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梅溪诗传

封面

作者:张润秀

页数:444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085457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梅溪诗传》的传主是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有名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爱国名臣。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历知饶、夔、湖、泉诸州,体恤民情,礼贤下士,救灾除弊,政绩很好,颇得人心,时人绘像而祠之。    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享年70岁。在家庭生活中,他孝顺父母,敬重妻子,友爱兄弟,朝廷的恩荫都给了两个弟弟。曾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王十朋诗文刚健晓畅,且长于书法。著有《梅溪集》三十二卷、《春秋、尚书、论语解》等传世。《梅溪诗传》就是为这位高风亮节的南宋名臣撰写的文学传记,以王十朋的生平行迹为纵轴,以传主的经典诗作为截面,借助于对梅溪诗的深度把握,因时因事归类诗作,通过对具体诗篇的诠释解读,生动形塑了王十朋集诗人、学者与名臣等多重身份的大贤风范。

作者简介

作者张润秀,浙江乐清市人,1941年生,196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原校长兼书记,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工作31年。退休后整合出版语文教育论稿,迄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文史研究论稿与随笔散文书序等逾250篇。教科研成果获国家一等奖一项,省、市级奖多项。编著少年版《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国学读物30余种,主编《创新写作文库》《高考作文精选精评》等教辅用书,有的多次重印再版,有的转授版权在海外华人区公开发行。1985年开始公开发表旧体诗词,有百余首收录于《中华诗词家名典》等。著有诗文集《暮春咏归》、评注本《王十朋选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此诗传以宋诗大家王十朋生平行迹为纵轴,以其经典诗作为截面,因时因事类分,设三编,计19章。大致以《宋十五家诗选》遴选篇目为藳矢,按年次编撰。各编绎以小序,每章撰以导言,重点潜发诗作逾百篇。疏解赏析,引线串珠,由诗作解构进入具体的技艺细节,以展示传主集诗人、学者、官宦三重角色于一体的身份特点,揭橥诗主人融经铸典、尊杜学杜、关注现实、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学思想和实践路线,展现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与诗歌风貌。小而言之,钩沉选粹,有不少诗篇属首次诠释,不乏发隐掘微之新意;大而言之,作为典型个案的演绎,或可照映两宋交替之际诗史的演进脉络,弥合宋诗研究中的某些疏漏缺憾。

目录



绪言

序曲 儿时梦影黄杨结

一、生有异兆:“前身严阇梨”

二、博览颖悟:“少年勉力亲灯火”

三、耕读传家:“我家素孤寒,金玉苦无储”

四、宣和兵火:“旧物于人最可怜”

上编 乡贤雅士的忧患诗怀

第一章 忧患少年锦绣怀

一、诗声初鸣:“安得晴天开万里”

二、遗士葵心:“畎亩有遗士,妄怀葵藿心”

三、国朝忧思:“煌煌中国尊,忍为豺狼屈”

四、孝悌亲情:“田园劳尔辈,愧是素餐人”

五、眷恋梅溪:“我向梅花溪上家”

六、青春浪漫:“人生贵在适意耳”

第二章 三结诗盟倡学韩

一、诗盟三结,初展英姿:“诗社追随八友朋”

二、兴会唱和,广交励志:“言志深期共致身”

三、读书问学,诗友情深:“慨然一吐胸中略”

四、切磋规约,以韩为宗:“学古直欲学到韩”

五、用力甚勤,尽和韩诗:“未终三百篇,正坐短檠课”

六、以文为诗,铺陈尽相:“诗至韩子将何讥”

七、应心而发,雄直刚正:“词严意伟法退之”

第三章 青春血泪少陵吟

一、国耻难雪之恸:“伤时眼泪满襟血”

二、国土沦亡之恨:“干戈满眼恨无涯”

三、乱世衰微之悲:“千里战云新鬼哭”

四、帝京光复之愿:“一洗乾坤万里清”

五、忠良遭害之愤:“忠良自此多结舌”

六、科第精义之论:“莫把刚肠慕粱肉”

七、万古英雄之颂:“报国已淬腰间刀”

