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娜仁图雅
页数:12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18006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社会保障案例评析》教材,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需求,精选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教育福利)、社会救助(大力度优惠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方面的经典型案例并进行了凝练整合。这些案例,既有积极的正面案例,也有反映问题与不足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编写包括案例描述、案例评析两部分。案例描述是对案例事实的精准描述,包括案例的演进过程、来龙去脉;案例评析是案例的落脚点,主要是对案例的总结,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案例问题和提出完善的建议。《社会保障案例评析》教材,不仅适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公共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使用。
作者简介
娜仁图雅,女,蒙古族,1968年出生,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6.11~2007.05,在日本帝京大学进行访学(客座研究员)。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学科与社会保障学学科点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人选;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精品课程《社会保障学》的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近几年,在《财会通讯》、《企业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专著3部,获得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5项。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乌仁格日乐,女,蒙古族,1981年生,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人选;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精品课程《社会保障学》的主讲教师;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校级精品课程《劳动经济学》主讲教师。近几年,在《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山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
目录
第一节 养老保险
第二节 医疗保险
第三节 失业保险案例
第四节 工伤保险
第五节 生育保险
第二章 社会救助案例
第一节 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节 医疗救助
第三章 社会福利案例
第一节 养老福利
第二节 教育福利
第三节 妇女儿童福利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社会保障案例评析》: 案例2-16 儿童大病医疗救助问题 (一)案例描述 2012年3月17日下午,一场关于探讨儿童大病救助机制的多方对话论坛在某报业传媒集团会议厅举行。来自政府、媒体、医院、保险及民间公益等领域的人士就当下儿童大病救助的现状、困局、各方的责任及可能的合作模式展开探讨。论坛基本达成儿童大病救助要以国家保障体系为基础,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公民多方合作的共识。 在目前的医疗和医保制度下,重症儿童不仅面临治疗时间长、护理工作量大、治愈概率不确定性、治愈后风险高等难题,光是筹集医药费这一点,对普通家庭而言已属十分艰难。 广州市某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理负责人的儿子因骨癌去世,她从此走上重症儿童救助及家长互助之路。负责人在现场简单地算了一笔账:广州市每年新增癌症儿童大约300名,其中一半左右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中又有近八成是急性淋巴白血病,按照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基本费用大约是10万元。不同的治疗方案花费额度不一。救助广州市每年新增的癌症儿童,所需基本医疗费用约3000万元。 微基金发起人说,自己经常在微博收到大病儿童家长的求助信,但他不可能帮得了每个人。面对来自民间的这一紧迫诉求,在场的广东省民政厅负责人回应,政府近年来也在开展工作,推动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大病医疗是社会保障的问题,国家有能力解决公民治病的问题了。” (案例来源:《南方日报》,http://www.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12012/03/20/content_7068156.html。) (二)案例评析 经过媒体报道的重大疾病儿童大多获得了政府、慈善组织和好心人的捐款支持,但能够获得媒体报道的重大疾病儿童又能有多少呢?无数个重病儿童、无数个重病儿童家庭因为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而无奈放弃积极的治疗。 中国首次《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年)》调查结论显示,贫困地区儿童罹患重疾死亡率高达54%,全国因疾病死亡的农村儿童50.5%未得到治疗或仅在门诊治疗。重大疾病儿童的悲惨境遇无不不暴露出中国儿童医疗救助体系的缺失。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为孤儿、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与此同时,政府“抓紧把大病医保”纳入全民医保,大病医保试点实践自2012年开始加快。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开始关注儿童大病救助,为重病儿童及家庭送去了希望。 从案例描述中可知,虽然我国针对儿童大病的医疗费用,建立三层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但仍面临着资金缺口。面对庞大的救助需求,社会慈善组织发起了救助。社会慈善组织一般采取事后救助方式,而且慈善资源在不同疾病种类间的分配也不均衡。解决重病儿童及家庭面临的问题,就需要坚持政府提供和社会参与两条腿走路:政府旨在提供制度化的儿童医疗保障,社会参与旨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重病儿童的救治中来。具体做到两个方面: 1.要尽快建立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制度 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是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研究制定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儿童医疗救助机制。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政府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加强各项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重点加大对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优先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优先将儿童慢性病和儿童类所需大额门诊费用的重大疾病纳入特殊病种大额门诊统筹,通过制度保障为重病儿童提供最切实的医疗保障。 2.要高度重视民间慈善力量 慈善组织参与儿童大病救助,工作方法灵活多样,正日渐成为我国儿童大病医疗救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儿童大病医疗保障与社会救助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90多家慈善组织共开展将近150个儿童大病救助项目,对10多万各类重大疾病患儿进行了专业有效的救助,弥补了部分疾病尚未被国家政策覆盖的不足。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民间慈善力量,创造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合作平台与信息共享机制,使政府与社会救助实现无缝对接,采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构儿童医疗救助制度的多元化运作体系。慈善公益组织之间要达成共识,形成规范,协作沟通,最终实现政府、基金会、慈善组织、医疗机构之间的横纵联合。要借助新媒体公益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的转发和评论引发公众关注,倡导大家奉献爱心。 儿童大病救助体系,不仅需要国家提供制度化的儿童大病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融合政府、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内的儿童大病救助平台,整合儿童大病信息和救助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才能使每个重病儿童托起明天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