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闽文化通论

封面

作者:何绵山

页数:42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3012674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首先论述了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然后分章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工艺、宗教、民俗、教育、建筑、经济、科技等方面全面沦述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闽文化的内涵以及它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既有纵向的沦述,又有横向的分析,其中所引资料丰富、珍贵,是一部上乘的文化教育专著。

本书特色

本书既有纵向论述,又有横向分析,其中所引资料丰富、珍贵,是一部上乘的文化教育专著

目录

第一章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第一节 闽文化的历程
第二节 闽文化源流
第三节 闽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 哲学
第一节 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闽学
第二节 朱子对孔子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史学
第一节 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第二节 福建地方文献
第三节 福建金石与福建早期历史资料
第四节 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第四章 文学
第一节 福建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闽文化与福建文学
第三节 福建民间文学

第五章 艺术
第一节 福建音乐
第二节 福建舞蹈
第三节 福建戏曲
第四节 福建绘画

第六章 工艺
第一节 福建年画
第二节 福建木偶头
第三节 福建剪纸
第四节 福建陶瓷
第五节 福建石雕
第六节 福建木雕

第七章 宗教
第一节 福建佛教
第二节 福建道教
第三节 福建天主教
第四节 福建基督教
第五节 福建伊斯兰教

第八章 民俗
第一节 福建民俗的多元化
第二节 福建民间信仰与禁忌
第三节 福建游艺与饮食民俗

第九章 教育
第一节 福建教育发展和特点
第二节 福建书院教育

第十章 建筑
第一节 城市与城堡
第二节 福建民居
第三节 福建土楼
第四节 福建寺观
第五节 福建古塔

第十一章 经济
第一节 福建海外贸易
第二节 闽台贸易长期互通
第三节 始终活跃着庞大的商人队伍
第四节 福建集市贸易的繁荣
第五节 福建区域经济

第十二章 科技
第一节 闽籍著名科学家
第二节 福建造船技术
第三节 福建桥梁建造
第四节 福建雕版印刷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闽文化通论》:  天主教早在元代就传人福建泉州,是全国天主教最早传播最早的省份之一。公元1313年,泉州成立了刺桐教区,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教区之一,负责包括杭州、扬州等通商口岸在内的东南教务。现存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的元代十字架墓碑石中,有5方是元代泉州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墓葬的遗物。明代,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到福建传教,因善于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习惯相结合,因此传教顺利,他还将西方国家先进的地理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绘画及哲学、典章制度在福建广为传播,使福建较早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吹拂和浸染。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播,一方面使不少士大夫受洗入教,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士大夫的反对和责难,使福建成为中西方文化冲撞的觞滥。明末,传统文人和僧人联合反教,纷纷著文“辟邪”,由漳州人黄贞将其汇编为《破邪集》。清初,福安人罗文藻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主教,在官方规定外国传教士不得传教的年代,罗文藻成为全国唯一能公开传教的天主教神职人员。1696年福建正式成立天主教福建教区。天主教在福建传播中,创办了许多学校、修道院、医院、仁慈堂等,出版了许多中文书刊,其中大多为宗教类,留下许多珍贵实物,明代以来至近教十年,陆续在泉州发现的一批基督教墓碑石,可印证、纠正并进一步丰富天主教传教史的研究。福建天主教现有教堂400多座,全省教会划分为福州、厦门、闽东、闽北4个教区,教堂有福州泛船浦天主堂,长乐城关天主堂,厦门鼓浪屿天主堂,漳州东坂后天主堂,龙海岭东天主堂,福安城关天主堂、穆阳天主堂,宁德三都澳天主堂、城关天主堂、岚口天主堂,邵武东门天主堂,建瓯腊子坪天主堂,上杭城关天主堂等。  基督教传人福建的时间约在1840年前后。1842年2月,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雅裨理率先到福建厦门传教,其后有8个差会先后进入福建传教,先后形成的宗派共有14个,其中由西差会传人的有8个:英伦敦会、美部会(美公理会)、英行会、美归正教会、美以美会、英长老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孟那浸信会;由中国基督徒自己创设后传人福建的有3个:中国耶稣教自立会、真耶稣教会、恩典院;在福建由本省信徒建立的有3个:基督徒聚会处、耶稣圣神教会、圣耶稣教会。1848年,厦门建立第一座教堂新街礼拜堂,新中国成立前被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称为“中华第一堂”。福建基督教各种教会林立,这些教会形成自己庞大的网络,层层控制渗透。基督教传教士在福建传教过程中,做过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宣教活动,如反对缠足陋习、反对抽吸鸦片等。基督教在福建创办各类社会慈善机构,如创办了大量的医院,以此辅助传教。基督教创办大量报刊,出版大量书籍,并促进了闽南白话字的产生。闽南白话字在中国拼音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创制汉语拼音方案、解决汉语拼音文字的同音词问题等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基督教在福建创办了大量的学校,以其创办时间早、数量多、对平民敞开大门、种类多等特点在福建产生了一定影响,培养出一批有水平的学生。1927年,中国基督教长老总会联合伦敦会和公理会,组成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福建的英伦敦会、美部会(美公理会)、美归正教会、英长老会分别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大会和中华基督教会闽北大会,1956年11月又正式合并成立中华基督教会福建大会;1941年美以美会改称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福建基督教现有教堂1700多座,较有影响的基督教堂如:福州花巷堂、铺前堂、天安堂、苍霞堂、福清城关堂、莆田城关堂、南平梅山堂、晋江安海金升堂、泉州南街礼拜堂、厦门三一堂、新区堂、新街堂等。  伊斯兰教在唐代就传人泉州,当时有不少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进入泉州,以后有部分定居下来。宋代,许多海外来的穆斯林在当地娶妻生子,代代相传。穆斯林为了满足自己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开始建造清真寺。元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大港,穆斯林在泉州有很大发展,又修建了许多清真寺。明代,穆斯林开始在邵武发展;清代,由于泉州港的衰落,海外穆斯林已不再来,而福建地处东南一隅,与内地穆斯林联系也多不方便,所以不如宋元时期兴盛。福建穆斯林来源广泛,除了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进入以外,还有由北方南下经商的,外省来福建任职的,受聘为阿訇、投亲、居官等种种原因从全国各地来的。因多次迁移,福建穆斯林居住分散,除极少数地方外,只见大分散,难见小集中。福建保存了大量有关伊斯兰教在福建传播的文字记载,如:文献资料、宗族家谱、石刻文字等,是研究中国穆斯林的第一手资料。福建所保存的伊斯兰建筑,极具文物价值,是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实物。福建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如:泉州清净寺、福州清真寺、晋江陈埭清真寺、邵武清真寺、厦门清真寺等。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闽文化通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