第四章 设馆研诗并蒂花

一、梅溪与剡溪:“遗经独抱期心传”

二、学馆与诗盟:“龙山宴集多佳友”

三、德性与艺文:“主翁兼种德,要与子孙看”

四、会饮与唱和:“有似平原凡十九”

五、师席与生徒:“殷勤惜别意,终日在梅梢”

第五章 行吟雁荡唐诗路

一、题诗雁荡山:“却笑平生未见山”

二、风流兴妙想:“与君同扫万人锋”

三、壮歌咏赤城:“目极苍崖千万丈”

四、吟赏清寒美:“山前十里雪,夜入梦魂香”

五、剡溪怀高士:“凭栏遐想独徘徊”

六、鉴湖感沧桑:“湖光冷浸越王都”

七、钱塘望明月:“老来厌逐利名场”

第六章 吟诗修业乡绅事

一、辗转求学,齑盐冷落:“事业未应孤铁砚”

二、科场败绩,励志苦学:“自全幽静操,不采亦何伤?”

三、修德养心,自为表率 :“好将正味调金鼎”

四、里仁为美,导民向善:“漫辟书斋会乡友”

五、咏史教化,引领舆情:“主翁兼种德,要与子孙看”

第七章 快意烟销向庙堂

一、排解双重生活:“事业未容吾辈闲”

二、明析儒释两端:“未应中国异西方”

三、高歌日出烟销:“遥看扶桑观日浴”

四、劝勉向学进取:“书生事业无雨晴”

五、引领梅魂高格:“北枝贪睡南枝醒”

六、冥搜西湖春色:“峰高捧日久,波阔浸天多”

中编 爱国纯臣的慷慨悲歌

第一章 清明诗意夺魁时

一、赐第集英殿:“却笑刘蕡不遭际”

二、绿袍天竺游:“致身许国宜相勉”

三、独钟韩子苍:“非坡非谷自一家”

四、重游大龙湫:“会见四方霖雨足”

五、河山重整饬:“愿借灵湫水,一洗了堂碑”

第二章 初试牛刀民事堂

一、传承文明:“身在鉴中思古人”

二、倾情民事:“事业浩无穷,筋力愧不任”

三、颂贤施仁:“使君好事贤且仁”

四、为民请命:“按劾奸赃疏滞狱”

五、金鼎调和:“衣冠与刀笔,未可分贤愚”

六、诗性判狱:“更须移孝为忠臣”

第三章 英武五贤秘馆诗

一、采石大捷,功在书生:“虏情殊未测,淮甸可无防”

二、爱国人臣,才华受困:“春光无限好,共愧缚微官”

三、虏情未测,抗争激烈:“危言犯颜易,直道立身难”

四、忠勇爱邦,抨击奸邪:“纷纷去国皆狂生”

五、缙绅诤议,忠言见逐:“方开公道口,遽中谗人钩”

第四章 献策中兴孤愤吟

一、力主复兴计:“愿竭孤忠赞中兴”

二、梅花三绝唱:“压倒屋檐斜入枝”

三、唱和酴醾诗:“刚肠出清婉”“兴尽要知返”

四、进谏德寿宫:“诸君何苦恋河山”

五、霜台屡犯颜:“爱君忧国寸心赤”

六、惜别守心志:“公应不创昔时艰”

第五章 一腔热血念疆场

一、长怀去国忧:“君恩报无所,含愧出京华”

二、忧愤长交织:“身虽疏外亦何妨”

三、素心系国事:“岂容南北分三光”

四、凭吊节高士:“清风却在夷皓上”

五、疆场长梦中:“却忧疆场正干戈”

第六章 去国孤忠兰竹心

一、固穷自耕:“子耕我当耘,固穷待秋熟”

二、眷恋湖山:“明月清风不计钱”

三、寄怀兰竹:“阳浮屑琼玖,风泛馥檀栾”

四、离群思隐:“莫缘富贵负林泉”

五、释道考量:“禅定吟馀思清越”

下编 知郡诗人的民本乐章

第一章 楚东诗社不欺魂

一、为民施仁政:“初无龚黄政,滥继秦侯躅”

二、诗哭冯员仲:“宁为独醒鬼,不作附炎官”

