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书院史话(典藏版)

封面

作者:王炳照

页数:152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078479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伊比利亚美洲新闻传播的媒体发展历程和产业格局、西方国家对伊比利亚美洲的传播渗透,以及我国在伊比利亚美洲的靠前传播概况的描述和分析,来探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靠前传播格局与靠前话语权的分配及变迁,从而对我国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传播战略和传媒策略提出理论思考和实操建议,以期很终对我国整体的靠前传播能力建设和靠前话语权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炳照(1934—2009),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史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著作有《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国书院史》《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等。

本书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名家讲述,探究书院的古今传奇文化寻根第一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书院概说

第二章 书院的起源

一、书院之名始于唐

二、书院教育起于唐末五代

第三章 宋代书院的发展与勃兴

一、宋初的著名书院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及其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三、南宋书院的勃兴及其原

四、朱熹与南宋书院

五、陆九渊、吕祖谦、张栻等与南宋书院

第四章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一、元代的文教方针及书院政策

二、元代书院的发展和官学化

三、元代的书院和理学的传播

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一、明代的文教政策与书院

二、王阳明及其后学与明代书院

三、明代书院的讲会和学风

四、东林书院和明末书院遭禁

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一、清代的文教政策和书院发展

二、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

三、清末书院改学堂

附 录 各省(区)历代书院统计表

节选

第三章 宋代书院的发展与勃兴

一、宋初的著名书院

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唐末五代数十年间,战乱不止,社会不宁,经济萧条,文教衰落,读书士子无由显身,多数人穷居草野,隐居读书讲学,于是私学暗兴, 书院教育应运而生。

宋既统一海内,战乱渐平,民生安定,文风日起,读书士子纷纷要求读书就学,国家也需要大批治术人才。但是,在宋初,朝廷还来不及兴学设教,无暇顾及文教事业,也没有充足的财政实力发展教育事业,书院教育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说:“是时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就是说,宋初州县等地方官学尚未设立,包括书院在内的民间或私人创办的乡党之学率先得到发展。

袁燮在《四明教授厅续壁记》中也说:“集一时俊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既深矣。而问其乡校,惟兖、颍二州有之,余无闻矣!”(《絜斋集》,商务印书馆,1935 年《丛书集成》)说明宋初地方官学除兖州、颍州一带之外,大部分地区均未曾设立,学者大都集中在书院聚徒讲学,并且卓有成就。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说得更为明确:“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朱文公文集》,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朱熹是南宋人,他所说的“前代”包括了唐末五代和北宋初;“庠序之教”是指地方官学;“择胜地,立精舍”正是创建书院讲学。就是说,唐末五代至宋初,由于官学未兴,读书士子无处就学读书,大批学者自创书院讲学,满足了读书士子就学读书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得到官府的褒奖和赞许。

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吕东莱文集》,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这里的“国初”正是指宋初。同时也说明,宋初刚刚摆脱了战乱之祸,学子就学读书之风日盛,但学校尚未及设立,于是学者在山林闲旷之地自建书院,聚徒讲学。

宋初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读书士子就学读书的急切需要和紧迫心情;另一方面也帮助统治者解决了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一批由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院便兴盛起来,官方因势利导,给予大力支持、资助和褒奖,进一步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书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书院史话(典藏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