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公教育河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45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92840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设计、教育写作八个部分。本书的主体内容部分设置了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强化练习等版块,并在重要考点处放置历年考题中的代表性试题,帮助考生强化对考点的理解和运用;在每章内容的很后,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帮助考生查漏补缺,强化知识要点。
本书特色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2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河北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在深入研读近几年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的试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精准归纳和细致讲解核心考点
本书编者在深入研究历年考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精准归纳和细致讲解了该科目的核心考点,既大限度地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又凸显了考试的重难点。
2.精心设置图书内容结构和版块
本书编者在图书的主体内容之前放置了备考指导,以便考生整体把握考试特点。备考指导包括考情分析、题型解读两个部分的内容。考情分析部分介绍了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的简单情况。题型解读部分按题型详细总结了常考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与案例分析题)的考查内容和出题特点,并针对题型特点总结归纳了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各类题型。
3.多种细节设计提升学习效率
本书采用双色印刷,凡重要知识点均用波浪线进行标记,帮助考生快速识别和掌握考试重难点内容。本书增加了部分拓展知识,作为对图书主体内容的补充,帮助考生深化理解。本书的备考锦囊部分主要是对高频考点、易错易混点的分析,以及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记忆策略,从而帮助考生更高效地掌握相关内容。
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学习目标(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7)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强化练习(21)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4)
学习目标(24)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4)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0)
强化练习(36)
第三章教育目的(38)
学习目标(38)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38)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概述(42)
强化练习(48)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51)
学习目标(51)
第一节学校概述(51)
第二节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52)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54)
强化练习(57)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59)
学习目标(59)
第一节学生(59)
第二节教师(62)
第三节师生关系(71)
强化练习(74)
第六章课程(76)
学习目标(76)
第一节课程概述(76)
第二节课程组织(81)
第三节课程资源(91)
强化练习(93)
第七章教学(95)
学习目标(95)
第一节教学概述(95)
第二节教学过程(97)
第三节教学原则(102)
第四节教学方法(106)
第五节教学模式(112)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17)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20)
第八节教学评价(124)
强化练习(129)
第八章德育(132)
学习目标(132)
第一节德育概述(132)
第二节德育过程(135)
第三节德育原则(138)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41)
强化练习(145)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48)
学习目标(148)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48)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53)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156)
强化练习(161)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164)
学习目标(164)
强化练习(166)
第二章认知(167)
学习目标(167)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167)
第二节注意(172)
第三节记忆(176)
第四节想象(183)
第五节思维(185)
强化练习(190)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194)
学习目标(194)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194)
第二节意志(197)
强化练习(200)
第四章个性心理(202)
学习目标(202)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202)
第二节能力(205)
第三节人格(209)
强化练习(216)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20)
学习目标(220)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20)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21)
强化练习(223)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224)
学习目标(224)
第一节心理发展与教育(224)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227)
第三节学生的个别差异(232)
强化练习(235)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37)
学习目标(237)
第一节学习概述(237)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40)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246)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51)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54)
强化练习(255)
第四章学习心理(258)
学习目标(258)
第一节学习动机(258)
第二节学习策略(267)
第三节学习迁移(272)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277)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284)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291)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99)
强化练习(306)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09)
学习目标(309)
第一节学生心理健康(309)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313)
强化练习(319)
第六章教师心理(321)
学习目标(321)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心理特征(321)
第二节教师的威信(324)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326)
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健康(331)
强化练习(333)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336)
学习目标(336)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发展(336)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目标和理念(337)
强化练习(339)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341)
学习目标(341)
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341)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343)
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344)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346)
第五节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变革(348)
强化练习(350)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54)
学习目标(354)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54)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57)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59)
强化练习(362)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评价(364)
学习目标(364)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364)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366)
强化练习(368)
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汇编
学习目标(37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年修正)(37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年修正)(37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年修正)(383)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修订)(386)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393)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修正)(398)
七、《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发布)(400)
八、《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年发布)(403)
强化练习(403)
第七部分学科教学设计与主题班会设计
第一章学科教学设计(406)
学习目标(406)
第一节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406)
第二节学科教学设计范例(421)
强化练习(424)
第二章主题班会设计(431)
学习目标(431)
第一节主题班会设计概述(431)
第二节主题班会设计范例(438)
强化练习(441)
第八部分教育写作
第一章教育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444)
学习目标(444)
第一节教育写作基础知识(444)
第二节教育写作技巧(446)
第二章教育写作真题范例(455)
第一节真题范例一(455)
第二节真题范例二(456)
第三节真题范例三(458)
强化练习(45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61)
节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以及教育起源学说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内涵以及教育功能的类型。 3.能够区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4.准确识记中国古代教育和外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5.准确识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内涵。 6.准确识记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education”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演化而来。“educare”本意为“引导”“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考点2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021·辨析】“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这里的“教育”一词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正确。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题干中,从影片中受到的教育是促使思想转变的活动,属于广义的教育。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 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并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学校的教育者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主体性,即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②目的性,即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③社会性,即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受教育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设计的,反映了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把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促使他们有效学习与积极发展。 考点4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 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2019·单选】不在学校教育三要素内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过程 【答案】D。 三、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1)教育的时代性 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2)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除原始社会教育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社会形态的教育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上。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同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历史继承性既表现在一部分教育内容方面,如自然科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等,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共同内容;又表现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继承性的教学方法、原则、组织形式等方面,如“教学相长”“讲授法”“班级授课制”等仍被现代教育理论所沿用。 (3)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在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时要注意,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除以上几种社会属性之外,教育还具有生产性、长期性、民族性等社会属性。 四、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考点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依据作用的对象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 2.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等。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衍生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对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具有制约作用。 考点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正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往往强调教育的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2.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任何社会、任何时候的教育来说,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比重不同。 【2019·辨析】只要进行教育,就会对儿童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考点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依据作用的呈现形式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2.隐性功能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如教师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社会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隐性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见表1-1-1) 表1-1-1教育起源的学说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 神话起源说 朱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