三、缘结张孝祥:“光艳真能照简编”

四、联唱不欺室:“方寸长存不可欺”

五、楚东诗社情:“诗不江西语自清”

第二章 壮美长江慷慨歌

一、以雄阔诗境展博大胸襟:“大泽胸可吞,秀色手宜揽”

二、以跌宕文气显顿挫风格:“妙曲亦无滕子京”

三、以简笔白描引无限联想:“人家数点火,风物一川云”

四、以斑斓意象呈宋诗韵致:“眼中何物不关情”

五、以异体之调发时空之慨:“千秋长在月明中”

六、以运词之妙见诗艺之精:“放出神仙八九峰”

第三章 拜帅安民守夔州

一、拜受帅印,保民安康:“忠怀雅合杜陵诗”

二、造福后世,为民解忧:“端为夔民解百忧”

三、马纲再奏,与民同庆:“巴歌楚舞沸欢声”

四、入乡随俗,官民同乐:“好遨蜀风俗,夔人贫亦遨”

五、流连史迹,思古怀今:“山川满目古今迹”

第四章 武侯情结少陵魂

一、夔州诗社,奠基诗城:“论文欣对少陵尊”

二、拜谒武侯,千古悲慨:“泪满襟如老杜诗”

三、追慕诗圣,异代同怀:“作诗招取少陵魂”

四、情深白首,欣对论文:“天将大任未容闲”

五、师法先哲,新构诗论:“文章均得江山助”

第五章 湖州仁政绘蓝图

一、下马伊始,赈灾恤民:“水涨鱼虾乐,年凶道路嗟”

二、重置贡院,复兴文教:“水晶宫发旧精神”

三、追摹前贤,礼遇士绅:“梦寐思贤愿与齐”

四、壮心难已,报国思用:“中原入望涕频挥”

五、宦海驱驰,心劳政拙:“义风高韵两难攀”

六、告别父老,共绘蓝图:“父子免流离,欢然事耕耘”

七、钓台高古,愿事隐沦:“馀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

第六章 泉南岁暮杜诗令

一、长怀抚字心,祈雨忧民瘼:“无补于民合挂冠”

二、心事连广宇,动魄水车诗:“但愿为霖莫为潦”

三、千载几刚肠,政坛肝胆友:“三军气应壮,一洗向时哀。”

四、卅年共苦辛,梦断哭令人:“糟糠情味饱相谙”

五、风教多方略,育才为己任:“科第要从勤苦得”

六、诗社建诗令,传承老杜风:“难追老杜风骚手”

七、雄视唐与宋,合把诗旌旄:“高吟薄风雅”“古学穷浑灏”

第七章 梅溪老杜幸知音

一、学杜诗善用典故:“夔子江头吟处景,杜鹃声里拜时身”

二、学杜诗营造意象:“广文富才名,官冷饭不足”

三、学杜诗以对入绝:“云锁吕公洞,月明黄鹤楼”

四、学杜诗炼句锤字:“浮云不碍天边眼,放出神仙八九峰”

五、学杜诗移情于物:“神女有灵呼即应,廓然山色为吾青”

六、学杜诗声律韵法:“凌云健笔驱山丘,欲追李杜参曹刘”

尾声:此魂安处是梅溪

一、倦鸟魂牵梅溪:“一枝聊慰北归心”

二、袅袅乡关情意:“满目峰峦观未尽”

三、沉湎故旧亲情:“明月清风赵欧会”

四,长伴少陵诗韵:“招邀春色上诗篇”

