、新的[?][n]的产生 622
第十七章 条件的变化(三) 625
一、韵头[u][i^u]与韵尾[m]的异化 625
二、韵头[i]与韵尾[i]的异化 625
三、韵头[i][y]使主要元音前化 629
第十八章 条件的变化(四)635
一、阴阳调类产生的条件 635
二、入声转入平上去的条件 638
第十九章 不规则的变化 643
一、文字的影响 643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互相影响 646
三、偶然性 648
主要术语、人名、论著索引 653
第一章 韵 书 3
第二章 韵 图 7
第三章 方 言 13
第四章 方 法 15
卷上 历代的音系
第一章 先秦音系( —前206年)19
一、先秦的声母 20
二、先秦的韵部 34
三、先秦的声调 70
第二章 汉代音系(前206—220年) 85
一、汉代的声母 85
二、汉代的韵部 85
三、汉代的声调 108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 年) 113
一、魏晋南北朝的声母 113
二、魏晋南北朝的韵部 115
三、魏晋南北朝的声调 165
第四章 隋—中唐音系(581—836 年) 169
一、隋—中唐时代的声母 169
二、隋—中唐时代的韵部 179
三、隋唐时代的声调 235
第五章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年) 237
一、晚唐—五代的声母 237
二、晚唐—五代的韵部 241
三、晚唐—五代的声调 265
第六章 宋代音系(960—1279 年) 267
一、宋代的声母 267
二、宋代的韵部 270
三、宋代的声调 312
第七章 元代音系(1279—1368 年) 317
一、元代的声母 318
二、元代的韵部 328
三、元代的声调 399
第八章 明清音系(1368—1911 年) 401
一、明清的声母 402
二、明清的韵部 407
三、明清的声调 418
第九章 现代音系(1911— )425
一、北方话 425
二、吴语 442
三、闽语 457
四、粤语 470
五、客家话 485
第十章 历代语音发展总表 503
一、声母 503
二、韵部 509
三、声调 532
卷下 语音的发展规律
第十一章 语音发展的四种主要方式 535
一、无变化 535
二、渐移 536
三、分化 538
四、合流 538
第十二章 自然的变化(上) 541
一、发音方法的变化 541
二、发音部位的变化 546
三、长入韵尾的消失 547
四、短入韵尾的消失 548
第十三章 自然的变化(中) 549
一、发音部位的变化 549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553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559
第十四章 自然的变化(下) 575
第十五章 条件的变化(一) 579
一、唇音的影响 579
二、喉牙音的影响 581
三、舌齿唇与喉牙的不同影响 583
四、照系及知系三等的影响 588
五、庄系及知系二等的影响 592
六、端精系的影响和[n][l]的影响 595
七、元音[?]的产生 596
八、异化作用 599
九、元音产生 601
第十六章 条件的变化(二) 603
一、腭化 603
二、轻唇音的产生 606
三、新的[f][h]的产生 610
四、新的[t?][t ?’][?]的产生 616
五、新的[?][n]的产生 622
第十七章 条件的变化(三) 625
一、韵头[u][i^u]与韵尾[m]的异化 625
二、韵头[i]与韵尾[i]的异化 625
三、韵头[i][y]使主要元音前化 629
第十八章 条件的变化(四)635
一、阴阳调类产生的条件 635
二、入声转入平上去的条件 638
第十九章 不规则的变化 643
一、文字的影响 643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互相影响 646
三、偶然性 648
主要术语、人名、论著索引 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