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

封面

作者:[英]斐迪南·芒特

页数:87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1543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805—1905年,苏格兰克拉托的洛家族中有许多成员奔赴印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效力。在这一百年里,他们经历了诸多戏剧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韦洛尔的大屠杀、征服爪哇、废黜奥德的孩童国王、阿富汗战争的灾难、援救勒克瑙和奇特拉尔,以及1857年印度大兵变等,也体验了远离故土的种种磨难,如银行破产、瘟疫和热病、儿童和产妇的死亡。他们在尘土飞扬的酷热乡间缓慢行进,涉足的地点从酷热的马德拉斯到喜马拉雅山麓再到冰天雪地的阿富汗,并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见证了英国殖民史中很惊人的暴行,一些人甚至身处其中,被对手残酷对待,同时又以暴制暴。斐迪南·芒特不仅发掘了自己祖母家族的过去,也生动呈现了很多英国人想要忘记的大英帝国在印度的血腥历史。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战争、阴谋和背叛的传奇史诗,再现了印度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对我们了解今日之印度颇有助益。

作者简介

斐迪南·芒特(Ferdinand Mount)出生于1939年。他曾经是《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家。曾经出版过多本获奖小说作品,目前他生活在伦敦。

本书特色

★ 19世纪克拉托的洛家族在印度的命运沉浮

★ 全景再现大英帝国对印度的百年殖民征服

★ 一部关于爱情、战争、阴谋和背叛的传奇史诗

★ 金牌译者陆大鹏翻译

目录

人物简介/001

序曲:厄茜姨婆和大象/001

1 洛的天地/017

□ 壁手球场上的屠杀/035

3 白人兵变/094

4 明托勋爵的远征/140

5 锡兵/181

6 羊肉与从男爵/□06

7 佩什瓦的□后叹息/□□□

8 奥古斯塔和约翰/□93

9 勒克瑙的午夜/3□□

10 拯救者里士满/391

11 短暂的鸦片战争/441

1□ 经济崩溃的城市/453

13 摘棉花/477

14 夏洛特重返印度/500

15 西奥和夏洛特/515

16 樱桃熟了/536

17 1857年:西奥、爱德华、罗伯特、马尔科姆/590

  西奥在德里/590

  爱德华:一名坑道工兵的战争/611

  罗伯特和桑塔人/618

  山岭与围城/6□7

  罗伯特和爱德华在勒克瑙/648

  马尔科姆在乡村/673

18 盖棺论定/706

19 回家/750

谱系图/800

鸣谢/806

参考文献/809

译名对照表/8□0

前言

本书获誉

芒特精彩地描绘了身为饱读诗书、教养良好的东印度公司公务员家庭成员是种怎样的体验。这样的英国家庭的财富来自丰厚的薪水和明目张胆的抢劫。洛将军于1858年返回苏格兰,以德高望重的军人之身份退休,但他记忆中的那些怪异之事不是他这样一个本性温和的人所愿意回忆的。芒特将这些记忆编织成了一部震撼人心、令人着迷的史书。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这是一部汪洋恣肆、结构松散美妙而令人欣慰的老派风格著作,从一个英国家庭(作者的祖先,法夫郡克拉托的洛家族)的角度来讲述英属印度的故事。芒特以温文尔雅的风趣、轻松的笔触、孩童般的热情洋溢和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的天才,讲述了这个了不起的故事。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相当于对英属印度的史诗式全景描绘。尽管芒特在序言中谦虚地说本书的目标是写成一部“印度故事的选集,使之成为人类的《丛林之书》”,但实际上本书分量很足。本书写的是1947年英印帝国解体之时英国丧失了什么,以及英国为建立和维持英属印度犯下了多少丧心病狂的暴行和战争罪行,其程度令人惊愕。在这个话题上,我读过不少书,本书是其中的佳作。

——威廉·达尔林普尔,《旁观者》

芒特的苏格兰祖先与印度纠缠了一个世纪之久,他对这段历史的探索完全可以写成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辩解;或者可以沉迷于对英属印度的怀旧,英国人对这种怀旧似乎欲壑难填。但在这部史诗和伟大的家族史中,芒特并不讳言他祖先犯下的杀人罪行……芒特作品的价值比这大得多。它为□□主义的偏见思维解毒,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帝国主义给今日世界□麻烦重重的地区之一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塔昆·霍尔,《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恢宏而洋洋洒洒的19世纪英属印度历史……虽然《王公之泪》充满了令人血脉偾张的冒险故事,但这是一部深刻的人道之书。芒特始终心系印度人民。英国人尝试现代化的错误举措把印度人民的生活搞得鸡飞狗跳。但约翰·洛……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5239.html