附录:别有奇致的委婉词章

主要参考书目

书末赘言

节选

绍兴二十七年(1157),秦桧病死后,宋高宗亲临集英殿主持殿试。46岁的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笔压群儒,一鸣惊人,被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先授承事郎,赴任绍兴府,试以民事。从此,他兴致满满地步入南宋政坛,践履“致身许国”的政治愿景。 春风得意时,新科状元郎在高咏“圣恩宽大容愚直”的同时,表达“共报君恩有朴忠”的心愿;他与同科进士相勉“致身许国”,喟叹刘蕡徒留虚名,警戒“莫学平津但取容”。其忠愤与谦和相谐的情怀预示着他的周边将集聚起一支阳刚力量。 从政不废风雅吟事。作为宋南渡初年的诗坛大家,王梅溪于诗风、诗境、句法等的视界颇高,多有创意。《陈郎中赠韩子苍集》诗卷11一诗,传达了诗人艺术追求的诸多信息:隆重推出“唐宋诗坛七大家”之说,又情有独钟地推崇“非坡非谷自一家”的韩子苍,鲜明表白自己“幸脱场屋累”之后的艺术追求。王梅溪以崭新的身份,以更清明的视野对两宋诗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诗人于抗金复国大计、于个人仕途前程不无憧憬自得之意。重游雁荡时,借龙湫之水抒发“霖雨四方”、济世泽民的心愿,走马上任之际内蕴刚强而外显柔弱谦和的儒者形象脱颖而出。五言古风《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诗卷11,既歌颂家乡山水,又叙事述志,将投降派头子秦桧“了堂石室”的臭事作为一种遗存的历史符号引入诗篇,使雁荡景观与历史人物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泼辣深刻,痛快淋漓,大展整饬河山之豪慨。 致身许国,整饬山河,怀霖雨四方之志,为民伸张正义,从政不废吟事,导引诗坛风尚,这一切都是王十朋起步政坛实践的题中之义。 一、 赐第集英殿:“却笑刘蕡不遭际” 集英殿的隆重殿试由宋高宗亲临主持。高宗御笔宣示考试官:“对策中有指陈时事,鲠亮切直者,并置上列。无失忠谠,无尚谄谀,称朕取士之意。”他亲阅十朋卷,御批“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并唱名赐予登第。王十朋等426人进士及第出身,十朋大魁天下,闫安中被擢为第二。孜孜以求的得一第而治国安民的夙愿得偿,十朋惊喜万分,作《丁丑二月二十一日集英殿赐第》诗卷11记其事,曰: 太平天子崇儒术,寒贱书生荷作成。槐市育才叨舍选,枫宸唱第冠时英。圣恩宽大容愚直,御墨褒嘉佩宠荣。却笑刘蕡不遭际,徒令纸上有虚名。 首联总叙,歌颂“太平天子”崇尚儒术,使得像自己这样的“寒贱书生”有了登第取仕的幸运。中二联写其在太学获“舍选”解送,殿试又名列第一“冠时英”;自己的《廷试策》文卷1对策直切,赖圣恩宽大,容纳直谏,赐予第一,又得到皇帝亲赐御书褒奖,倍感荣耀。末联将自己与唐代的刘蕡作比,同样对策直切的刘蕡在唐代落第,而自己居然夺魁,这是时代昌明之幸。 诗句多歌颂恭维,但均属发自内心。王十朋非阿谀奉承之辈,万言《廷试策》以“揽权”为中心,针对时弊直言激谏,慷慨直切,言辞尖厉,与刘蕡作比也恰当不过。刘蕡,唐昌平人,文宗时应贤良对策,极言宦寺祸国。当时考官畏怕宦官,不敢录取他,结果落第,徒留纸上空名。十朋诗引用此典,隐含着他对以往参试因直言而屡遭排斥的感叹——十朋愤恨秦桧专权和朝廷腐败,每每将应试作为忠言直谏的良好机会,但在权奸霸道之时,必然类为刘蕡之遭际。此时秦桧已死,赵构重整旗鼓的思想有所抬头,亲政策士,又亲擢自己为第一,感激“圣恩宽大”正是十朋心情的真实流露。 皇帝临轩唱名赐第的国家大典,历来令临场举子向往且惊惧不已。白居易十年苦学,两登科第,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踌躇满志之情可想而知。《宋会要辑稿??选举》载:雍熙二年(985)三月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杨万里《四月十七日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诗传神刻画及第举子的心情,曰:“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韩驹《次韵王给事观殿试唱名》诗描绘场景热闹欢腾,曰:“罢朝诏赐群公坐,合殿欢传万岁声”……相比之下,及第举子王十朋只写激动感恩,亦属平常,不足为奇。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梅溪诗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