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齐岸青
页数:295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711102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多位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位首席专家学术生涯的回溯为线索,系统记录了2020年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建筑结构、墓葬及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要发现,并引用大量翔实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河洛古国”的文化坐标及历史意义,勾勒了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很初样貌,书写了黄帝时代的灿烂历史。全书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考古史料简化精炼,将较为艰深的考古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语言流畅优美,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齐岸青,作家、文化学者,曾任河南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郑州市文化(文物)局局长,现为“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过长篇小说《诱惑》《父亲纪事》,主编《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遗文本》等十多种文化文物书籍,编导策划《东亚现代人起源》《发现郑州》《大迁徙》等多部纪录片,创作舞剧《云水洛神》等。
本书特色
本书有四大特色,一是讲好了一段考古故事,全书以多位我国著名的考古学者如李伯谦、王巍、顾万发的生平故事作为线索,梳理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来龙去脉,对双槐树的发掘过程也详细进行了记录,可以说为读者全面讲述了一段充满温情与感动又不乏神秘气息的考古故事。二是作者用了通俗易懂又充满文学性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诸多考古知识,一改一般的考古图书晦涩难懂的面目,可读性强。三是首次揭露了2020年的考古新发现双槐树遗址,收录了大量的一手图片,非常珍贵。四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由点及面,勾勒了一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目录
引 子 …………………………………………………………………………………… 1
第一章 双槐树的前世今生 …………………………………………………………… 9
第二章 河洛的探寻与追问 …………………………………………………………… 23
第三章 文明起源的感悟与思考 ……………………………………………………… 49
第四章 一代考古人的故事 …………………………………………………………… 75
第五章 开启河洛古国 ………………………………………………………………… 97
第六章 发现中原仰韶时期最辉煌的都邑 …………………………………………… 119
第七章 翻开五千年前的建筑地书 ……………………………………………
第八章 追溯黄土之下的礼俗世界 ……………………………………………… 177
第九章 揭开北斗星图的文化密码 ……………………………………………… 199
第十章 联结过去与现在的一枚牙雕蚕 ………………………………………… 231
第十一章 历史与生命积淀而来的彩陶艺术 …………………………………… 255
结 语 ……………………………………………………………………………… 283
参考书目 …………………………………………………………………………… 288
后 记 ……………………………………………………………………………… 292
节选
黄帝时代,双槐树人在河洛之汭“以山为郭,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建立了中国 5000 多年前最大的古国。自此,中国历史上嵩山河洛之地往往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尔后夏、商都曾经在此建都。周王朝在从关中平原一路东进成功剪商之后,认为河洛之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在河洛之地的洛阳建造了自己的新都成周。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的发现,是否证明了河洛之地为“天下之中”的信仰可以追溯到距今 5300 年前的史前时代呢?双槐树村口的两棵老槐树,一棵已没于黄土,另一棵仍郁郁葱葱,盖笼苍穹,时间的轮转到底在双槐树村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有了青台遗址“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的发现,在发掘双槐树遗址时,考古人员就更加有了自觉意识不会轻易搬运陶罐,尤其是对在同一地层、同一地块上的陶罐,他们更加小心谨慎。孤证难立,尤其是极为难见的天文遗迹,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现在,他们在大型中心居址的 F12 房址里发现了依旧是以陶罐表现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在其北边还发现了麋鹿的骨架。但是双槐树遗址的陶罐与青台的相比,存在排列的差异,位置也深浅不一。顾万发邀请天文方面的考古专家前往研究,在几次为其定性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疑惑较多的是九个罐子的年代是否一致,是否在同一个层位,应该再作深入研究,下论断要慎重。
为了弄清楚这些陶罐与它们的地层关系,顾万发团队与工地的工人一起,顶着烈日,吃着农家饭,睡着简陋的工地房,一待就是 20 多天。他们将埋藏陶罐的地层一层一层揭开,一层一层分析研究,终于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是埋于遗址内壕大型中心居址中最大的房屋 F12 房址下,F12 房址里遗迹分层很多,有不同的小的堆积层。有些层位显然已经被破坏得高低不平,很可能是古人在建造或改建房屋时,于不同区域挖掘,深浅不一,从而破坏了土层。这是属于同一个遗迹现象中不同的小的堆积层,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目前能够根据地层信息确定无疑的。九个陶罐中有些已完全没有陶口,很可能是被铲掉了,而有些却相对完整。另外,九个陶罐的形制不太一样,有的是较为典型的罐状,有的则接近盆的形状,高低也不一样。对于双槐树遗址中九个陶罐的摆放不够规范的问题,顾万发认为,一方面双槐树遗址的年代距离青台遗址的年代有 100 多年,古人传承下来形状有了偏差;另一方面,那时的人们可能不在意精细度,只是一种形状的代表而已。有青台遗址中高规格的北斗陶罐做支撑,双槐树遗址中的陶罐性质还是可以初步判定的。青台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应该属于科学观察的遗迹,而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可能是王的尊贵身份的一种体现形式。
在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上端,有一副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代表北方,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大部分鹿类在夏至开始脱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所以古人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冬至相关联。麋鹿所在的位置恰好是 5000 多年前北极星象征性的位置,5000多年前的北极星是现在的右枢星,而位置正好位于北斗星的第三、第四星之间。不同于西方以黄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天球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往往被视为帝王的象征。但小熊星座 α 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北极星的“皇位”也存在“轮流坐庄”的可能。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古人在夜晚通过看“北斗九星”来辨别方向。“北斗九星”的出现,让我们了解到早在 5300 多年前,先民对北斗星天象的观测已非常精确,对“斗柄授时”的认识也比较清晰了。
仰望深邃靛蓝的星空,双槐树先民以高超的想象巨毫,在苍冥中书写着神奇的星象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